西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5.3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一) 說課稿.docx
5.3 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一)說課設計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小數加減法(一)是西師版三年級數學下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初步感知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一位、二位小數,學會比較簡單的小數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有著堅實的舊知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今后學習了小數的混合運算等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小數的加減法教材主要安排了2個例題,本課時是第一課時不進位、不退位小數加法的教學。本課時主要讓學生明確小數加法的意義,理解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當把相同數位對齊后再相加的道理。(2)學情分析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整數加減法會計算)。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得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3)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出發,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小數加減法的意義。2.經歷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探索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4)重點、難點重點:探索總結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難點:理解一位小數不進位加不退位減法的算理,掌握算法。(5)教法、學法教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本著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1重視情景的創設,采取愉快教學法,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購物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計算的內需。2大膽放手,重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自主探索。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采用類推、遷移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3.在深鉆教材的前提下,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學活動中,我始終處于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法:1. 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的一般方法。2.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問題的習慣。3.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看書,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6)說教學過程:1. 初步感知課始,通過去菜市場買肉和菜這一生活情景,引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小數的加減法(一),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2.探究新知在學生讀懂情境圖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提問,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及時捕捉,引出小數的加減法問題并列式。接著通過小組合作探索算法,體現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學時,先通過把小數轉化成整數(即把以元為單位的數,轉化為以角為單位的數)來解答,然后遷移、類推整數的計算方法到小數的計算,最后得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的交流匯報、討論過程中,強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這樣靈活地使用教材、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鞏固應用(1)課本第83頁試一試,完成豎式計算。4.歸納總結本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通過經歷自主嘗試解決簡單的一位小數加、減計算的過程,知道用豎式計算時,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通過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這部分內容我先創設了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第一個問題是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一位小數加一位小數,引導學生把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小數中來.理解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第二個問題是探索一位小數減一位小數的計算方法。由于學生有了小數加法的基礎,我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然后交流。再組織學生比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討論在計算時的注意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和歸納計算方法。5.說板書一位小數加減法(一)例1:6.5+3.4=9.9(元) 6.5-3.4=3.1(元)6.5 6.5 +3.4 - 3.49.9 3.1答:買蔬菜和肉共用去9.9元,買蔬菜比買肉少用3.1元。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遵循了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