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5.3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一) 教案.docx
5.3 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一)n 教學內容教材第83頁例1、試一試、練習十九的第1題n 教學提示不進位、不退位的一位小數加減法的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以及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認識到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與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相同,注意點是對齊小數點,多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我探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不斷去修正和完善加減法的算理與算法,在解決問題的思索過程中,達到自我主動建構知識結構。n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不進位、不退位),會正確利用豎式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2.總結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3.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培養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經歷一位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并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一位小數加減法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控索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重點、難點重點 理解一位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筆算方法。難點 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的道理。n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例1教學課件(PPT)學生準備:小數的認識相關知識、整數加減法相關知識n 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師:同學們,平時你們都喜歡上街嗎?一般都和誰一起去?今天街上有許多精彩的活動和有趣的游戲,想去看看嗎?用最真誠的聲音告訴我!好,那我們就出發吧!1.我是小小口算家 (課件出示)3元8角 =( )元 1元5角 =( )元 2.口算:(前兩道指名回答,然后過渡到后兩道,從而導入新知)(課件出示)36+ 12= 3612 = 3.6 + 1.2 = 3.6- 1.2 = 3.揭示并板書課題: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不進位、不退位) 設計意圖: 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是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其情境載體是借住購物付款問題來進行學習,算法是依托整數加減法來進行遷移,所以新課伊始,就先進行相關準備知識的復習,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一個知識基礎,輕輕松松地引領學生走進小數加減法,同時也感受小數加減法與和學生生活關系密切。(二)探究新知知識點:不進位、不退位的一位小數加減法教材第83頁例11.發現信息和提出問題多媒體課件出示(農貿市場熱鬧的情景圖)小明的媽媽正在買菜,媽媽對小明說:“我今天買肉用去6.5元,買蔬菜用去3.4元”。師:看了剛才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能解決嗎?(預設)生1:媽媽今天一共用去多少錢?生2:買蔬菜比買肉少用多少錢?生3:買肉比買蔬菜多用多少錢?設計意圖: 從生活中發信數學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也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基本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多設置這樣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自主發現。分析與解決師:上面這些問題該你會解決嗎?會列式計算嗎?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全班交 流。(預設)生1:求媽媽今天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求6.5與3.4的和,根據加法的意義列式為:6.5+3.4。生2:我發現上面生2和生3提出的問題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者是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多少都用減法來解答,列式為6.5-3.4。教師板書:6.5+3.4= 6.5-3.4= 設計意圖: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是學生必備基本能力,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情況,適時培養學生上述能力,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使得多樣化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策略都呈現在學生面前。3.合作探索算法。師:上面的算式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先分組討論,然后再匯報你們討論的結果。(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后匯報討論結果)(預設)生1:6.5元等于6元5角,3.4元等于3元4角,6元加3元等于9元,5角加4角等于9角,合起來就是9元9角。生2:6元減3元等于3元,5角減4角等于1角,合起來就是3元1角。生3:生1和生2用豎式計算為:元角 元角 6 5 6 5 +3 4 -3 49 9 3 1師:想一想,大家為什么化成整數來計算呢?小數能用豎式計算嗎?自己試一試。生: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減法那樣,小數可以用豎式計算,如下: 6.5 6.5 +3.4 -3.49.9 3.1師:同學們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師:請大家想一想,在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呢?(預設)生1:相同數位要對齊。生2:小數點要對齊。師小結:豎式計算時,要注意與整數加減法一樣,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后才能相加減。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索算法,體現出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在學生的交流匯報、討論過程中,強化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三)鞏固新知:1.課本第83頁試一試,完成豎式計算。設計意圖: 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豎式計算方法的練習,實現了及時練習及時鞏固新知的目標。(四)達標反饋1.吃西瓜比賽。2.用豎式計算24.1+3.5= 8.7-5.4= 3.解決問題(1)一根原木,截去2.8m做門窗,還剩6.1m。這根原木原來有多長? (2)買一本神話故事9.6元,比買一本真假孫悟空貴5.3元,真假孫 悟空一本多少元? 答案:1. 0.9 1.5 6.2 1 4.1 8.9 2.4 7.42. 24.1 8.7 +3.5 -5.427.6 3.33.(1)2.8+6.1=8.9(米)(2)9.6-5.3=4.3(元) (五)課堂小結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計算小數加減法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反思”教師和學生的教和學,發現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及學生數學知識建構過程中的的注意點。(六)布置作業1.直接寫得數。4.8-1.6= 3.5+4.3= 4.9-2.8=2.3+3.2= 5.8-3.6= 6.4+2.5=2.用豎式計算。3.6 5.3 8.9 3.4 5.82.3 3.5 3.4 1.4 3.3 3.一條小船,船槳長1.3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1.1米,伸入水中的部分長多少米?4.淇淇 牛牛10.2元 3.3元 17.5元 13.4元(1)牛牛想買一盒膠卷和一把太陽傘,一共需要多少元?(2)最貴的比最便宜的物品貴多少元?5.(1)買1千克苦瓜和1千克豌豆,需多少元?(2)一千克西紅柿比一千克苦瓜貴多少元?答案:1. 3.2 7.8 2.1 5.5 2.2 8.92. 5.9 8.8 5.5 2.0 2.53. 1.3-1.1=0.2(米)4.(1)13.4+10.2=23.6(元)(2)17.5-3.3=14.2(元)5.(1)1.5+6.3=7.8(元)(2)2.8-1.5=1.3(元)n 板書設計一位小數加減法(一)例1:6.5+3.4=9.9(元) 6.5-3.4=3.1(元)6.5 6.5 +3.4 - 3.49.9 3.1答:買蔬菜和肉共用去9.9元,買蔬菜比買肉少用3.1元。n 教學反思數學課程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會分析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其途徑就是使學生形成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課件呈現信息,讓學生獲取有效的數學問題,然后嘗試解答,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在探索計算方法的時候,先是引導學生化成整數,進行元+元,角+角的計算,讓學生明白化成整數計算實際上就是化成相同的單位來計算,結合整數的計算法則,也許學生會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要相同數位對齊。在回顧反思環節,學生已初步了解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為了讓學生形成知識的系統性,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小數加減法應注意什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讓學生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應注意事項。n 教學資料包教學精彩片段豎式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教學片斷師:想一想,你能像整數加減法那樣列豎式計算6.5+3.4和6.5-3.4嗎?在草稿本上試做。生匯報,學生匯報交流時,師重點說怎樣列豎式和為什么這樣對位。 (學生嘗試計算,師指導)(預設)生:先把6元5角換成6.5元,把3元4角換成3.4元,然后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減法那樣,用豎式計算。師:請大家想一想,在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呢?(引導學生得出:豎式計算時,要注意與整數加減法一樣,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后才能相加減。) 師:同學們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設計意圖: 嘗試用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的方法來遷移類推一位小數不退位和不進位小數的加減法。教學時,緊緊抓住相同點: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小數點對齊這一來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教學資源1.直接寫得數。3.3+5.6= 24.9-13.6= 4.1+2.6= 3.8-1.2=2. 用豎式計算。1.4 3.7 8.9 3.65.4 5.3 8.6 2.13.媽媽買鹽用去1.2元,買色拉油用去52.6元,共用去多少錢?買色拉油比買鹽貴多少元?4.王紅現在體重37.5kg,5年前體重23.1kg,那么王紅這5年中體重增加了多少千克?答案:1. 8.9 11.3 6.7 2.62.1.4 3.7 8.9 3.65.4 5.3 8.6 2.16.8 9.0 0.3 1.53.1.2+52.6=53.8(元) 52.6-1.2=51.4(元)4.37.5-23.1=14.4(千克) 說課設計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小數加減法(一)是西師版三年級數學下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初步感知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一位、二位小數,學會比較簡單的小數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有著堅實的舊知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今后學習了小數的混合運算等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小數的加減法教材主要安排了2個例題,本課時是第一課時不進位、不退位小數加法的教學。本課時主要讓學生明確小數加法的意義,理解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當把相同數位對齊后再相加的道理。(2)學情分析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整數加減法會計算)。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得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3)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出發,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小數加減法的意義。2.經歷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探索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4)重點、難點重點:探索總結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難點:理解一位小數不進位加不退位減法的算理,掌握算法。(5)教法、學法教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北局@一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1重視情景的創設,采取愉快教學法,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購物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計算的內需。2大膽放手,重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自主探索。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采用類推、遷移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3.在深鉆教材的前提下,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學活動中,我始終處于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法:1. 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的一般方法。2.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問題的習慣。3.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看書,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6)說教學過程:1. 初步感知課始,通過去菜市場買肉和菜這一生活情景,引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小數的加減法(一),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2.探究新知在學生讀懂情境圖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提問,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及時捕捉,引出小數的加減法問題并列式。接著通過小組合作探索算法,體現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學時,先通過把小數轉化成整數(即把以元為單位的數,轉化為以角為單位的數)來解答,然后遷移、類推整數的計算方法到小數的計算,最后得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的交流匯報、討論過程中,強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這樣靈活地使用教材、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鞏固應用(1)課本第83頁試一試,完成豎式計算。4.歸納總結本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通過經歷自主嘗試解決簡單的一位小數加、減計算的過程,知道用豎式計算時,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通過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這部分內容我先創設了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第一個問題是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一位小數加一位小數,引導學生把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小數中來.理解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第二個問題是探索一位小數減一位小數的計算方法。由于學生有了小數加法的基礎,我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然后交流。再組織學生比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討論在計算時的注意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和歸納計算方法。5.說板書一位小數加減法(一)例1:6.5+3.4=9.9(元) 6.5-3.4=3.1(元)6.5 6.5 +3.4 - 3.49.9 3.1答:買蔬菜和肉共用去9.9元,買蔬菜比買肉少用3.1元。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遵循了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資料鏈接新的課程觀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時,這個因素才發揮應有的作用。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新的學生觀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新的知識觀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于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并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范知識與本土知識。新的學習觀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動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新的教學觀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A、整合教學;B、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C、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結論和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D、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