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 2.5 乘法分配律 教案.docx
2.5 乘法分配律u 教學內容知識點:乘法分配律。教材第1618頁,例4,算一算,課堂活動1,練習五1,2,4,5。u 教學提示例4教學乘法分配律。在素材選用、編寫思路、呈現方式上與例1、例2相似,通過生活情境圖來呈現信息,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這一問題來展現乘法分配律。在為學生提供了乘法分配律的感知材料之后,又接著安排了幾組算式,要求學生算一算、議一議。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計算這幾組數據不同的算式,交流討論,相互啟發,共同發現一般規律,進而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u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過程與方法:經歷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情境中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情感與態度: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發現運算律培養探索、概括能力。u 重點、難點重點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難點對乘法分配律進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u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練習本;草稿本。u 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教材第18頁,第5題,口算。154= 254= 55+45= 263= 245= 55-45=207= 516= 118= 70+40= 963= 644=設計意圖:通過口算,提高學生的快速運算能力。(二)探究新知:1. 教學教材第16頁,例4。(1)出示問題情境,解決問題。你從情境圖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一共需要多少張門票?”該怎樣列式計算?(學生口答信息,然后獨立列式計算)全班匯報解題思路和方法。教師板書:(4020)14 401420146014 560280840(張) 840(張)設計意圖:初步建立感知,讓學生體會兩種算法之間的聯系。(2)比較兩種解法,發現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舉出生活中的類似例子。(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4020)1440142014(3)在計算中比較并發現乘法分配律。教材第16頁,算一算。(32)35 3352353(46) 3436(1312)4 134124比較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每組的兩個算式的計算結果相等嗎?學生獨立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加深對乘法分配律的直觀感知,為接下來的抽象概括做好鋪墊。板書:(32)35335235 3(46)3436(1312)4134124教師:誰還能舉出符合這個規律的例子?(學生舉例)教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幾組算式所反映的規律?(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將兩個積相加,這叫乘法分配律。(4)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可以用怎樣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學生獨立寫出,然后全班交流)教師整理并板書:(ab)cacbc 或acbc(ab)c設計意圖:通過不完全歸納的學習方式,對乘法分配律進行總結,讓學生通過舉例子,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三)鞏固新知:1.教材第17頁,課堂活動1。先讓學生獨立算一算,對有困難的也可先在小組中議一議。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說明乘法分配律嗎?。2.教材第17頁,練習五,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書上,訂正時讓學生說說運用的是什么運算律?先做,再議一議,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四)達標反饋習題:1.教材第17頁,練習五,第2題。2.教材第18頁,練習五,第4題。答案:1.160平方米;64平方米。2.4000元。(五)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六)布置作業第5課時:1.填一填。15661564 ( )8bb12( ) 2594( ) (6435)72 2.不計算,把得數相等的式子用線連起來。69396961 78528577(3018) (3862)5538556)55 77307718(7828)5 69( 3961)3.一個長方形運動場,長95米,寬50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答案:1.156,6,4;8,12,b;25,4,9;64,72,35,72。2. 69396961 78528577(3018) (3862)5538556)55 77307718(7828)5 69( 3961)3.290米。u 板書設計乘法分配律(4020)14 401420146014 560280840(張) 840(張)(4020)1440142014(32)353352353(46)3436(1312)4134124(ab)cacbc 或acbc(ab)cu 教學反思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涌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現,教師盡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u 教學資料包資料鏈接中國數學家姜立夫姜立夫(18901978),譜名培坰,學名蔣佐,字立夫,以字行。麟頭村(在鳳江鄉)人。是我國數學界幾何學方面的權威、溫州最早的洋博士。姜立夫晚年照 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成長,曾深受姨父黃慶澄的影響。聰穎過人,學習成績優異,其兄遂送至杭州高等學堂學習。宣統二年(1910),未畢業,就參加留美學生考試,被錄取,次年到北京“游美肄業館”學習英語,半年后,赴美國入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州立大學專攻數學。民國4年(1915)畢業,又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8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9年初,到天津南開大學任教,建立數學系,任系主任。16年休假期間,到廈門大學講課。23年游學德國。抗日戰爭期間,隨校南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29年任中國數學會會長,31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研究員。解放前夕,被迫隨所遷往臺灣。同年?月返回大陸,在廣州嶺南大學創辦數率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后,在中山大學執教終身。1954年,被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1955年起,歷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姜立夫為人謙虛謹慎,光明磊落。留學回國時,鄉人尊稱為“洋狀元”。當時士人出門都坐轎子,他卻徒步自提行李;別人恭維他學識淵博,他說:“數學這門學問如一棵大樹,我所得不過一張葉子而已。”在治學上,姜立夫一絲不茍,從不輕易發表著作。早年從事圓的幾何研究,寫定論文圓素和球素幾何的矩陣理論。解放后,為了教學需要,主持翻譯了優秀的外國教材,如穆斯海里什維利解析幾何教程、諾爾金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初步、E嘉當利曼幾何學、正交標架法等,分別于1954年、1956年、1964年出版。姜立夫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在北洋軍閥統治下,南開大學是私立的,教師薪金比別校微薄,而他毫不介意。在長時間中,是該校數學系的唯一臺柱,逐年輪流開設各門主要課程,如高等微積分、立體解析幾何、投影幾何、復變函數論、高等代數、n維空間幾何、微分幾何、非歐幾何以及高等幾何等,因之被譽為“一人系”。講課時只寫提綱,不用講稿,論證嚴謹,說理透徹。并善于啟發提問,逐步引人入勝。教學方法不拘一格,或選讀有關文獻,在他指導下輪流作報告;或于講課后使學生按章整理筆記,定期審閱(如微分幾何課)。此外,他還長期從事數學名詞的整理與編譯、數學文件的搜集與保存等等基礎建設,對我國現代數學的教學和科研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姜立夫與周恩來合照 對后輩的獎掖不遺余力。民國9年7月回鄉時,即倡議以姜氏族產全部充作學田,創辦愛敬小學。以后經常給該校匯款寄書,勉勵、督促族人培育好下一代。他說:“我是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去留學的,那其實是全國人民辛勤勞動所積累。我應當為全國人民做些好事,把西洋數學搬回來。因為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中國需要科學,我愿把一生獻給它。”在他歷年教學中,培養出大批數學人才,有的聞名海外。當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平陽縣人)留學日本時,在國外刊物上發表了數學論文,姜立夫當時不知蘇的中國姓名,更不知是同鄉,僅知是個中國留學生。讀后大為贊賞,并熱情向廈門、北京、清華、燕京等大學推薦為教授,毫無門戶之見(當時東洋留學生多被西洋留學生所歧視)。十年動亂期間,姜立夫情緒抑郁,衰老得很快。1978年2月3日病逝于廣州,終年88歲。為了紀念他生前所創的業績,鼓勵更多的青年從事數學的學習與研究,南開大學從1982年起,設立了姜立夫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