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 4.2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案.docx
4.2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u 教學內容知識點: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教材第3738頁,例3,課堂活動1,練習十1,2,3。u 教學提示例3是在操作中去探索三角形3條邊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用一根吸管任意剪三段,讓學生去擺三角形,這就和第一課時中讓學生用給定的小棒擺三角形有了明顯的區別,學生在操作中會出現各種長度,再擺三角形時,有的就無法擺出來了,讓學生在認知上出現新的沖突,為什么現在用三段小棒擺不成一個三角形?然后是量三角形的3條邊,并進行有指向的計算,讓學生將任意兩邊相加的和與第三邊的長度進行比較,去發現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三角形的這一特性。u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并會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過程與方法:探究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觀察、思考、抽象概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情感與態度: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習的興趣。u 重點、難點重點在觀察、操作、比較和分析中發現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難點應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u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若干吸管,剪刀。學生準備:練習本;草稿本。u 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有很多好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從家里出發趕往學校。請問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線?哪一條最近?(課件演示情境圖)為什么中間這條路最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板書課題)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誰來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指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提問:那是不是隨意三條線段都一定能圍成三角形?不一定,(強調圍成: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設計意圖:復習三角形的特性之后,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讓學生明確擺三角形時一定要端點相連。(二)探究新知:1.今天,老師給大家每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把剪刀,現在請大家準備好。出示要求,學生動手操作:(1)將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2)把用剪好的三段擺成一個三角形。(3)四人小組內完成下列表格。量一量,將測量的數據填入下表。并比較剪成的 3 段吸管的長度,你發現了什么?實驗一二三四三段吸管的長(mm)是否圍成了三角形提示:如果班級沒有出現擺不成三角形的情況,再由老師進行示范剪成三段。與學生進行分析交流。共同分析: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有幾組: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兩邊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能圍成三角形的有幾組:你能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提問:只有一組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此時,啟發學生應是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強調任意)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師生整理交流,共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明白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三)鞏固新知:教材第38頁,課堂活動1。讓學生先獨立嘗試,然后集體訂正。(四)達標反饋習題:1.教材第38頁,練習十,第1題。2.教材第38頁,練習十,第2題。3.教材第38頁,練習十,第3題。答案:1.第一組可以,第二組可以,第三組不可以。2.22cm和10cm。3.7,8,13;7,13,15;8,13,15。(五)課堂小結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是用什么方法學會的?(六)布置作業第2課時:1.判斷下列各組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單位:分米)(1)5、7、9 (2)3、8、12 (3)4、7、112.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長都是整厘米數,第一條邊長8厘米,第二條邊長9厘米。第三條邊可能長多少厘米?3.用9根同樣長的牙簽擺出5個三角形,怎樣擺?答案:1.(1)能;(3)不能;(3)能。2.第三條邊可能長2、3、4、5、6、7、8、9、10、11、12、13、14、15、16厘米。3. 。u 板書設計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3邊u 教學反思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征還是圖形特征、性質,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特點之間的矛盾,就要充分運用其直觀性進行教學。基于這樣的考慮,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加強了數學問題情景、操作探索活動的設計。例如“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部分內容,創設了“我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種學生熟悉而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去發現。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u 教學資料包資料鏈接七巧板七巧板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智力游戲,顧名思義,是由七塊板組成的。而這七塊板可拼成許多圖形(1600種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多邊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種人物、形象、動物、橋、房、塔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中、英文字母。七巧板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在漢族民間廣泛流傳,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中寫道: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余。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在18世紀,七巧板流傳到了國外。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里還珍藏著一部七巧新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