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10 青山處處埋忠骨 教學反思3.docx
青山處處埋忠骨 教學反思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請示送回岸英遺體,而朝鮮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教學時我努力引領學生走入情境,盡力做到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課前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并講解時代背景,把學生帶入抗美援朝的時代。課堂上觀看毛岸英的照片,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這樣一個年輕人犧牲了多么可惜,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毛主席面臨失去愛子之后無比悲痛的心情,學生很好地把握了課文的情感基調,毛主席失去愛子的悲痛,以及偉人的寬廣胸懷,無不震撼了同學的心靈。教學這篇課文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重點語句的朗讀感悟,了解一代偉人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襟懷。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他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毛澤東的內心世界。如語言描寫: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動作描寫:“毛澤東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如神態描寫:“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這些傳神的細節描寫,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形象。它表現了毛澤東既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喪子之痛,又有著偉大人物的胸懷,充分而真實地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具有的為革命而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性格特點。本文對毛澤東的心理活動刻畫得非常真實和細膩。如課文中彭總司令要求將岸英的遺體運回祖國,這是對領袖的愛戴和體貼;朝鮮方面要求將岸英遺體葬在朝鮮,這是對中國優秀兒女的崇敬。岸英的遺體是運回祖國,還是留在朝鮮,這是毛澤東當時思考的問題所在。“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骨吧!”這是父親對兒子很自然的一種感情,毛澤東想到兒子奔赴朝鮮戰場時,自己因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為父親,誰又不想和死去的兒子見上最后一面呢?這個要求作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中袒露無遺。“哪個戰土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為我是國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想到還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兒女相見,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將兒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是一位國家領袖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是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這篇課文重在一個“情”字,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課堂上,指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反復品讀,體會感悟,再用朗讀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很好地走進毛澤東作為普通人、作為毛岸英的父親的情感世界。在課堂上一再鼓勵學生朗讀,從字里行間體驗、感受這份“情”,去感知偉人毛澤東,作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對個別詞語的品味不到位,在許多問題的表述上,不夠清晰簡明;對學生出色表現的評價用語比較單一,不能很好地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