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17 跳水 教學反思2.docx
17 跳水(教學反思)跳水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著。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1.教學效果(思效)角色扮演,理解船長的機智。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對文章重點內容及表現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我啟發學生“你有什么辦法能救出孩子嗎”,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這時,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完全地調動起來,有的建議拉張大網在下面,有的建議拿棉被墊,有的建議把救生圈放在下面此時我請學生們來角色扮演,讓他們扮演船長拿著獵槍,出來打鳥,然后看到孩子已經站在橫木上的危急情景,這時我問學生:“作為船長,你會怎么樣?”然后學生尋找文中的關鍵詞句,理解:按照常理,船長應該會比水手更加得慌亂,可是他很沉著;船長原本出來是準備打鳥的,現在發現這樣的情況,他“立刻”想到讓自己的孩子跳水來解決危機。風平浪靜,孩子會水,相對來說危險不大。如此短的時間,船長想了這么多問題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動,船長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形象就躍然紙上。這樣進行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2.教學收獲(思得)抓住動詞,自學自演。在教學“猴子戲弄孩子”“孩子追猴子”這部分的內容時,我發現文中一連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動作的詞語,準確傳神。我請學生讀一讀,找出動詞,提出問題,比較這些動詞之間的差異,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這種學生自演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這些詞語用于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具體含義,而且使學生明白,連用動詞避免重復,并要力求用得準確、傳神,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3.不足之處(思失)反觀整堂課教學,仍有一些遺憾: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們看到課文插圖上畫的橫木,它并不在船的邊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沒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來不摔死也得摔成重傷。有學生說:“孩子已經發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許都迷糊了,怎能保證他一定會跳到水里呢?”面對學生的突然提問,我當時不知從何著手引導學生理解船長的做法的正確性。4.改進措施(思改)在以后教學中,在指導學生朗讀孩子處境危險時,指導朗讀時引導語言要豐富,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