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11.軍神 表格式教案.doc
11.軍神課題軍神 課型講讀課文 授課時間2課時 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沃、匪”等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能正確書寫文中“慶、齡”等15個會寫字;正確讀寫“熟練、驚疑、審視”等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3.通過精讀,理解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的原因。4.理解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情緒變化的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教學重點 理解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情緒變化的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教學難點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正確讀寫文中的會認字,正確書寫文中的會寫字,理解文中出現的新詞。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教具準備課件、作者及人物簡介、詞語解釋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6 )分鐘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1.【出示課件2】關羽刮骨療毒學生自由閱讀,交流自己的閱讀感悟。(感受到關羽豪邁的大丈夫的帥氣、光彩風度、勇敢無畏、意志堅強。)2. 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云長不用麻藥刮骨療傷,全無痛苦之色,神醫華佗尊稱他為“天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劉伯承以當年關公刮骨之氣概,在不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卻一聲不吭,為其實施手術的沃克醫生尊稱其為“軍神”。(板書課題:軍神)學生齊讀課題。2.【出示課件3】學生閱讀了解人物劉伯承,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四川省開縣人。3.簡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出示課件4】簡介作者畢必成,中國著名電影編劇,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人。代表劇本廬山戀。【出示課件5】故事背景 用學生熟悉的相類似的故事導入新課,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間的聯系,又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文有個大致了解。了解作者及寫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感受真情。新課教學(32 )分鐘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出示課件6】:(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7、8】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敘述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4.教師總結【出示課件9】:第一部分(110),劉伯承傷勢很重,找醫生求治,非常鎮定。第二部分(1115),手術前,劉伯承堅決不使用麻醉藥。第三部分(1623),講手術臺上病人汗如雨下,一聲不吭,忍受著劇痛,還一直數著開刀的刀數,醫生稱贊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漢,是會說話的鋼板,是軍神。第四部分(2426),講手術后,當知道病人原來是劉伯承將軍時,沃克醫生肅然起敬,深感榮幸地認識了他。(板書:“求治”“術前”“術中”“術后”)學生對字詞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之法。學生初接觸課文時,應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接觸課文語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2)分鐘四、課堂總結,閱讀全文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作者一道了解了劉伯承療傷的經過,理清了課文層次,初步感受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2.學生自由閱讀全文。課堂作業新設計一、讀詞語,給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表示。1.一針見血(xu xu) 4.郵局(yu yu)2.勉強(qing jing) 5.施行(s sh)3.驚呆了(di i) 6.劉伯承(cng chng)二、讀拼音,寫詞語。nin ln j ju sh xn zhn xn( ) ( ) ( ) ( )三、從下面詞語中選擇兩個,寫一句話。一針見血 從容鎮定 一聲不吭 肅然起敬四、按照課文敘述的順序給下面的敘述加上序號,寫在前面的括號里。( )手術前,劉伯承堅決不使用麻醉藥。( )講手術臺上病人汗如雨下,一聲不吭,忍受著劇痛,還一直數著開刀的刀數,醫生稱贊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漢,是會說話的鋼板,是軍神。( )劉伯承傷勢很重,找醫生求治,非常鎮定。( )講手術后,當知道病人原來是劉伯承將軍時,沃克醫生肅然起敬,深感榮幸地認識了他【答案】一、1 2 3 4 5 6.二、年齡 拒絕 施行 嶄新三、聽了他從容鎮定地與敵人斗爭的事跡,我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四、(2)(3)(1)(4)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2.通過精讀,理解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的原因。3.理解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情緒變化的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教具準備 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2 )分鐘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1.檢查,指名學生分自然段合作讀課文。2.談話導入新課【出示課件2】:上節課我們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作者一道了解了劉伯承療傷的經過,理清了課文層次,初步感受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這節課我們繼續閱讀課文,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情緒變化的詞句,繼續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新課教學( 32 )分鐘二、抓住重點,感受“軍神”。(一)瀏覽課文,整體了解。1.請同學們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回顧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時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畫出來。問題預設:為什么說劉伯承是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為什么稱劉伯承是“軍神”?劉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腦做什么?開始,劉伯承為什么謊稱自己叫“劉大川”?2.匯報交流。(1)教師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對那些在課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讀書當即予以解決。(2)對那些易于回答的問題,請知道答案的同學予以幫助。(3)對那些有思考價值、值得閱讀探究的問題,將其逐一梳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自主解決。3.問題探究:本文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寫沃克醫生的文字更多,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二)再讀課文,探究交流。1.再次快速瀏覽全文,找到沃克醫生稱贊軍神劉伯承的話,并畫下來。(師生交流。)【出示課件3】沃克驚呆了,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2.指導朗讀:指名多個學生朗讀這段話,師生評議,教師相機指導,引導學生讀沃克醫生說的這句話時讀出驚訝、激動、贊美、崇敬的語氣 。3.學生練習感情朗讀。師生齊讀。4.探究交流:沃克為什么會驚呆了?為什么說劉伯承是一個真正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為什么稱他為軍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閱讀討論、合作解疑;教師巡視,參與討論。)三、匯報交流,崇拜“軍神”。(一)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匯報自己的研讀成果,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1.學習“求治”時,引導學生抓沃克醫生的語言和表情神態的詞句進行體會。【出示課件4】(1)從沃克醫生的語言和神態變化“他愣住了,藍色的眼睛里閃出驚疑的神情。”你感受到什么?(足以說明劉伯承的傷勢嚴重。)(板書:傷勢嚴重)(2)從“你是軍人!!沃克醫生一針見血地說,我當過軍醫,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你又感受到什么?(劉伯承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從容鎮定:可見他的堅強、勇敢,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3)沃克醫生為什么會有“冷冷地”到“目光柔和了”這樣的變化?(正是劉伯承的堅強意志使沃克的“目光柔和了”。)2.學習“術前”部分,引導學習抓劉伯承與沃克醫生的對話,進行體會。【出示課件5】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開口對病人說:“你挺不住可以哼叫。”(1)學生自由朗讀,想一想:劉伯承動手術為什么拒絕使用麻藥?(因為眼睛離腦子太近,劉伯承擔心施行麻醉會影響腦神經,為了非常清醒的大腦。)(板書:拒用麻藥)往日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的緊張表現說明了什么?作者點出這一點有什么作用?(醫生緊張的表現說明他擔心年輕人的忍受力,襯托了年輕人的堅強。)(2)簡要介紹劉伯承在不同時期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不朽功勛,學生了解清醒的大腦對劉伯承的重要性。(3)老師小結:事實證明,劉伯承的確以自己清醒的大腦,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敢無畏,為中國革命事業、解放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建立了不朽的功勛。(4)指名多組學生分角色朗讀,讀后交流。從劉伯承為了有一個非常清醒的大腦,甘愿承受劇烈疼痛中感受到什么?(劉伯承的堅毅。)從沃克醫生“生氣”“愣住”“有點口吃”“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等神態、動作,以及語言的描寫中你體會到什么?(體會沃克醫生由生氣到吃驚,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變化。)(5)學生練習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表現出劉伯承的堅毅,表現出沃克醫生由生氣到吃驚,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變化。3.學習“術中”部分,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里沃克醫生和劉伯承的表現,體會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出示課件6】(1)“病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主要描寫了劉伯承的哪一方面?(動作、神態。)你從中感受到什么?(這兩句話具體描寫了病人在沒有使用麻醉劑開刀的情景,句中的“抓住”“暴起”“汗如雨水”“使勁”等詞語突出了病人強忍痛苦的神態,盡管疼痛之極,而病人卻一聲不吭,這里病人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忍受能力,情況就不可能這樣。)(2)“我一直在數你的刀數七十二刀。” 描寫了劉伯承的什么?(語言。)摘除眼球手術要比割口子疼幾百倍、上千倍,因為視神經和顱內神經緊密相連而劉伯承在沒有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整整承受了72刀!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劉伯承超凡的意志。)(板書:超凡意志)(3)“脫去手術服的沃克醫生擦著汗走過來沃克醫生嚇了一跳沃克醫生驚呆了” 主要描寫了沃克醫生的什么?(動作、神態。)你從中感受到什么?(能感受到做手術的沃克醫生的心情是何等緊張,進一步體會到劉伯承在忍受著巨大的痛苦。)(4)【出示課件8】沃克醫生驚呆了,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指名多個學生朗讀,師生評議,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這是沃克醫生發白內心深處的贊美!) 老師小結:劉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們。手術臺上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更讓我們每個人難忘!(齊讀課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術后”部分,了解手術后,當知道病人原來是劉伯承將軍時,沃克醫生肅然起敬,深感榮幸地認識了他。(板書:肅然起敬)(二)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引導學生讀出人物說話的語氣,抓住對沃克醫生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他的心理變化。(三)以沃克醫生的口吻講一講這個故事。 用多種方式讀課文,充分體現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增強讀書的指導作用。注意引導學生揣摩文章有特色的表達方法,如對話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既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使二者達到和諧的統一。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6)分鐘四、教師總結,感情升華。1.練習寫話,升華情感。(1)同學們,假如劉伯承爺爺就在我們的面前,此時此刻你想對劉爺爺說些什么?下面就請同學們把想說的話寫下來吧。(【出示課件9】劉伯承的照片)(2)學生交流寫話內容。教師引導學生飽含激情朗讀自己所寫內容。2.教師總結,深化情感。劉伯承被稱為“軍神”,絕不僅僅是因為這次手術。他文武雙全,戎馬一生。他創辦的國防大學是中國的最高軍事學府,被譽為“將軍的搖籃”。他為祖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獻出了畢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堪稱中國的“軍神”。引導學生飽含深情再讀課題。(板書:堪稱“軍神”)五、課后拓展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像劉伯承一樣有著堅強意志的人?還知道哪些像劉伯承一樣為祖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學生交流匯報。)補充交流拓展語文學習廣闊天地,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此環節設計與開課遙相呼應。板書內容11.軍神“求治”“術前”“術中”“術后”傷勢嚴重 拒用麻藥 超凡意志 肅然起敬堪稱“軍神”課堂作業新設計一、根據課文內容完成練習。【A】“你是軍人!”沃克醫生一針見血地說,“我當過軍醫,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 從容鎮定!”【B】病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指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床單( )被抓破了。1根據文意,在【B】中的()內填入一個恰當的詞語。并用所填詞語造句。2語段【A】是對人物__________ 的描寫。語段【B】是對人物___________的描寫。3這位“病人”是________________ ,被沃克醫生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分別說明下列兩句中量詞或數詞疊用的作用。1. 沃克醫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點口吃地說:“你,你能忍受嗎?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壞死的眼珠,把爛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句中的“一刀刀”是為了突出 。2. 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句中的“一次又一次”是為了突出 。【答案】一、1.居然 想不到內向的小紅居然唱歌這么好聽。 2.語言 動作3.劉伯承 軍神二、1.手術復雜,要有忍受劇痛的思想準備。 2.突出軍神的堅強。教學反思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俗話說的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課文之前設計如下環節:由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展開交流導出課題“軍神”。此環節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文做了良好的鋪墊。二、抓住細節,感受人物。為了表現劉伯承將軍堅強的意志,課文主要寫了沃克醫生情緒、神態的變化。要理解這些變化,必須聯系上下文,結合劉伯承手術前后的表現;同時,理解了這個變化,也就體會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沃克醫生情緒變化這一主線,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感悟。通過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并用語言表述出來。我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把思緒推向高潮。三、細讀課文,深入文本,體驗人物的感受。“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文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與心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臺。通過多形式的以及個性化的閱讀與體會,師生攜手走進課文中,親歷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靈,我將分析、講解與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結合起來。通過研究課文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符合新課標中關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加強讀書的指導,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更有滋有味。四、課文延伸,培養能力。在課后實踐中,我讓同學們去搜集有關劉伯承的故事,了解他一些稱呼的含義。這注重了知識的遷移,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訓練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備課素材【教材分析】 軍神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小學語文課本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主要講述了劉伯承到一家外國診所做眼部手術,拒絕使用麻醉劑,為他做手術的外國醫生沃克稱他為“軍神”的故事,贊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嚴酷的革命斗爭中表現出來的鋼鐵般的意志。本文以“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后”為序組織材料,以人物對話為主線,推動故事向前發展,并通過對人物語言和沃克醫生神態、情緒變化的描寫來表現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劉伯承的鋼鐵意志,既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中,應挖掘出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參與和情緒體驗。組織學生對文中的語感點進行重錘敲擊,在讀中思考,讀中想象,讀中領悟,從而深化對人物的認識,促進語感的形成。【作者介紹】作者簡介:畢必成,男,1941年2月5日出生,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人,中國著名電影編劇。畢必成共創作200萬字文學作品,創作并已拍攝的電影劇本12部,發表的電影劇本21部,電視劇本80部(集)。題材比較多樣,藝術手法也日臻成熟。因病于1993年12月22日逝世。在電影文學創作方面,畢必成在創作廬山戀之前,已寫了一個他愛誰,1981年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也就是說,對于電影文學的若干創作程序和規律,已有所涉獵,并非完全“白手起家”。畢必成在文學創作道路已奮斗了十七八年,有較多的生活積累和較高的藝術修養。畢必成的文學創作活動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他經常寫些小說、散文、特寫、通訊,并時有見諸報端。畢必成筆頭來得快,勤于學習、觀察、思考,善于構思情節、捕捉細節、刻畫人物,這些為他今后的創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畢必成的藝術構思是大膽、有突破性,求新,求巧,但是具體落筆時又恰當地掌握歷史分寸感,這是他創作電影文學劇本技高一籌的地方。主要作品:畢必成先后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路、廬山戀、賽虎及大型話劇鎖不住的春光等作品。參與制作過的電影:岳家小將 (1984年,編劇);鋼銼將軍(1986年,編劇);密令截擊(1986年,編劇);青年劉伯承(1996年,編劇);賽虎(1982年,編劇);廬山戀(1980年年,編劇);他愛誰?(1980年,編劇);冒險的美國女人(1989年,編劇);來的都是客(1990年,編劇);遠方的星(1983年,編劇)。還有文章軍神已編入小學課本。榮譽獎項:廬山戀獲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被告山杠爺獲95年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編劇及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電影文學劇本賽虎(已拍攝發行)獲1984年江西省創作一等獎、冒險的美國女人(已拍攝發行)獲1989年八一廠小百花編劇獎。廬山戀是畢必成的成名之作,電影文學劇本敘述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回到祖國廬山游覽觀光,與中共一位高級干部的兒子巧遇,兩人一見鐘情,墜入愛河,戀愛過程跌宕起伏,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英年早逝:正當畢必成文學創作如日中天的時候,無情的病魔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1993年12月22日凌晨,他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52歲。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劉伯承簡介從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戰爭起,劉伯承就聲名遠揚。他以一個舊軍隊名將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贊譽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劉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開縣農村。因父親是個務農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劉伯承從小就被督促讀書練字,后靠族親資助入縣城高等小學堂。15歲時父亡家貧,劉伯承回家務農,還到鎮上賣字。1912年,他到重慶考入軍政府將校學堂,畢業后被分配到川軍當司務長、排長,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戰火中職務不斷提升。在豐都戰斗中,一顆子彈從他的右太陽穴鉆入,又從右眼飛出。德醫診所為他施手術共割74刀,他以當年關公刮骨之氣概忍受。那個傲慢的日耳曼軍醫手術后稱贊他是“軍神”。1927年8月1日起義時,劉伯承任統轄全軍的參謀團參謀長,從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第一位總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失敗后,劉伯承轉赴蘇聯,先入高級步兵學校,又入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1930年回國后到上海,劉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為軍委參謀長,黨內領導還將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孫子。劉伯承從蘇聯回國后,組織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帶回的各種條令,同時為中國紅軍確定內部的稱呼。他在舊軍隊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級森嚴和對勤務人員的歧視。于是,他確定紅軍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個“員”,將舊稱呼“護兵”、“勁務兵”改稱“警衛員”、“公務員”,將“伙夫”改稱“炊事員”這種稱謂沿用到今天。自古猛將往往出自伍卒。劉伯承軍校畢業后當排長打第一仗,見對方是烏合之眾的土匪,就下令沖鋒并帶頭猛撲上去。上司雖表揚其勇敢,他卻自認“有勇無謀,沒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總結。南昌起義失利后,他到了蘇聯,馬上總結出四項弱點和八條行動錯誤。抗戰開始后,劉伯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率部挺進太行山。面對狡猾又兇悍的日軍,劉伯承注意勘察戰場設巧計。神頭嶺伏擊戰前,司令部按地圖先是確定在嶺上埋伏,打嶺下公路上通過之敵。劉伯承親自去看地形,發現公路實際是在嶺上,連說:“粗枝大葉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時改變了設伏方案,一戰殲滅了鬼子1000多人。劉伯承也注意學習日軍的長處,百團大戰中關家墑一戰后,他馬上去看敵人陣地,發現鬼子臨時挖的“貓耳洞”對防炮很有用,便推廣到各部隊。國內盛傳劉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實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長動腦并深入實踐,這也正是革命軍隊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結果。解放戰爭中,他與鄧小平一同率軍挺進中原,決戰淮海,進軍大西南;在全國五大戰略區中擔負了打苦仗的重任。劉伯承不愿人稱他為軍事家。當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要稱他為“軍事家”時,被他改為“革命軍人”。1950年,中央軍委決定籌建陸軍大學時,有人認為圓明園遺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劉伯承卻認為這里有文化遺跡,軍隊不應占用,最后選擇了南京國民黨中央軍校的舊址。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軍事學院。在劉伯承50歲誕辰時,鄧小平曾撰文這樣寫過他的特點-。假如有人問伯承同志有無缺點呢?我想只有一個,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讀書之外,沒有一點娛樂生活。他沒有煙酒等不良嗜好,他不會下棋打球,閑時只有散散步、談談天。【與課文相關的其他資料】劉伯承的故事一根打狗棍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位首長,體質差,眼睛高度近視,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艱苦,行路有些困難。進入大別山,山陡、林密、路險,很多地方馬也不能騎。同志們看劉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綁了一副擔架讓劉伯承坐。劉伯承說:“我走路難,你們走路就不難?我們一起鍛煉吧。”他堅決不坐擔架,連同志們攙扶也不讓。警衛員沒辦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讓他拄著。由于竹子砍得比人還高,鄧小平對那位警衛員說:“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這么長的棍子多像個要飯的!”劉伯承聽了恢諧地說“要飯的棍子就是要長,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著大別山的這根打狗棍,把中國頭號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打倒!”說得大家捧腹大笑。一捧紅棗由于人民解放軍剛轉入外線作戰,又是千里行軍,部隊給養十分困難,經常幾天不見油鹽,有時連吃飯也成了問題。一天,劉伯承、鄧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長進入大別山中心區金家寨的洪家灣,司令部斷了糧,到下午一點,還沒吃到中午飯,管后勤的同志正在為難,一個警衛員捧著一捧大紅棗送給劉伯承和鄧小平。劉伯承問紅棗是哪里搞來的,警衛員說是過黃河時,從家里帶來的,劉伯承、鄧小平叫大家吃,大家叫首長吃。劉伯承捏了個紅棗放在嘴里,笑著說:“河北父老的心意就像這棗子,既紅又甜。”鄧小平說:“紅棗是個好果子,又甜、又補、又管餓。”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就這樣,幾顆棗子,就算劉伯承、鄧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長一頓中飯了。金絲毛毯劉伯承同志對大別山人民十分體貼。一次一個飼養員到一個村莊去買稻草,村莊沒人,劉伯承叫飼養員把錢放在群眾家神臺上。飼養員是個北方人,不會捆那些七長八短的稻草,背起來,一路不斷丟撒,劉伯承就跟在后面拾。他對飼養員說:“稻草也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用處可大了。你們北方人不知道,山里人住房要靠它蓋,耕牛要靠它喂,床上要靠它鋪。農民用稻草鋪床,叫作金絲毛毯,說明農民是很珍惜稻草的,丟了多可惜呀!”劉伯承的一席話深深感動了飼養員,他也跟著劉伯承將一根一根丟撒的稻草拾起來,重新捆好,深情地說:“我一定記住劉司令員的話,愛惜稻草,不能隨便丟撒。”一包冰糖劉伯承在大別山來回轉戰,身體越來越弱,同志們心里都很難過,也想不出好辦法。一天又轉到金家寨,下面同志送來一小包冰糖給劉伯承,劉伯承很嚴肅地問冰糖是從哪里搞來的,警衛員說是下面同志送來的。劉伯承堅決不要,要警衛員退回去,警衛員難過地說:“首長身體這么差,怎么領導我們堅持大別山斗爭啊,這是下面同志的心意,我不好退。”劉伯承看警衛員很為難,說:“好吧,你不退,我來處理。”他把一包冰糖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分給這個傷員,那個病號,司令部,政治部中的老弱病殘,每人送一塊,并招呼說:“這是老區人民的心意。”同志們接到這塊冰糖,還沒吃,心里就甜了。劉伯承善用“守株待兔”1937年10月26日,我軍在平定縣東七亙村成功地伏擊了一支日軍輜重部隊。照一般地“勝戰不復”地原則,我軍短期內不能“守株待兔”,即在同一地點對同一股敵人再次設伏。但劉伯承是個謀略高手,他認為這支日軍想預定地區輸送物資地人物沒有完成,前方急需補充,除七亙村之外,又不可能繞道別處。特別是日軍料定我伏擊成功后,必定轉移到他處,不敢再返回原地。根據這些情況,劉伯承算定日軍近日內必定再次經過七亙村,于是毅然再次再原地伏擊敵人。果然彈未虛發,三日后又殲敵百余。影視作品:青年劉伯承青年劉伯承是趙為恒導演, 孫松、杜雨露、王志剛、劉永泉、謝娜主演的電影。 1996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講述青年劉伯承在反袁救國斗爭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戰斗經歷,表現了劉伯承英勇善戰、意志頑強、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不懈精神。敘述了劉伯承在吳玉章、楊暗公等進步人士的影響下,最終走上共產主義道路的故事。影片以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和激烈的戰斗場面、雄渾凝重的音樂氣氛,藝術地再現了劉伯承青年時代英勇善戰、屢建奇功、追求真理、最終走上共產主義革命之路的戰斗歷程。劉伯承元帥劉伯承元帥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北京中視線文化傳媒公司等出品歷史劇,并由張玉中執導,劉之冰、王嘉、王暉、梁春書共同主演。該劇講述了從劉伯承元帥開始上學堂一直到離世的整個一生。該劇已于2012年12月19日在央視首播。劇情簡介:劉伯承元帥劉伯承 ,開國十大元帥之一,功勛卓著,戰功彪炳。劉伯承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攻讀古今中外軍事名著,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之中。他對于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獨到的論述。其作戰謀略和指揮藝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2012年是劉伯承誕辰120周年,建軍85周年,該劇通過對劉伯承元帥因為堅持信仰憤然起義,用超凡的智慧和鋼鐵般的意志締造了輝煌的勝利,反映了劉伯承元帥用兵如神,做人如神的光輝歷史,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傳奇一生。1劉伯承元帥從他早年入伍寫到他擔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為止,全景展現了劉伯承元帥的傳奇一生。劉伯承元帥全劇以劉帥的心路歷程為主線,著重塑造他的品格、魅力、才華和膽魄。結構上,采用跳躍式創作手法,擷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華彩段落,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而不是平分筆墨的編年史式的描述。課后作業基礎積累大鞏固一、填空。1.“堪”的部首是 ,再查 畫,第九畫的筆畫名稱是 。2.“匪”是 結構,讀音是 ,第二畫的筆畫名稱是 。3.“承”部首是 ,除部首外再查 畫。在字典里的解釋是 接著,托承擔,擔當。繼續,接連。 接受。把正確的解釋填在下面的括號里。(1)承塵( ) (2)承上啟下( ) (3)繼承( ) (4)承印( )二、給下列多音字組詞。強qin( )qin( ) 血xi( )xu( )和h( )hu( ) 相xin( )xin( )三、你能給帶點的詞換一個詞語而不改變句子意思嗎?1.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 ( )2.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墊單居然被抓破了。( )3.沃克醫生的目光變得柔和了。( )4.沃克醫生的臉上浮出慈祥的神情。( )5.沃克醫生肅然起敬:“啊,川東支隊的將領,久仰久仰,認識你很榮幸”。( )閱讀能力大提升四、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問題。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殊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對病人說:“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聲不吭,他的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墊單居然被抓破了。脫去手術服的沃克醫生擦著汗走過來,由衷地說:“年輕人,我真擔心你會暈過去。”1你從作者對沃克醫生在手術臺上的表現和他忍不住對病人說的話中體會到了什么?2從病人在手術中的表現你又體會到了什么?3從作者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中你學到哪些寫人的手法?試按照作者的寫法,描寫你熟悉的一個人。思維創新大拓展五、你知道“十大元帥”嗎?請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簡單介紹其中一人的事跡。參考答案:一、1.土 九 橫 2.半包圍 fi 豎折 3. 七 (1)1 (2)2 (3)3 (4)4二、強大 勉強 血淋淋 血汗 和氣 和面 相似 丞相三、1.從容不迫 2.竟然 3.溫和 4.慈愛 5.幸運四、1、醫生對病人的關愛。2、病人是位堅強的人。 3、用語言、神態等。試著寫出一個熟悉的人。五、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羅榮恒、陳毅、葉劍英朱德的扁擔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湘南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礱市,同毛澤東帶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湘贛兩省的交界。周圍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 1928年11月中朱德的扁擔 旬,紅軍集合在寧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籌款也遇到很多困難。紅軍官兵除糧食外,每人每天5分錢的伙食費也難以為繼。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嚴冬已到,戰士們仍然穿著單衣。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這些糧食大部分從寧岡的大隴運來。大隴的糧食是礱市、古城等地集中起來存在那里的。朱德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兩只籮筐每次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青力壯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戰士們從心眼里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么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沒了扁擔,心里很著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記”3個大字。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朱德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干勁。從此,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朱德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