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5.草船借箭 表格式教案.doc
5.草船借箭課題草船借箭課型講讀課文 授課時間2課時 教學目標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3.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4.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學重點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學難點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2.默讀課文,理清層次,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教具準備課件: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及作者簡介、詞語解釋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8 )分鐘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1.(1)【出示課件1】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請同學們欣賞。(2)播放完畢后出示歌詞:【出示課件2】(3)學生閱讀歌詞,說說對這首歌的了解。(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4)學生互相交流,說說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教師評議并梳理詞意: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于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世人下酒閑談的材料。(5)問題交流:歌詞里說“浪花淘盡英雄”,你最崇拜三國演義中的哪個英雄?(學生自由發言。)【出示課件3】老師相機呈現三國人物形象。(6)導入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節選自三國演義的一篇課文草船借箭。(板書:草船借箭)學生齊讀課題。2. 簡介三國演義。【出示課件4】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學生閱讀,師生交流。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三國演義中人物的了解。3.簡介作者。【出示課件5】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太原人。以三國演義主題歌導入交流,激發學習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簡介三國演義,同時了解作者及寫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新課教學( 32 )分鐘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三、再讀感知,整體感知(一)理清順序。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敘述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故事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4.全班交流,教師訂正。(二)了解起因、經過、結果。1.快速瀏覽課文,試著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小組同學的意見。3.小組派代表作匯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出示課件6】(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2)故事的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3)故事的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1.教師簡介“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稱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從這部分課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學生作批注,自我品讀探究。4.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人物對話交流自己的感受。5.小組派代表作匯報發言,全班交流:(1)從這部分課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諸葛亮。)(2)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周瑜為什么還要害諸葛亮?【出示課件7】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學生齊讀)。從這句話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點?(嫉賢妒能。)(3)周瑜要害諸葛亮,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句了解到的?(他們的對話。)【出示課件8】當時,周瑜是吳國的是大都督,難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好嗎?(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問。)周瑜這樣問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諸葛亮。這是周瑜設好圈套,明里共商軍事,暗里設陷阱害人,明知故問。)(3)周瑜設計想陷害諸葛亮,他是怎樣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課件9】“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卻”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絕。)為什么不能推卻?(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這正中周瑜下懷,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從這段對話中你覺得周瑜是個怎樣的人?(周瑜是個具有險惡用心的人。)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當時的心理活動。【出示課件9】(請同學根據自己的課文內容的理解,選擇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和神態的詞語填入括號里。)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再讀加入描寫人物語言和神態詞語的語段,總結下列問題:【出示課件10、11】A. 周瑜設計想陷害諸葛亮,諸葛亮是怎么做的?B.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枝箭的任務,還要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枝箭呢?從中可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指名讀這段話。當周瑜聽說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里為什么很高興?(周瑜知道在當時,三天肯定造不出十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周瑜以為他的計謀要成功了,所以很高興。)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枝箭呢?(諸葛亮為顧全聯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從學習中你了解到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胸有成竹,顧全大局。)全班交流,教師小結。【出示課件12】(4)教師小結: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顧全大局;而周瑜卻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陰險狡詐。(5)指導朗讀:分角色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要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如讀出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讀出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6.談話過渡:從課文第12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周瑜想害諸葛亮,他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置的圈套。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的計劃得逞了。(板書: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那么事情又是怎么發展的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此環節的設計是教師幫助學生找到梳理文章結構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采用讀、思、議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課堂作業新設計一、讀拼音,寫詞語。 他d j( )小亮的才干,s z( )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務的jn lng zhung( )。但小亮shn j mio sun( ),先他請來了co ( ) 老師。在老師的幫助下,輕松地完成了任務。二、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妒忌(y j) 幔(mn wn)子 都督(d du) 水寨(zhi zi)丞(chng cng)相 吶喊(ni n) 調(tio dio)度三、比一比,再組詞。諸( ) 虛( ) 妙( )都( ) 慮( ) 沙( )著( ) 虎( ) 炒( )四、根據課文填空。1.草船借箭節選自 ,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準備是( );草船借箭的過程是( );草船借箭的結果是( )。【答案】一、妒忌 私自 軍令狀 神機妙算 曹二、妒忌(j) 幔(mn)子 都督(d) 水寨(zhi)丞(chng)相 吶喊(n) 調(dio)度三、諸位、都督、著作;虛心、考慮、老虎;絕妙、沙場、炒菜; 四、1.三國演義 羅貫中2.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諸葛亮。準備:請魯肅幫忙準備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 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2.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具準備 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4 )分鐘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1.上節課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結構,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通過第12自然段的學習,我們還了解到什么?這部分課文的哪句話點出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 2.談話過渡:從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還了解到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周瑜是怎么“嘆”的?快速瀏覽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來。【出示課件2】(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你默讀課文,圈畫批注出來。學生交流,教師小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借箭準備和借箭過程。此環節的設計為了與上節課做好銜接,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新課教學( 33 )分鐘二、了解“借箭準備”,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1.諸葛亮請誰幫忙做借箭前的準備?(魯肅)2.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3.從哪里可以看出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請默讀課文35自然段,把書上有關句子標出來。4.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相機指導。【出示課件4】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啟發學生自由讀這段話,從“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感受魯肅十分誠信、顧全大局、對諸葛亮贊賞與默默支持。從“果然”一詞也能夠看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為人。5.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哪些準備?【出示課件5】(1)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哪些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多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2)諸葛亮為什么對魯肅說“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三、精讀“借箭經過”,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1.指名讀課文69自然段,標出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有關語句。2.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教師評議,相機指導。【出示課件6】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1)讀一讀,說說你從這段話知道了什么?(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他在等霧。)(2)諸葛亮那個時代有沒有天氣預報啊?(沒有)這又說明了什么?(這就說明了諸葛亮懂天文,識氣象。)(3)除了這兒,你還能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出示課件8】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1)從“大霧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當時的天氣情況:到處都是大霧。)(2)從天氣的變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3)從“諸葛亮笑著說”你感受到什么?(諸葛亮鎮定自若,是因為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4)把船只“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擺開”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增大。)(5)軍士為什么要“擂鼓吶喊”?(這樣做既是為了虛張聲勢,制造進攻的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引曹軍出來射箭,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方向。)(6)從這段敘述中你對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利用大霧的天氣,前去“借箭”。)(7)指導朗讀,讀好魯肅和諸葛亮說話時的語氣。【出示課件14】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1)“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既能兩面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也便于箭滿后順風順水返回,省去調頭的時間。)(2)你對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進一步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輕輕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諸葛亮謀劃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僅顯示出諸葛亮豐富的天文知識,也體現了諸葛亮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4.自由讀課文39自然段,總結“借箭的經過”。(板書: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1)小組交流。(2)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出示課件15】算好天氣:第三天有大霧。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擺開,兩面受箭。算好魯肅:忠實守信。算好周瑜:嫉賢妒能,陰險狡詐。 算好曹操:謹慎多疑。四、了解“借箭結果”,感受人物形象1.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2.結合課文說感受。(1)小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2)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出示課件18】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顧全大局。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3.指名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4.教師小結: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確說明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大吃一驚,長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句話照應了課文開頭的第一句話。(板書: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引導學生借助人物對話感悟人物特點。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3 )分鐘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1.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2.作業:運用學會的閱讀方法,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板書內容草船借箭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課堂作業新設計一、按課文內容填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先寫了________ ,接著寫了________ ,著重寫了________ ,最后寫了________ 。二、下列哪些選項可以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 A.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可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C.他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誠信向他借船沒事,周瑜聰明過人,曹操生性多疑。D.諸葛亮能算,因為他是神仙。三、品味探究,選擇正確的答案。 1.“魯肅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說”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魯肅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騙周瑜;(3)不誠實2.從“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諸葛亮 ________________。(1)膽量很大;(2)謀劃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犧牲3.“霧這樣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這段話是________ 對________ 說的,表現了他________ 的特點。(1)魯肅 諸葛亮 貪酒;(2)諸葛亮 周瑜 勇敢;(3)諸葛亮 魯肅 自信4.從“曹操的之江上的動靜后,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不要輕易出動。撥水軍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便是。”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諸葛亮________ ,曹操 ________。(1)足智多謀 謹慎多疑;(2)勇敢機智 小心謹慎;(3)神機妙算 愛惜士兵【答案】一、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先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萬枝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接著寫了周瑜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諸葛亮請魯肅幫助做借箭的準備。著重寫了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軍借箭。最后寫了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的才干勝過自己。二、ABC三、1.(1)忠厚守信。2. (2)謀劃周密,安排巧妙。3.(3)諸葛亮 魯肅 自信4.(1)足智多謀 謹慎多疑教學反思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教學中根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力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與合作學習,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學生在讀讀、說說、思思、議議中不知不覺理解了課文。整個教學設計貫穿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備課素材【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稱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著力贊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顧全大局。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陰險狡詐。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是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選編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了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積累閱讀名著的方法,這是教學重點。【作者介紹】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漢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不僅是公認中國最早的章回體小說之一、“歷史演義”類型的開山作三國演義的作者,而且分別被認為開創了章回小說中“英雄傳奇”和“神魔小說”類型的水滸傳和三遂平妖傳的作者都有包含羅貫中的說法。由此可以認為,羅貫中一人擔當了中國古典長篇章回體小說四大主要類別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對中國小說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人甚至稱羅貫中為“中國古代小說之王”。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一部優秀長篇歷史小說。大約創作于元代末年,是羅貫中在有關三國故事的史書、平話、戲曲和軼事傳聞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原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有弘治本傳世,經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加以增刪潤色,才成為現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書中的故事起于劉、關、張桃園結義,終于王浚平吳,包括了整個三國時代。在“擁劉反曹”的傳統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漢當作全書矛盾的主導方面,把諸葛亮和劉、關、張當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吳的興亡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譴責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他們的愛憎與背向以及反對戰爭分裂、要求和平統一的愿望。三國演義的藝術造詣很深,影響深遠,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中的佼佼者。它由漢末各個軍閥之間的兼并戰爭直寫到晉統一全國,前后近百年,事多人眾,頭緒紛繁,但由于作者匠心獨運,以曹、劉雙方矛盾斗爭為主線,或實寫或虛寫,或詳寫或略述,或插敘或倒敘,精心編結,主次分明,有條不紊,構成一個既宏偉壯闊又不失嚴密精巧的藝術整體。全書寫了四百多個人物,成功地塑造了有智謀的諸葛亮、義勇的關羽和性格正直的張飛等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三國演義卓越的藝術成就,為后代歷史小說創作提供了學習的楷模和借鑒。但是,它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它對黃巾起義的仇視和污蔑,以及它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忠君思想、宗教迷信和宿命論,都是十分有害的封建糟粕。藝術上,它的人物性格則缺少發展,且又過于渲染夸張,使某些形象失于真實。三國演義有關的歇后語: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比喻來之不易)關云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關云長走麥城大難臨頭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張飛吃豆芽小萊一盤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周瑜打黃蓋兩相情愿。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滿載而歸三國: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此后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諸葛亮: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年徐州瑯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三顧茅廬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一天,劉備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找到了臥龍岡諸葛亮住的茅草屋。劉備上前敲門,里面走出一個書童,說:“先生今天早晨出門了。”劉備問:“上哪兒去了?”書童說:“不知道上哪兒去了。”劉備又問:“什么時候回來?”書童說:“那更說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幾天,沒準兒。”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回到駐地新野,劉備派人去隆中打聽。過了幾天,得到回報,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叫人立即備馬。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諸葛亮字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張飛只得跟著走。三人冒雪走到臥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還是上回那個書童。可是,家中只有諸葛亮的弟弟在讀書,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時間過得好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三訪孔明。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了。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張飛滿口答應。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劉備走到柴門前,剛一敲門,那書童又出來了。書童告訴劉備,先生正在睡午覺。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好久,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諸葛亮忙答禮說:“將軍光臨草舍,沒有及時迎接,實在慚愧。”兩人禮讓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邊喝茶邊談論國家大事。劉備聽了諸葛亮關于當時形勢的一番精辟見解后,更加敬佩諸葛亮了,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創立大業。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求教,就答應了。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奠定了蜀國的基業。 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后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空城計故事源自三國演義。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課后作業基礎積累大鞏固一、下面句子分別是從哪個角度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A.識人心 B.知天象 C.曉地利 (1)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 ( )(2)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 )(3)魯肅答應了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4)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 )(5)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 ( )(6)諸葛亮那邊船輕水急,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閱讀能力大提升二、閱讀課文選段,完成練習。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情,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 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 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1用“”給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既然(j j) 懲罰(chng chng) 2在語段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處罰( ) 商量( ) 招呼( ) 嫉妒( ) 3將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改為陳述句。 4結合語段內容,回答問題。 (1)“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這句話是周瑜在____________。 (2)“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周瑜這樣說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