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四制)一年級下冊語文 識字6 古對今 教學反思.docx
古對今 教學反思(一)優點: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配有一幅插圖,采用寫意畫的方式展示了“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象。三段韻文,分別用簡潔形象的語言和長短句交替的節奏,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分組自主地、愉快地識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四季美景,進行理解、誦讀、欣賞和積累,在識字中了解常識,獲得知識,感受生活的美好。不足之處:教師范讀對學生的示范性不夠強。 一年級的學生,在朗讀方面,更多地是模仿老師。因此,我作為一名老師,應該為學生做好朗讀的示范。(二)這是一年級學習的第二篇以對韻歌的形式識字,古對今這篇課文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每一句最后都以韻母ang結尾,讀來朗朗上口。一、教學效果: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配有一幅插圖,采用寫意畫的方式展示了“鶯歌燕舞、 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象。 三段韻文,分別用簡潔形象的語言和長短句交替的節奏,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教學時重點引導了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四季美景,進行理解、誦讀、欣賞和積累,在識字中了解常識,獲得知識,感受自然美。本節課力爭摒棄“單純識字”的教學弊端,開創識字教學新視野,使識字教學呈現趣味性。從“識字”到“方法”,形態靈活,妙趣橫生。針對本課生字較多的特點,教學中把漢字按照結構分類梳理,采用編字歌、猜字謎、加一加、換一換、編故事等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引領學生遨游于漢字的美妙世界里。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二、成功之處:從“學文”到“傳承”,且學且放且滲透。依據文本的特點,在初讀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每句中都含有“對”字,并以此為節點,畫出每句中相對的詞。這樣,在師生靈動的交流中,使學生發現文本特點,并依據特點大膽尋找文中相對的詞語,滲透“對子”這一傳統文化形式,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本課是以對對子的形式出現的識字課,因此,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孩子們在誦讀對子的過程中,感知對子的語言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對子和收集對子的興趣。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們感受到了對對子就是把字數相同、內容相關聯的詞對起來。這節課學生們收集來了很多對子,一起交流,達到了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引起了教學共振的效應,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不足之處: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寫字環節時,“古”和“夕”兩個字老師應該拓展,例如讓學生利用這兩個字組詞。第二是環節設計不到位。這節課對課文的處理過于細碎,應該加以整合。因為前面環節處理過慢,最后的拓展部分沒有講完,教師應該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更加從容。第三是朗讀的梯度沒有體現。這節課學生的朗讀沒有很明顯的提升。四、改進措施:應該在課前明確這節課應設計幾次朗讀,形式分別是什么,朗讀的增長點在哪里。例如對課文第一小節的處理,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朗讀,再讓學生看圖猜對子,最后再利用不同形式朗讀。對課文第二小節的處理上,在學生拖動圖片連線的環節之后,應該再讓學生拍手朗讀。對課文第三小節的處理上,學生貼圖的時間過長,可以相應壓縮時間,讓學生多朗讀。(三)本課采用對韻歌的形式識字,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這種形式識字。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配有一幅插圖,采用寫意畫的方式展示了“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象。課文由三個小節組成,每小節四行,且結構相同:每一小節的前兩行是單音節詞對單音節詞,如“古對今”“晨對暮”“桃對李”;后兩行是雙音節詞對雙音節詞,如“嚴寒對酷暑”“和風對細雨”“鶯歌對燕舞”。三段韻文分別用簡潔形象的語言和長短句交替的節奏,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一、教學效果1.利用游戲,識記生字。“找朋友”是低年級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游戲,操作簡單,參與度很高。課文中“對”字前后的兩個生字或詞語往往是相對或相同事物的名稱,非常適合學生通過“找朋友”來鞏固。簡單的“找朋友”游戲大大地提高了生字的復現率,讓學生在愉悅的游戲情境中輕松地鞏固生字。2.多種形式讀課文,體會文章的韻律美。課上采用“重重拍手讀兒歌”“跟隨鼓點讀兒歌”等一次次形式不同的誦讀中,既提高了識字的效率,也能更好地體會對韻歌的韻律美,體會對韻歌的文理邏輯關系。二、成功之處1.始終把教學生識字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同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對韻歌并不只是簡單的識字教材。我在依托這類文本進行識字教學時,更重視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中國漢字的韻律美,感受韻文語言的魅力,傳承經典,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2.跟隨鼓點,體會韻律美。課上我把快慢不一的基本鼓點作為背景,讓學生聽不同節奏的鼓點,跟讀對韻歌。例如,在引導學生鞏固積累“古對今,圓對方。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這一小節的對子時,先播放一段快節奏的鼓點,讓學生跟著鼓點節奏讀,接著又播放一段慢節奏的基本鼓點,學生聽到節奏變化后也自覺改變了自己的誦讀節奏。等學生完全聽懂鼓點節奏后,我又隨機播放了兩組,學生在快慢節奏的交替誦讀中感受到了語言本身的樂趣,更好地把生字的音、形、義融合于記憶,進而積累語言,培養語感。三、不足之處1.雖然設計了很多新穎的環節在識字和朗讀中,但是感覺整堂課還是以教師為主,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環節中應該多考慮學生自己或者小組探究環節,來自主識字學文。2.實踐活動可以安排學生自己找朋友。學生各選一個詞語寫在一張紙上,再把這張紙舉在自己的胸前,然后找到能與自己相對的詞語,找找誰找到的朋友多。四、改進措施1.在教學中,應盡量從整體著眼,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來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并從中獲得語言和精神的整體共識,全面提高語文素養。2.進行課外延伸。出示圖片,讓學生用對韻歌的方式,說出圖片內容。進一步感受對韻歌的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