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人在线_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狠狠干狠狠干香蕉视频_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九九热欧美,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日本精产品一二三产品区别

歡迎來到叮當云教育! | 幫助中心 教學備課就來叮當文庫!

叮當云教育

換一換
首頁 叮當云教育 > 資源分類 > DOC文檔下載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doc

  • 資源ID:15408       資源大小:133.86KB        全文頁數:1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20金幣 【人民幣2元】
快捷注冊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微信開放平臺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20金幣 【人民幣2元】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支付方式: 支付寶    微信支付   
驗證碼:   換一換

加入VIP,下載更多資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doc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一教材分析本冊內容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二學生情況分析所任教的501和502班是我四年級的時候就帶上來的,對學生的情況比較熟悉。總體來說,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上科學課,特別是一些實驗操作方面的內容,學生尤為感興趣,但在實驗常規方面,502班明顯好于501班。另外在課堂發言、課堂作業等情況反饋來看,也是502班稍微突出一點,本學期在做好課堂常規工作的同時,對501班要更為照顧,使兩個班級趨于均衡化。五年級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三教學措施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3、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8、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四主要材料清單第一單元“沉和浮”: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第三單元“熱”: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應完成的觀察實驗項目表序課文題目觀察、實驗的內容完成情況1班2班3班4班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觀察一些物體在水中的沉浮2同種材料大小變化后水中的沉浮3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大小不同的各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4重量相同的各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5體積相同的各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6改變小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狀況7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實驗8比較橡皮泥排水量的實驗9造一艘小船造用橡皮泥做的小船10比較小船的載物量11造用其他材料做的小船12浮力體驗浮力的實驗13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14測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塊受到的浮力15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測量一種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16測量大小不同的3塊石頭的浮力1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比較兩種液體的不同18讓馬鈴薯在液體中浮起來19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測量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20同體積馬鈴薯、清水、濃鹽水輕重比較21熱起來了測量毛衣、書本的溫度22給冷水加熱塑料袋裝水在冷。熱水中的變化實驗23密閉試管中的水加熱過程中的變化24液體的熱脹冷縮水的熱脹冷縮實驗25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26空氣的熱脹冷縮空氣的熱脹冷縮實驗27金屬熱脹冷縮碼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演示)28鋼鋸條的加熱實驗29熱是怎樣傳遞的鐵絲傳遞熱的實驗(演示)30金屬片的傳遞熱的實驗31傳熱比賽三種金屬材料的傳熱本領比較(演示)32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不同材料杯子的散熱比較33做一個保溫杯34測定保溫杯的保溫性能35太陽鐘做一個模擬日晷36用水測量時間滴漏實驗37我的水鐘做一個水鐘38機械擺鐘觀察鐘擺每分鐘的擺動次數39自制擺的擺動次數觀察40擺的研究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41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42做一個鐘擺改變金屬圓片位置的實驗43做一個每分鐘擺動30次的擺44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觀察擺鐘齒輪操縱器45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46晝夜交替現象晝夜交替現象的模擬實驗47證明地球在自轉傅科擺(演示)48誰先迎來黎明模擬實驗感知地球的自轉49實驗感知地球的自轉方向50北極星“不動”的秘密模擬地球與北極星的位置關系51地球在公轉碼模擬實驗感知地球的公轉(三球儀)52一年為什么有四季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四季成因53極晝和極夜的解釋模擬實驗感知極晝、極夜現象五各單元概述與教學目標第一單元沉和浮(一)單元概述 石塊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入水中,浮起來了。沉和浮是學生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一方面,學生對于“沉和浮”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對于“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例如“在水中,鋼鐵會沉下去,用鋼鐵制造的輪船卻為什么能浮呢?”“潛水艇為什么既能潛入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們對浮沉現象的關注已經有幾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體在液體中上浮而另一些物體下沉,實際上涉及了許多變量。這些變量包括物體的體積、重量和液體的密度,歸根結底,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它排開的液體的重量有關(阿基米德定律)。有許多人試圖去尋找一個簡單的規則來解釋這個現象,如他們通常說:“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些不精確的概念同樣存在于學生的認識中。 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于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后,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描述的語言可能和科學家精確的定義不很相同,但通過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理解上得以提高。這個探究過程會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規律。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有關物質的密度,它是物質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它與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本單元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具體概念:當把物體放人一種液體,相同體積下物體與液體重量的不同將決定作用在物體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體積下,比液體重的物體會下沉,液體輕的物體會上浮。 本單元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后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本質解釋。 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二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1課從學生常見的現象開始。首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體在水中下沉,哪些物體在水中上浮,在觀察現象的過程中,整理物體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的體積、重量沒有關系,只與物體的密度有關,在這里埋下一個伏筆。 第23課研究沉浮與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大小的關系。相同體積下,重的物體容易沉;相同重量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第4課是沉浮的應用,體現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第56課,從另一個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 第78課,探索液體密度對物體的沉浮影響,最終揭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物體的密度不同,影響它們的沉浮。 資料庫中的資料,將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同時滲透了物體密度的概念。在相同的體積下,一些物體比水重,一些物體比水輕,它們的沉浮與之相關。 當然,本單元只是研究了與沉浮現象有關的因素,并不能窮盡沉浮的規律。關于沉浮的進一步探索、浮力的計算等內容,將在初中的科學課中最終完成。 本單元的教學活動多是以矛盾沖突及產生的問題來引導和驅動的。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同一個馬鈴薯為什么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的,而在另一個杯子里卻變浮了呢,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問題再進一步觀察、分析,“可能兩種液體不一樣吧”提出了推測;讓我們來觀察比較這兩種液體有什么不一樣,“可能是水中的白乎乎的東西引起的變化吧”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就這樣使孩子們進人到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科學的活動過程中。 在“造一艘小船”的活動中,也是通過“用這幾種材料能制作什么樣的船”“什么樣的船能裝更多的貨”,以及探究過程中不斷產生的“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穩”“還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們的船裝得更多”等一系列問題來指引學生們設計和制作小船,并不斷改進小船的制作的。 學生們因為有這些不斷產生的問題,才會持續進行觀察研究活動。也正是因為他們能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繼而又產生新的問題,才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時就上浮,小于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簡單的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活動獲得結果。 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按一定要求進行簡單的設計和制作。 學習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經歷觀察方法的設計、改進,通過實驗獲得數據并轉化為證據的過程,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學概念。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認識到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能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和思想。感受人類創造發明的歷程,激發創造欲望。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學習利用數據分析解釋現象,懂得數據的重要性。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第二單元熱(一)單元概述 人們對熱現象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世紀以前,人們認為物體的溫度變化是由一種沒有質量、無色、無味,可以流入或流出物體的特殊物質“熱質”引起的,物體中的“熱質”越多,溫度就越高,反之,溫度就越低。但是,人們在用這種理論來解釋一些熱現象,特別是摩擦生熱現象時,卻遇到了困難。例如,不論在哪種情況下(包括在0以下的環境中)將兩塊冰相互摩擦,最后兩塊冰都會完全融化,對于這一現象,“熱質說”就無法解釋,因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過程中熱從何而來的問題到19世紀中葉,人們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熱質”是不存在的;熱是與能緊密聯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變為熱量,熱能也能轉變為其他形式的能。現在我們認為,熱的本質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越劇烈,由這些粒子所組成的物體或系統就越熱。 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 關于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于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熱”單元共設計安排了8個活動。 第1課,從關注身邊的熱源開始,了解人類獲得熱能的一般途徑,了解一些影響熱的產生的因素。其中通過“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的研究,讓學生對熱源和熱傳遞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第2課,學生開始關注熱量的變化對物體的影響了。冷水在逐漸變熱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變化?哪些方面產生了變化?通過“水受熱上浮原因”的研究,引出“熱脹冷縮”現象的觀察研究活動。 第3課、第4課和第5課,連續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從液體的熱脹冷縮到氣體、固體的熱脹冷縮,學生會體驗并感受到身邊的很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以及各種熱脹冷縮現象的實際應用。 第6課和第7課,開始關注引起物體溫度變化的熱傳遞現象。觀察中學生會發現,熱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并發現這種傳遞是有方向的。在傳熱比賽中,學生還會發現不同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 第8課,設計保溫杯的活動,一方面是對本單元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意識到科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服務于生活。比如,選擇合適材料控制熱傳遞的速度,使得保溫杯符合我們生活的需要。 本單元的8個課題活動之間是有著很強的聯系的。每課的探究內容或是對前一課提出的問題的解答,或是對前一活動內容的繼續深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有效引導,促使學生們在每個探究活動即將結束時,能為下一個的探究提出新的問題,或清理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遞,不同物質傳遞熱的本領是不同的。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大多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具有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的性質。過程與方法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搜尋證據以解決問題。改進實驗方法,以獲得更多、更明顯的觀察現象。根據已有知識,運用推理對現象做出解釋。嘗試自主設計實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對觀察結果選擇合適的方法(文字或圖示)進行描述和交流。嘗試用模型解釋微觀現象。學習正確使用酒精燈、溫度計等儀器開展觀察實驗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熱現象的興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觀事實。 意識到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被人們所認識的。初步意識到事物遵循普遍規律,但也有特殊性。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一)單元概述 自人類具有“時間”這一概念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經年累月不斷地尋求著準確測量時間的方法。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測和經驗積累,發現太陽在天空規則地改變著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動也有一定的周期。擁有了這樣的認識,古代人類將天文現象與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密切的聯系。根據天文現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歷法和時間的概念一年分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時,午前、午后各12小時,這就是我們能夠追溯到的時間劃分。那么,一天內的時間進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豎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圭組合為圭表,根據表在圭上的投影來判斷時間。他們還通過不斷地研究制作出了計算時間的機械,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沙漏和水時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慢慢地人們感到精確計算時間是必要的。17世紀以后,鐘表工藝史發生了劃時代的進步。根據伽利略發現的單擺的等時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個擺鐘,使時鐘的誤差從每天15分鐘減少到5分鐘。后來他又第一個制造出了發條驅動的機械表,并由此導致了18世紀高精度航海鐘的發現,解決了困擾人類近兩個世紀的經度測定問題,大大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機械鐘的出現還促進了當時整個機械工業的發展,使鐘表和羅盤、槍炮、印刷術一起構成的技術革命成為產生近代科學的動力之一。回顧科學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時鐘的改進歷史是與整個人類文明史同步的。 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鐘、水鐘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制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內容大致是這樣安排的。 第1課,“時間在流逝”,主要讓學生對某一個時間段進行估計和感受。 第25課,“太陽鐘”“用水測量時間”“我的水鐘”和“機械擺鐘”,分別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日晷、水鐘和擺鐘的構造和原理。 第68課,“擺的研究”“做一個鐘擺”和“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則指導學生對擺鐘的制造原理和設計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的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過程與方法觀察和記錄有關太陽運動變化周期的信息。學習辨別和控制實驗中的可變因素。預測和測試怎樣改變一個可變因素從而影響實驗結果。解釋結果及總結可變因素是如何改變、影響實驗結果的。學習用圖表、表格等來記錄、整理、交流信息。設計、制作和改進“太陽鐘”“水鐘”和“擺鐘”等簡易計時器。閱讀和研究科學資料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探究時間以及計時工具的興趣。認識重復實驗證實結果的重要性。欣賞前人在測量時間和解釋自然現象方面所作的貢獻。初步意識到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初步體驗到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一)單元概述 地球的運動是很復雜的,除了公轉和自轉以外,還有其他許多運動,例如,和太陽系一起參與銀河系的運動。嚴格地說,地球的運動是多種運動的復合。即便是公轉,也不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由于本單元是針對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因此只研究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自轉與公轉。 五年級的學生,通過電視或書籍,大多數都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轉并且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科學事實。但如果讓學生說出自轉或公轉的證據,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學生有關地球運動的前概念,會發現一些真實、樸素但錯誤的觀點:1.太陽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來臨了。南北半球的晝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轉和公轉中的姿態)。2.晝夜現象與月球有關,因為天黑了月亮就出現(簡單地把兩個現象相連)。3.地球自轉的方向可能是從西向東(不知道該如何確認自轉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運動,但我們感覺不到(不知如何尋找參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離太陽近時是夏季,離太陽遠時是冬季學生的諸多認識,和早期人類對地球及其運動的認識十分相似。 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教科書采用了多種學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如模擬實驗、游戲、代表性的資料等。這些方式不僅會讓學生感到有趣,而且還能促進他們的思考,使他們認識到:復雜而不可直接觀察的地球運動,是可以被理解和認識的。 “地球的運動”,共有8課。前5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轉,后面3課,研究公轉和與地球運動相關聯的現象:四季和極晝極夜。最終讓學生認識到地球在逆時針自轉和公轉,自轉產生晝夜現象,公轉時由于地軸傾斜產生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第1課,“晝夜交替現象”。讓學生從熟悉的晝夜現象開始研究地球的運動,試著從地球和太陽的運動關系人手,來解釋晝夜現象。學生的解釋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所有的解釋都要求得到模擬實驗的證據支持。通過實驗,學生可能會發現更多的解釋和解釋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陽處于相對圓周運動都有可能產生晝夜現象。 第2課,“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地心說和日心說,關注并討論兩種學說所使用的證據,反思自己有關晝夜現象的解釋。在這一課中,書中并未對兩種學說進行簡單的評價,希望這兩種學說和學生的認識產生積極的碰撞,促進學生更理性地思考地球是如何運動的。 第3課,“證明地球在自轉”。運用關鍵性證據證明地球在自轉。教科書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傅科擺的原理,設計了傅科擺的模擬實驗,讓學生體驗擺具有保持運動方向不變的慣性。教科書還以資料的形式再現了當年的實驗,讓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證實地球在自轉的。引導學生再次修正他們有關晝夜現象的解釋。 第4課,“誰先迎來黎明”。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來認識相對運動,并根據地球以外的參照物確認地球自轉的方向。學生確認了地球自轉的方向后,對于不同地區誰先迎來黎明會有正確的判斷。教科書中對于時區有所涉及,希望學生展開更多的研究。 第5課,“北極星不動的秘密”。讓學生對于北極星“不動”進行解釋。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圍著地軸自轉,初步認識地軸是傾斜的。并根據北極星一年四季的位置不變,認識地軸傾斜的方向一直保持不變。為認識四季的成因埋下伏筆。 第6課,“地球在公轉嗎”。讓學生認識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恒星的周年視差。本課仍以模擬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體驗:處于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看到遠近不同的恒星有視覺上的位置差異。視差的存在就是公轉的證據。教科書提供了相關的史料,讓學生了解地球公轉是如何被人們證實的。 第7課,“為什么一年有四季”。提供了古人研究四季的資料,讓學生通過研究地球儀上桿影的長短變化來認識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的公轉和地軸的傾斜相關。 第8課,“極晝和極夜的解釋”。該課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學生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釋極晝極夜現象。讓學生認識到極晝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恒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過程與方法 對地球的運動進行較系統、持續和細致的探究。 根據所要模擬的對象特征做模擬實驗。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收集資料等多種途徑和方法,收集有關的證據。 對獲得的證據進行批判性選擇和思維加工,最終形成解釋。如解釋有多種可能性,需進一步探求證據。 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和測量的結果,并且能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 運用口頭或書面、文字或圖畫的形式,有日的地進行探究活動的公開交流。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懂得在探究活動中,需要審視觀察到的事實和探究所獲得的證據。這些事實或證據,在不同的參照系中可能有著不同的作用。認識到科學是發展的,科學知識是長期探究、不斷修正的結果。培養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六、教學進度表周次日期教材內容12.9-2.13始業教育;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22.16-2.20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32.23-2.274、造一艘小船;5、浮力43.2-3.6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53.9-3.13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單元復習概念梳理63.16-3.201、熱起來了2、給冷水加熱73.23-3.273、液體的熱脹冷縮;4、空氣的熱脹冷縮83.30-4.35、金屬熱脹冷縮嗎;6、熱是怎樣傳遞的94.6-4.107、傳熱比賽;8、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104.13-4.17單元復習概念梳理;1、時間在流逝114.20-4.242、太陽鐘;3、用水測量時間124.27-5.14、我的水鐘;5、機械擺鐘135.4-5.8五一長假145.11-5.156、擺的研究;7、做一個鐘擺155.18-5.22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單元復習概念梳理165.25-5.291、晝夜交替現象;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176.1-6.53、證明地球在自轉;4、誰先迎來黎明186.8-6.12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6、地球在公轉嗎196.15-6.19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206.22-6.26總復習、期末考試

注意事項

本文(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doc)為本站會員(備課啦)主動上傳,叮當云教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叮當云教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經營許可證編號:魯ICP備09030270號-2   魯公網安備 37011602000151號 copyright@ 2019-2022

網站大部分作品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站整理編輯的作品外,版權歸上傳者所有,如您發現上傳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權,請立刻聯系我們并提供證據,我們將在3個工作日內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新绛县| 奎屯市| 民县| 呼玛县| 井研县| 托里县| 濮阳市| 都江堰市| 四川省| 铜山县| 漠河县| 万载县| 正宁县| 石狮市| 通辽市| 喜德县| 阿荣旗| 江达县| 淮阳县| 上蔡县| 盱眙县| 马龙县| 伊宁市| 渭南市| 固原市| 武威市| 龙川县| 柳林县| 家居| 临夏市| 道真| 东城区| 波密县| 涿鹿县| 龙川县| 靖宇县| 永康市| 田林县| 秦安县|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