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教案-稅收知多少 教學設計(全國通用).doc
稅收知多少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稅收的含義;理解稅收的必要性。 2能力目標 學生能準確把握稅收基本特征;準確認識有關稅收的作用;通過多種具體事例辨別具體經濟活動中需繳稅的必要性,增加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依法納稅的必要性;認識到個人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難點:稅收的含義及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 師:同學們,生活在社會中,有哪些人為我們創造了我們不需要付錢就能夠享受的服務?有哪些設施設備也是免費的呢?那么,這些為我們提供了服務的人需要工資,為我們提供的設施需要錢來保障,那么這些錢從哪里來? 生:(自由作答) 板書:稅 (以問題引入本課,從問題中發現生活中常見現象背后的秘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新課: 師:觀察自行,看看從這個字的結構你可以知道什么? (從字形入手,有利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和遷移。) 師:迅速地查一查,在字典上是怎么定義“稅”的? 展示板書:稅指國家向企業或集體、個人征收的貨幣或實物。 師:(歸納)從稅字的構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稅就是送給國家的農產品,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稅收,都是交給國家的財富。歷史上,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在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征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于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后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征收軍事物資稱“賦”;征收土產物資稱“稅”。 師:(提問)你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什么稅嗎? 生:(答) 師:(歸納)各級企業有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教育費附加、每天購物所付款項含有稅 師:看起來,我們生活中的稅還真多,這么多的稅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答) 師:總結,稅收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師:世界上存不存在不收稅的國家?如果你是一個國家的元首,你要不要收稅? 生:(回答) 師:有國就有稅。 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師:為什么“國家不用付任何報酬”卻能夠“向居民取得東西”,公民能不能逃避、拒絕交稅? 分析案例一: 最近,知名女星范冰冰被查偷稅漏稅,交罰款帶補稅款高達八個億,對此,你怎么看? 分析案例二: 你家的水泥制品廠每年都要交稅好幾萬,爸爸媽媽唉聲嘆氣,你打算怎么勸他們? 分析案例三: 我們到飯館吃飯,老板說,你只要不扯發票,我可以給你少十塊錢,你怎么辦? 分析案例四: 你的爸爸買彩票中了兩萬元,可是到手只有一萬多,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師:(總結)稅收,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稅收,就沒有我們這個可愛的祖國。請大家在實際生活中,懂稅法,用好稅法,爭做依法辦事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