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教學設計.docx
運動和位置教學設計杭州市西湖區古蕩第一小學 吳曉【教材簡析】三年級下冊的“物體的運動”單元共有8課,以物質科學領域主要概念“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為線索,組織有層次的學習活動。內容包括:具體從物體的位置、不同物體運動形式的觀察比較、不同物體運動快慢的測量比較三方面展開(第16課);設計制作(第7課);綜合應用(第8課)。本課是“物體的運動”單元的第1課。聚焦板塊,呈現了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怎樣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和“怎樣準確地描述物體的位置?”。探索板塊由四個從易到難且內含邏輯關系的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以地面為參照物,判斷圖片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并說明判斷的理由;第二個活動和第三個活動,都是在“參照物”固定的前提下,借助方向盤、軟尺描述自己的位置;第四個活動中,描述位置所用的“參照物”可以自由選擇,是一個思維提升活動,旨在推進學生的思維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從經驗上升到概念、從現象總結成規律。研討板塊提出的“怎樣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和“怎樣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這兩個問題與聚焦部分的問題相呼應,可以融合到探索活動中,也可以在探索活動后進行總結提升。拓展板塊,設計了一個逆向推斷的活動:告知方向和距離,標畫出物體所在位置,其實質也是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學生分析】三年級的學生能以地面作為參照物來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但不知道“參照物”一詞,所以在表述判斷物體是靜止的依據上,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會使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遠近等詞匯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這樣的前概念水平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也可能會給學生學習新知識帶來負遷移。【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 物體有“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2可以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科學探究目標1. 判斷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2. 借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某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科學態度目標1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2與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教學重難點】重點:借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時刻的位置。難點:觀察圖片,判斷“運動和靜止”并說明判斷的理由。【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方向盤、軟尺、活動記錄表、透明方向盤及測量尺。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聚焦1. 談話:當我們站在地面觀察物體時,會發現有的物體是運動的,有的是靜止的,我們怎樣來判斷呢?設計意圖:通過談話,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個問題“怎樣準確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引發學生思考。2. 呈現三組照片并提問:請大家觀察并判斷,照片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說說自己判斷的依據。和 相比, 的位置 (移動了/沒有移動),所以我認為它是 (運動的/靜止的)。設計意圖:提供給學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表達,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對“參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觀的感受。3. 交流判斷結果和依據。預設1:學生容易把一個具體的物體分成多個局部去認識,而對運動和靜止作出錯誤判斷。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把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來判斷。預設2:學生自定參照物進行比較,教師給予鼓勵,但不要求所有學生這樣做。4. 小結:和地面相比,該物體如果移動了,我們就可以認為它是運動的;相反,該物體沒有移動,那我們就認為它是靜止的。二、探索(一)導入1. 談話:現在老師是運動還是靜止的?你呢?預設:老師是運動的,“我”是靜止的。2. 提問:可以告訴大家,你的位置在哪嗎?(目的:呈現學生的前概念)3. 明確任務:我們可以怎樣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呢? (二)活動活動一 靜止時我的位置1. 出示活動材料,明確活動要求。(1)呈現活動材料(方向盤和軟尺)。講述:“我們可以借助方向盤和軟尺來描述自己的位置。”(2)講解操作要點:將方向盤上的8個方向,對應教室內的實際方位鋪好。一名同學站在方向盤中間的圓圈里,拿著軟尺的0刻度一端的手縮在胸前;另外一名站在方向盤外的同學拉著軟尺另一端,也把手縮在胸前,站在某個地方。借助方向盤確定方向,借助軟尺確定距離,填寫記錄表1。 2. 分小組活動:組內合作,人人體驗。教師巡視,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并且都體驗兩個角色站在方向盤中心、站在方向盤外。3. 匯報交流“我”的位置。設計意圖:借助方向盤和軟尺兩種材料,幫助學生確定“參照物”,并同時獲得方向和距離的信息,快速并準確地確定“我”所在的位置;方向盤使用時,擺放位置需要與教室的實際方位相吻合,與本單元后續課時教學相一致。活動二 運動時我的位置 1. 過渡:這是XX同學靜止時的位置,當他開始運動,他還能用這個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嗎? 2. 明確活動要求。(1)站在方向盤中心的同學保持活動一時的狀態,站在外圍的另一名同學拉著軟尺另一端,向任意方向改變自己的位置,并確定自己運動后的位置,記錄到活動手冊上。(2)外圍的同學至少改變三次位置。(3)及時做好相應的記錄。3. 分小組活動:組內合作,人人體驗。(教師巡視,引導學生人人參與,重復多做幾次)4. 匯報交流:運動后,自己的位置分別是怎樣的?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次改變位置,并將每次結果做好記錄,作為后續交流研討的重要內容,為尋找確定位置規律提供重要依據。活動三 “我”在校園的位置1呈現教材插圖。談話:此刻“我”正好在校園里這個位置,想把自己的位置告訴同學,可以怎么說?預設: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表述為“告訴同學我在某個物體的什么方向約多少米”,即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2. 學生進行描述并交流。(說明:根據實驗器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1)給每組學生提供透明的方向盤紙,方向盤的中心有一條測量尺,讓學生將方向盤的中心點覆蓋在自己選擇的校園平面圖“參照物”上,將測量尺拉向圖中的“自己”。教師告知測量尺上的每一格表示幾米,然后讓學生描述“自己”的位置,記錄在記錄紙上,最后全班交流。(2)教師利用課件,在校園平面圖中任意一點上放置方向盤,課件自動產生任意一點與“自己”之間的距離,然后讓學生描述“自己”的位置。設計意圖:這個活動也是描述“自己”的位置,但與前兩個活動相比,參照物并不是固定的,因此答案也不是固定的。正因為如此,這個活動將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提升,即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從經驗上升到概念、從現象總結成規律。三、拓展1. 呈現活動任務,詢問學生是否能看懂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困惑進行釋疑。2. 學生在活動記錄單上標注。3. 全班交流。設計意圖:在本環節,教材中有一幅包含“方向和距離”兩個因素的簡單坐標圖,讓學生通過這張圖找到車子拋錨的位置,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用這種方法確定物體位置,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四、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和其他物體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動,來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還學習了利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板書設計】運動和位置判斷運動還是靜止:位置是否移動描述位置:方向 + 距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