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3.2原子的結構(第1課時)導學案.doc
課題:原子的結構(第一課時)一、學習目標:1.知道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2.理解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3.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學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重點: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菊n前知識積累】1.分子與原子的本質區別是什么?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樣呢?【情境導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羅布泊),原子彈的巨大威力是如何產生的呢?二、自主探究:知識點一:原子的構成【閱讀】課本第53頁原子的構成一段文字,觀察圖3-8,3-9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結構。(提示:可從位置、電性、所占體積等不同角度描述。)2.分子、原子都在不斷地運動著,想象一下,構成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教師講解】:原子內部的運動,概括原子的結構。原子的構成(帶1個單位 )1.原子 (不帶電) (帶1個單位 )2. 原子中:核電荷數 = 數 = 數【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53頁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的電性、所占體積如何?2.原子中有帶電的粒子,那么整個原子是否帶電?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內都有中子?4.同種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有何特點?5.不同種類原子的內部結構有何不同?知識點二: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種類原子質量()氫1.67010-27氧2.65710-26碳1.99310-26鐵9.28810-26【閱讀】教材第56頁的相關內容,表3-2。 表1 1.結合表1體會為什么采用相對原子質量。2.請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實際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關系。3.運用這個式子,計算一下右表中任意兩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4、整個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交流討論】 表2原子種類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氫1011碳66612氧88816鈉111211231.相對原子質量有沒有單位?2.兩種原子的質量之比與其相對原子質量之比是何關系?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與該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有何關系? 【課堂小結】1.概念:以 為標準,其它原子的 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作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符號為Ar)。2.表達式 Ar= 3.與構成原子的粒子數之間的關系:在原子中,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 上,又因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相比較 ,所以相對原子質量 + ?!菊n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我的收獲】三、自我測評(1-5為必做,6為選做,7為思考)1.下列有關原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B.原子的類別是由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所決定的C.原子中不存在帶電微粒,因而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電子上2.碳和鎂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是12和24,則碳和鎂的原子質量之比為( )A.12:1 B.2:12 C.2:1 D.1:23. 鋰電池可用作心臟起搏器的電源。已知一種鋰原子核內有3個質子和4個中子,則該鋰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1 B.3 C.4 D. 74. 朝核問題引發了國際關注,核問題的關鍵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種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那么( )A該原子是一種氫原子 B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C該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 D該原子核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5. 我國已于2007年發射繞月飛行的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人類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獲取地球上蘊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卻極為豐富的核聚變燃料“He-3”,解決地球能源危機。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7個中子的碳原子,則“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內含有 ( )A、3個質子,沒有中子 B、2個質子,1個中子 C、1個質子,2個中子 D、3個中子,沒有質子6.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這些粒子中選擇填空:(1)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是 ;(2)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3)能直接構成物質的粒子是 ;(4)構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帶正電的粒子是 ; (6)帶負電的粒子是 ;(7)不帶電的粒子是 ; (8)質量與氫原子質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 ;(9)質量最小的的是 ; (10)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相等的是 。7.人們為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盧瑟福等人為探索原子的內部結構又進行了下面的實驗: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運動的a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大多數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一小部分a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有極少數a粒子被彈了回來。請你根據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1)現象: ;(2)現象: ;(3)現象: 。【作業布置】課本P57-58 3、4、5、6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