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示范教案(第三單元課題2 分子和原子第2課時)教案.doc
第二課時 分子與原子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分子的一些特點,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分子的知識。推進新課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FLASH動畫對比兩種變化,并歸納相關內容。水蒸發 水通電分解變化: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分子: 沒有改變 發生改變化學性質: 沒有改變 發生變化分析 (1)水變成水蒸氣,水分子沒變,水的化學性質沒變;(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發生改變,生成氫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學性質當然就不能保持。一、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提問 為什么不能說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粒子?物質性質包括哪些?回答 因為在物理變化中,雖然分子不發生變化,但物質的物理性質卻發生了變化。除了化學性質外,還包括物理性質,如色、味、態、熔點沸點等。討論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呢?水由水分子構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構成,水和酒精的化學性質相同嗎?氧氣,液氧,固態氧都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嗎?結論 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分析 我們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它是由氧氣、氮氣等純凈物組成的,而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氮氣是由氮氣分子構成的。可見空氣中含有多種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混合物由不同種分子構成。展示 播放通電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模擬動畫。提問 在上述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樣變化?回答 分子破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為新的分子。分析 在水電解的微觀過程中,氫原子和氧原子沒有發生變化,同樣,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觀過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沒有發生變化。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提問 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回答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結論 分子、原子、物質間的關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構成物質,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三、分子、原子、物質間的關系課堂練習 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A.二氧化碳分子 B.氧分子C.碳原子 D.氧原子答案:A課堂小結 本節課內容較少,主要學習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與物質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比較重要,它是研究化學的基礎,也是化學科學研究的一大特點。板書設計分子與原子一、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三、分子、原子、物質間的關系布置作業1.能證明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實是( )A.水結成冰 B.水分蒸發C.水被電解 D.水汽化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別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間有間隔,原子間沒有間隔C.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在不停地運動,原子不運動答案:1.C 2.C教學反思教學中通過動畫演示了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從多個側面讓學生去感覺、去體會、去認知、去學習,效果較好。備課資料原子、分子概念的發展簡史早在公元前500年,印度哲學家蹇拿陀(Konad)就提出質點又由比它本身還小的、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質點所組成。他的說法接近于現代原子、分子的觀點。公元前5世紀,我國的著名哲學家墨翟(公元前479381)說,“非半不則不動,說在端。必半,毋與非半,不可也。端,是無間也。”(見墨經)意思是說,物質到了沒有一半的時候,就不能拆開它了。物質如果沒有可分的條件,那就不能分了。墨子的“端”即物質的最小單位,有現代“原子”的意義,意味著他對物質的非連續性的認識。與此同時,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公元前460370)認為宇宙萬物皆由大量的極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組成,他稱這些粒子為原子(希臘文即“不可分割”的意思)。按照這種學說:各種原子沒有質的區別,只有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差異;原子遵循必然的規律在“虛空”里不斷運動;它們集合時形成物體,分離時物體就消滅;物體“投射”出來的形象(影像)跟感官接觸就引起色、聲等感覺,感覺是認識的基礎。到古希臘后期的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72271)和古羅馬的盧克萊修(Lucretius,公元前9955)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學說,認為各種原子在質上也有差異。當時正處于實用及自然哲學時期,化學發展的特點是,進行實踐的人不講求理論探索(以羅馬人為代表),而講理論的人又不做實驗,和實踐完全脫節(以希臘人為代表)。經過了漫長的中世紀之后,原子概念受到了不少科學家的重視。隨著生產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原子學說也得到了發展。英國化學家道爾頓(Dalton,17661844)于1803年提出了原子學說,包括以下幾個要點:(1)元素的最終組成稱為簡單原子,它們是不可見的,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和不可再分割的。它們在一切化學變化中保持其本性不變。(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狀、質量及各種性質都是相同的,不同種元素的原子在形狀、質量及各種性質上則各不相同。每一種元素以其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征(這一點是道爾頓原子學說的核心)。(3)不同元素原子以簡單數目的比例相結合,就形成化學中的化合現象。化合物的原子稱為復雜原子。復雜原子的質量為所含各種元素原子質量的總和。同一化合物的復雜原子,其形狀、質量和性質也必然相同。道爾頓的原子論使當時的一些化學基本定律得到了統一的解釋,因此很快地為當時化學界所接受和重視。只是他忽視了原子和分子的區別。后來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Gay-Lussac,17781850)通過氣體反應體積定律提出了分子假說作為對原子學說的補充。之后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羅(Avogadro,17781850)于1811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指出分子跟原子的區別和聯系。原子分子學說雖然逐漸被人們接受了,但原子和分子當時還沒有得到科學上的證實。直到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