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9.大象的耳朵(教案+反思).doc
19.大象的耳朵教學目標1.會認“似、耷”等9個生字,會寫“扇、慢”等8個生字,掌握“似、扇”2個多音字。2.朗讀課文,注意讀好文中的問句。3.能借助大象的話,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樣改變的。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教學重難點1.識記生字詞,讀好文中的問句,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樣改變的。2.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猜謎導入1.課件出示謎語: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打一動物)2.同學們真聰明,這個動物就是大象。大家知道大象都有哪些特征嗎?(學生舉手回答)沒錯,大象有大大的耳朵,長長的鼻子,粗粗的腿,白白的象牙,壯壯的身子和細細的尾巴。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文,講的就是大象的耳朵。出示課題:大象的耳朵(齊讀課題)1.大象是什么樣子的?請同學們說一說你眼中的大象。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1.自由讀課文,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本課的生字、詞語,讀準字音,不太熟練的地方多讀幾遍。2.組內合作識字:互讀、互聽、正音。3.教師引導:鼓勵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們認識生字,重點交流識字、記字方法。(1)多音字:扇:shn扇動;shn風扇。似:似的;似乎。(2)圖片識字:豎、竿、舞(3)與生活體驗結合識字:痛、煩、耷4.多種形式認讀生字和詞語。5.指名讀課文,檢查識字和朗讀情況,師生評議,正音。三、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大象因為別人的看法讓自己的耳朵豎起來,后來又把耳朵放下來的故事。)2.同桌互讀課文,注意讀好問句。3.學生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4.指名讀第1自然段。(1)你知道了什么?(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大象的耳朵是耷拉著的。)(2)練習說句子。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有,像,。(3) 就像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動物們的尾巴的作用都是不一樣的,動物們的耳朵多種多樣,功能也不同。那么大象的耳朵會有什么作用呢?我們下節課接著來學習。四、指導寫字1.出示“我會寫”中的生字。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特征,想辦法記住這些字,找出難寫的字,明確其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3.教師范寫難點字,強調重點筆畫。遇:半包圍結構,筆順是,“辶”是三畫,右邊的筆順要記清。最:“耳”的首橫要寫長,蓋住“又”字,末筆橫改提。4. 學生練寫,共同評議。優秀作業展示。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大象的耳朵,誰來說說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樣子的,有哪些作用?2.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過的生字和詞語。二、學習課文1.指名分角色朗讀第28自然段。(1)指導讀好問句。“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好奇)“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呢?”(疑惑)“他們都這么說,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懷疑)(2)分角色朗讀,看看誰讀得最好。(3)想一想:這幾個自然段出現了哪些動物?(大象、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馬、小老鼠)讀完后,你發現了什么?(大家都疑惑大象的耳朵為什么是耷拉著的)(4)學習第8自然段?!白匝宰哉Z”是什么意思?誰來表演這一段?你覺得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嗎?他有必要把耳朵豎起來嗎?2.學習第912自然段。(1)指名分段朗讀。(2)大象是怎樣讓耳朵豎起來的?(用兩根竹竿把耳朵撐起來)(3)同學們想一想,這樣做大象舒服嗎?你是從哪里知道的?(不舒服,經常有小蟲子飛到大象耳朵里,還在他的耳朵眼兒里面跳舞,吵得大象又頭痛,又心煩。)(4)現在,你覺得大象應不應該把耳朵豎起來?(不應該,因為大象的大耳朵耷拉著能起到保護作用)起到了哪些保護作用呢?我們一起來讀第12自然段。(學生舉手回答:防止蟲子飛到耳朵里,還可以把蟲子趕跑)(5)了解大象是怎么改變的,改變后導致了什么結果。填寫下列表格:大象的耳朵撐起來(豎著)有小蟲子飛進去跳舞吵又頭痛,又心煩放下來(耷拉著)蟲子飛不進去一扇趕跑舒服3.指名讀第13自然段。(1)指導學生讀出輕松的語氣。(2)現在你知道大象為什么說“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了嗎?我們請幾個同學結合自己的體會來談一談。(要喜歡自己,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不能只聽別人的意見,去迎合別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三、小結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這篇故事告訴我們要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特點,喜歡自己,不要因為他人的意見,改變自己迎合他人的想法。)2.齊讀課文,記住這個有趣的小故事。教學板書19大象的耳朵大象的耳朵耷拉著蟲子飛不進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教學反思教學這篇課文時,開課是非常順利的,猜謎是學生最喜歡的方式之一,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效率非常高。另外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分角色朗讀,學生的表現欲很強,所以通過朗讀的方式就能比較好地掌握問句的讀法,同時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很快地了解了課文內容。不足之處是沒有準備頭飾,另外就是在本文道理的理解上,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