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六年級下冊美術教案-第八課發現美麗.doc
發現美麗教學設計基本信息課題發現美麗版本湘美版課程六年級下冊 第8課作者張玉華 宜昌市伍家崗區萬壽橋小學 課時2課時類型造型表現教材分析教學內容世界美術創造中,遠古奇幻的藝術形象,蘊含著獨具民族魅力的藝術文化。現代藝術的發展中,藝術家從中借鑒了這些形象的特點進行再創造,把遠古藝術以現代表現形式展現出新的藝術魅力。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主要是學習運用古代藝術作品中的造型元素和組織形式原理進行新的表現。第一課時主要對比欣賞馬王堆漢墓帛畫和小丑的狂歡兩幅作品,借用中國古畫中的形象和米羅作品中的形式原理,進行勾線涂色,完成一幅作品。活動二主要是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利用一定的可塑材料,制作出一個立體藝術形象,強調從平面到立體造型的轉化。教學方式、手段:本課學習活動有幾個特點,一是強調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作品的欣賞,在造型特點、色彩運用、畫面組織等方面加深體驗;二是通過注重模仿、加工、變化中國古代的神怪形象或是具有抽象意味的形象進行藝術的表現。可以運用情境對比賞析法、示范法、講解法、實踐操作法等進行教學。學情分析遠古奇幻的藝術形象,獨具民族魅力的藝術文化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距離還是比較遙遠的。單純的欣賞西漢的馬王堆漢末帛畫,學生會不得要領,需要老師把形象剝離出來,結合漢末帛畫的背景具體的引導欣賞,了解中國古代的神鬼形象的造型特點,來達到嘗試造型模仿、重組、變化等造型處理,利用可塑材料從平面繪畫到立體形象設計制作的方法、手段的學習、挖掘,然后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嘗試在比較中賞析作品,初步了解古代美術作品中的神怪形象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嘗試借鑒古代藝術中的神怪形象進行變化、組合、繪制一幅有趣的作品;把平面的藝術作品形象運用適當的方式與材料轉化成立體的藝術形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獨具民族魅力的藝術文化,大膽從中汲取營養并敢于創作別具風格的作品。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古代美術作品中的形象特點教學難點:運用藝術作品中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進行新的表現教學準備教師準備: 課件、橡皮泥、卡紙、剪刀、雙面膠等學生準備:記號筆、橡皮泥、卡紙、剪刀、彩色膠帶等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學習活動一:一、 導入 視頻馬王堆漢末帛畫設計意圖:由于此年段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經驗對中國古代文化了解較少,通過視頻欣賞,吸引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對遠古奇幻的神怪形象有初步的認知。二、對比欣賞圖片1. PPT出示圖片馬王堆漢墓帛畫,同學們剛才看了視頻資料,你了解了多少相關知識?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靜態圖片,邊回憶邊探討帛畫的相關內容。教師根據需要介紹背景: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有6條龍、3只虎、3只鹿、1只鳳和1個仙人)。上段頂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鶴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燭龍;畫的左上部有內立金烏的太陽,它的下方是翼龍、扶桑和8個較小的紅圓點,與古代十日神話接近; 相對的右上部描繪了一女子飛翔仰身擎托一彎新月,月牙拱圍著蟾蜍與玉兔,其下有翼龍與云氣,體現三界神(物)對墓主人的眷顧,應是墓主人魂歸幽冥,平穩通往陰間的場景;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騎獸怪物與懸鐸,鐸下并立對稱的門狀物,兩豹攀騰其上,兩人拱手對坐,描繪的天門之景。中段的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位拄杖緩行的老婦人側面像,其前有兩人跪迎,后有3個侍女隨從,根據服飾、發飾特點,并對照出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兩條穿璧相環的長龍,玉璧上下有對稱的豹與人首鳥身像,玉璧系著張揚的帷幔和大塊玉璜;玉璜之下是擺著鼎、壺和成疊耳杯的場面,兩側共有7人佇立,是為祭祀墓主而設的供筵;這個場面由站在互繞的兩條巨鯨上的裸身力士擎托著,長蛇、大龜、鴟、羊狀怪獸分布周圍(見彩圖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西漢) 湖南長沙出土)。畫面以朱紅、土紅、暖褐為基調,石青、藤黃、白粉等豐富色彩的運用服從于統一的色調,產生了詭異、華麗、熱烈的效果。2. 師小結:A整體造型張力十足,動態夸張,造型詭誕。出示樂舞圖1B具體形象大小相同,散點分布,空間疊加組合。出示樂舞圖2C色彩鮮艷豐富,對比強烈D構圖組織對稱,上下相連,層次分明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己能看到的、理解到的談對作品的感受,然后老師引導學生從造型、色彩、畫面組織三個維度對作品具體分析,并且每個維度介紹時都有針對性的圖片展示,讓學生加深理解,但不要面面俱到,只是強化學生認知,為下面的小練習打下基礎。3. 課堂小練習:尋找自己喜歡的形象或元素做小練習(出示多個作品,提供給學生選擇)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比欣賞,對自己動手繪制有了一定的想法,適時的加以練習嘗試,強化對形象的認知,降低最后創作的難度。4.欣賞米羅的小丑的狂歡,談談感受,還是從造型、色彩、畫面組織三個維度進行,教師對米羅及其作品特征進行簡單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設計意圖:現代藝術發展中,藝術家從遠古的藝術形象中借鑒并表現出新的藝術形象,產生新的藝術魅力,讓學生仍從三個維度欣賞,進一步引導學生在以后欣賞繪畫作品時該從哪些地方入手。三、作業1欣賞學生作品及大師的作品設計意圖:通過自己的小練筆,學生對古代藝術中形象和元素有了自己的理解,再進一步欣賞學生和大師的作品,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形成完整的藝術表現的概念,為自己創作表現服務。2作業要求從中國古代藝術的神怪形象中尋找生動有趣的形象,并學習米羅在繪畫中形象處理與畫面組織等表現手法,繪制一幅繪畫作品。建議:注重形象之間的組合變化,使得畫面形象之間有一定的聯系與趣味。四、評價從自評、互評、師評三個方面進行:覺得自己畫的出色的地方;你喜歡的作品,哪里處理的很好;老師積極學生課堂的狀態,作業時的表現等。五、拓展 欣賞一些戰國時期的鳥獸等的造型,進一步感受遠古藝術的魅力。學習活動二一、導入上節課學習的圖片展示,回憶學習內容二、新課1. 學習A 賞析由畫面過渡到橡皮泥轉化成的圖形雕塑材質:橡皮泥特點:色彩鮮艷,結合原作再創作,平面圖形的立體轉化效果B教師示范選擇形象制作,邊示范邊講解:從大形入手,體現更明顯的空間立體感;在大形確定好的基礎上,注意選擇鮮明的色彩對比來裝飾細節變化;過于細小的變化對于空間立體效果意義不大,應當適當省略或概括表現。C學生嘗試用橡皮泥設計制作一個立體形象設計意圖:逐層推進的設計中,學生從開始意識到繪畫作品還能用其他材質手段再表現,這是一次認知的顛覆,他們會非常感興趣,加上通過引導性的欣賞,教師的示范,學生了解過設計制作過程程并不難,對于自己制作很有信心。2. 探討A 賞析圖片,分析材質、制作方法(紙材、布藝)B 從學生收集的材料中選擇,大家探討制作方法、手段等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擁有制作立體形象的經驗,在針對其他材質的時候,關注點就能更多的放在如何制作好立體形象這個核心問題上。分析學生自己準備的材料這一環節,是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集思廣益腦洞大開。四、 學生制作1. 結合自己準備的材料工具,自由選擇形象設計制作成浮雕或圓雕作品2.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就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做及時的跟進補充。五、展評可以分材質展評,相同材質的作品一起展評。評價要點:立體形象特點體現是否充分,整體效果是否美觀。六、拓展米羅的雕塑世界,感受雕塑作品和繪畫作品的共同點與區別。作業要求學習活動一:1. 第一次練習 通過欣賞馬王堆漢末帛畫,學生嘗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形象或是元素進行臨摹練習2. 第二次練習 學習了米羅畫面的組織形式后,結合自己喜歡的形象進行創作學習活動二:1. 第一次練習 用橡皮泥捏制一個由平面轉化為立體的形象2. 第二次練習 根據自己準備的材料,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制作一件立體的藝術形象教學評價學習活動一:1. 第一次練習,學生通過具體欣賞,對漢末帛畫中的神怪形象有了一定的認知,自己動手繪制有了一定的想法,適時的加以練習,強化對形象的認知,降低最后創作的難度。學生的認知是在老師的講解中、引導下逐漸加深的,如果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也不應該加以否定,而是鼓勵學生多了解相關的知識。學生臨摹形象時也可以鼓勵學生適當變形,強調自己的理解。2. 第二次練習 ,從中國古代藝術的神怪形象中尋找生動有趣的形象,并學習米羅在繪畫中形象處理與畫面組織等表現手法,繪制一幅繪畫作品。這次作品的創作更是學生自己個性的表達,提醒不是以怪異的形象設計為主,而是以造型、色彩、畫面組織三者結合起來創作。鼓勵學生大膽表現,對有畏難情緒的學生可以個別輔導,幫助其樹立自信完成作品創作。學習活動二:1第一次練習,學生欣賞了米羅繪畫作品轉化為橡皮泥浮雕作品,老師有代表性的進行了示范,然后自己嘗試制作,強調的是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造型的轉化,因此造型難度的降低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解放。學生作品會出色很多,制作興趣也會很高漲。2. 第二次練習,師生共同探討了多種材料的立體形象的制作方法,然后自己動手制作。由于第一次練習作為基礎,在探討過程中對材料及制作方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所以這次創作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太大,同樣關注的是立體造型的變化,提醒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應該可以做出符合要求的作品。教學拓展活動一:欣賞戰國中期的帛畫形象,進一步了解中國藝術瑰寶。活動二:欣賞米羅的雕塑作品,感受和他平面繪畫一樣的色彩、造型等特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