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20《曹劌論戰》教師版 導學案.doc
曹劌論戰導學案 精彩開篇詞在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有很多,像中國古代的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國近代的抗日戰爭等,都在中國戰爭史上譜寫了輝煌的篇章。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說得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悟出了這個道理,并把它寫進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里。走近曹劌論戰,感悟圣賢先哲的智慧,你會覺得智慧的天空萬里無云!學習目標1.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2.賞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3.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4.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疏通文意理結構一、新課導入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的長勺之戰曾經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說它采用敵疲我打的方針,是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就是談論這場戰爭的。在魯國的生死存亡之際,曹劌挺身而出,憑著其深遠的見識,從容的風度,為弱小的魯國贏得了這場戰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中的生字詞。曹劌(gu) 小惠未徧(bin) 小信未孚(f) 又何間(jin)焉公與之乘(chng) 長勺(sho) 2.解釋課文的重點詞語。(1)重點實詞肉食者鄙: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弗敢加也:加,虛夸,這里指以少報多。必以信:信,誠實,意思是對神說實話。小信未孚:孚,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公將鼓之:鼓,動詞,擊鼓。既克:克,戰勝。望其旗靡:靡,倒下。(2)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3)古今異義犧牲玉帛 犧牲,古義: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獄 獄,古義:案件。今義:監獄。必以情 情,古義:以實情判斷。今義:感情。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義:忠誠。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今義:中間,空間或時間。可以一戰 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能夠。肉食者鄙 鄙,古義:鄙陋,這里指指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再而衰 再,古義:第二次。今義:又一次。(4)一詞多義間: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暗地。故:公問其故:緣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屬:忠之屬也:類。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有良田美池之屬:類。以:可以一戰:憑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伐:十年春,齊師伐我:興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見小潭:砍伐。(5)詞類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公將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軍。(6)省略成分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肉食者謀之,(君)又何間焉?乃入見。(曹劌)乃入(宮)見(莊公)。問:“何以戰?”(曹劌)問(莊公):“(君)何以戰?”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對曰:“(此)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7)成語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轍亂旗靡:形容軍隊潰敗混亂。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3.作者鏈接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是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諸侯國國史編成。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4.背景鏈接長勺之戰的背景齊國襄公無道,在位時發生內亂。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他就逃到魯國,公子小白則逃奔到莒。莊公8年(前686年)秋,齊國人殺死襄公,立公子無知,莊公9年(前685年)無知又被人殺死。于是,糾和小白爭著回國。小白設計先到,做了國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要殺公子糾,打敗魯軍,并再次威脅魯國,要求魯國殺公子糾。糾被殺后,齊軍就出動,在長勺與魯軍會戰。當時齊強魯弱,但最終魯軍勝利,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5.文體鏈接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讀通文意1.自學課文,疏通字詞,理解文意。2.結合課下注釋與課前預習,把握課文大意;3.小組合作,翻譯課文。解決個人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譯。注意把握通假字、詞類活用和一字多義現象。(二)整體感知1.跳讀課文,整理課文結構,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層次是怎樣的?【交流點撥】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可分兩層:第一層(從開始到“乃入見”)寫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為主。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勝的原因。可分兩層:第一層(從開始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以逸待勞發動反攻,回答了為什么等待“齊人三鼓”而后“鼓”的問題。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知己知彼,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2.速讀課文理線索,這篇課文有幾條敘事的線索?【交流點撥】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3.課文的題目是“曹劌論戰”,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交流點撥】這是一篇記敘文,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四、板書設計將戰備戰勝戰評戰論戰請見請問參戰釋疑五、拓展延伸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能夠印證的成語。示例:“齊師伐我”師出無名,師出有名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惡貫滿盈)小信未孚(不孚眾望)第二課時 探究寫法悟剪裁一、新課導入本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其原因是什么,其奧妙何在,史書上是如何記載這一歷史事實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去回味這一段傳奇佳話。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齊師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點撥】“伐”是興兵攻打的意思。由“齊師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記載這一史實的一定是魯國的史官,而且,齊國發動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魯國是正義的衛國戰爭。2.曹劌的身份怎樣?你會用一句什么樣的詩句來評價他?【交流點撥】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曹劌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啊!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交流點撥】“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4.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交流點撥】長勺,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5.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從這個細節上可以看出魯莊公怎樣?照應了上文的哪個句子?【交流點撥】“故”是原因的意思,戰爭取勝還不知獲勝的原因,由此可見,魯莊公是一個平庸的國君,照應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個句子。6.曹劌對戰爭能獲勝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兩個成語來概括?【交流點撥】沖鋒要待“彼竭我盈”之時,曹劌是要魯軍“以逸待勞”;追擊要選擇“轍亂旗靡”之時,曹劌是要魯莊公能夠“知己知彼”。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文本探究1.閱讀第一段,探究下面的問題:(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全文的關鍵詞,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交流點撥】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2)“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交流點撥】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3)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么第三個準備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交流點撥】前兩個方面的準備,曹劌都予以否定民弗從也、神弗福也,第三個準備,得到了曹劌的認同,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4)段末句“戰則請從”有什么作用?【交流點撥】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2.閱讀第二段,探究下面的問題:(1)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恰當的作戰時機的呢?【交流點撥】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2)遼闊的萬里戰場,作者為什么寫得如此簡略?【交流點撥】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3.閱讀第三段,探究下面的問題:曹劌是如何回答魯莊公的詢問的?【交流點撥】曹劌的回答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的時機進行攻擊。 “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二是解釋他為什么在“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后才下令追擊,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二)人物賞析再讀課文,探究下面的問題:1.找出文中寫曹劌的句子,分析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交流點撥】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了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了他過人的謀略。2.課文除了寫曹劌還寫了魯莊公,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用“從中表現了”的句式說話)【交流點撥】課文集中表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成,急于進攻,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曹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意見;魯莊公作戰用曹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了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魯莊公戰后問曹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了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三)主旨探究魯國能夠以弱治強的原因是什么?【交流點撥】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團結 君民一心 (團結曹劌、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勞 (不盲目于強齊硬戰);把握戰機、后發制人 (彼竭我盈、一招致勝)。(四)寫法探究1.課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劌,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魯莊公?【交流點撥】寫魯莊公是為了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突出他的深謀遠慮。2.本文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交流點撥】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后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四、板書設計請見愛國熱情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論戰過人謀略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軍事無知魯莊公 急于備戰,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戰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五、拓展延伸根據平時的積累說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例,并簡要分析弱者取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交流點撥】官渡之戰曹操2萬殲袁紹70萬余人赤壁之戰周瑜5萬大敗曹操20余萬淝水之戰張遼7千大敗吳軍10萬戰爭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時,地利,人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