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二部分中國現代史第10課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課時提分訓練.docx
第10課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課時提分訓練一、選擇題1.2019鄂州下圖是小明同學在歷史課堂上對某一歷史事件做的學習筆記,下列主題最符合筆記內容的是()(1)時間:1953年1957年(2)主要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3)主要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武漢長江大橋、青藏公路A.“一五”計劃 B.三大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國有企業改革2.蘇聯只用了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工業化,其模式在當時被視為成功的典范,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把優先發展輕工業的戰略視為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而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可見,“一五計劃” 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的主要原因是 ()A.國際環境的制約B.改變中國重工業落后狀況的需要C.適應農業合作化需求D.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3.2019自貢下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變化柱狀圖。其中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西藏和平解放C.“大躍進”運動的發動D.“一五計劃”的實施4.某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黨內外人士座談會上指出,政協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們不能把政協搞成國家權力機關。此話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頒布 B.社會主義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D.中共八大召開5.近年開會,從1954年起連續12次當選人大代表的申紀蘭再也不是“畫圈兒了事” 了,每次開會前,她都會走訪周圍群眾,把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帶到會上;開會時,則認真審議各項報告,她要為中國最大的群體農民說話,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從申紀蘭作為人大代表的成長經歷中,可看出人大代表發生的變化是 ()A.素質不斷提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 B.代表日趨老齡化,缺乏朝氣和動力C.農民代表比例提升,更具廣泛代表性 D.專業化程度加深,綜合素質提升6.石家莊外國語學校九年級歷史課堂上正在展示主題式復習課,板書上分別寫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據此判定這一學習主題是()A.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B.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C.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7.右圖所示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一五”計劃實施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土地改革的進行D.人民公社化運動8.“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農業是國家發展重中之重 B.互助合作運動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C.我國土地改革運動進展順利 D.社會主義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9.2019唐山路北區一模毛澤東在1956年的一次國務會議上說:“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制變成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成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力創造了社會條件。”這段話體現出三大改造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A.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發展 B.使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制變成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C.使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成社會主義所有制D.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0.右圖反映的會議()A.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B.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C.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11.1958年8月上旬,毛澤東先后視察了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的一些農村。9日,他在山東同當地負責人談關于辦大社的問題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上述談話在報紙上發表后,一些地區相繼出現聯鄉并社轉公社的熱潮。材料旨在說明推動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的因素是()A.決策者的作用 B.農民的態度 C.外部勢力的干預 D.經濟發展程度高低12.20世紀50年代科學普及資料匯編記載:廣東新會農民創造水稻和高粱“雜交”辦法;陜西西安農民成功地將棉花“嫁接”到椿樹上;陜西蒲城縣農民試驗“公雞孵小雞”,使母雞有更多時間下蛋。與這些所謂的“奇跡”密切相關的事件是()A.“包干到戶”運動B.“大躍進”運動C.“農業合作化”運動D.“人民公社化”運動13.下圖是1956年1964年我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趨勢示意圖。根據該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1960年工業出現峰值是因為“一五”計劃的實施B.自然災害是導致1960年農業產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優先發展農業使1961年后農業產值增加D.“八字方針”的實施使工農業比例趨于平衡14.為提高鉆井質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鉆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鉆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鉆井絕技”,能根據井下聲音判斷鉆頭磨損情況。他對待工作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經常向工人強調:“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他”應是()A.焦裕祿B.雷鋒 C.王進喜D.邱少云15.“飯票”是由軍隊或單位后勤、學校食堂或餐廳等發放的,供人們領取食品的憑證。下列飯票發行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是()ABCD二、非選擇題16.下列是八年級(1)班同學舉辦“感動共和國”歷史人物探究活動中搜集中國現代史中重要歷史人物的相關史實,請閱讀史料,回答問題。材料一ABC(1)請完成相關的表格,要求填寫歷史人物的姓名、所在領域、主要歷史事跡和人們對他們的評價。要符合史實,言語簡潔生動。(任選一個人物即可)領域歷史人物主要事跡人物評價材料二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做到“六個不能”,即: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摘自人民日報“習近平提評價毛澤東6原則”(2)為了整理上述歷史人物的研究性報告,八年級(1)班同學收集了一些資料,在整理過程中發現,不同同學對人物的評價不完全相同,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堅持怎樣的原則?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解決生產資料匱乏的問題,早在解放區時期,李順達就和6戶農民成立互助合作組,將各家的生產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這個經驗與毛澤東的想法不謀而合。1951年12月,在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中,毛澤東親自加上了這樣一段話:“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食及其他工業原料,同時也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材料二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要高度重視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提高基層組織凝聚力和帶動力。(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成立后鼓勵農民成立互助組的主要目的。(2)根據材料二,歸納我國政府為了推動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不斷富裕采取了怎樣的措施?(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概括你認為影響農村發展的因素。18.探究問題。材料一1953年,我國開始了以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這一年,黨正式提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材料二中國“一五”計劃編制大事記時間主要史實1951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立由周恩來、陳云等人組成的五年計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在李富春的具體組織下進行了第一次粗線條的試編工作,提出了五年計劃的初步設想195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簡稱中財委)試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粗略綱要1952年中財委開始第二次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8月中央組織代表團訪問蘇聯,蘇聯同意幫助中國設計一批企業并提供設備1953年中國按照預定時間表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進入邊實施邊編制的狀況1954年歷時近四年,五易其稿,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完成初稿1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一五”計劃。由于當時的主客觀條件,“一五”計劃在實施兩年半后才最終定案材料三“一五”計劃是我們黨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在我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我國是一個大國,資源沒有調查,技術水平很低,多種經濟成分同時并存”,“又沒有編制長期建設計劃的經驗”。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才結束,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確定,這些因素使計劃編制受到很大制約,且中國共產黨首次編制中長期建設規劃,沒有經驗,材料缺乏,國家大情況復雜,又處于新舊社會變遷、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據材料一,“一化”指的是什么?(2)據材料二,概括“一五”計劃的編制過程有何特點?試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探究其形成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19.蘇聯和中國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都進行了積極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3年,我國開始了以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這一年,黨正式提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三改”基本完成有何歷史意義?材料二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摘自斯大林選集材料三戈爾巴喬夫說: “我國人民用他們在2030年代建立起來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沒有工業化,我們就會在法西斯面前處于手無寸鐵的境地。”陸南泉等蘇聯真相(2)據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蘇聯工業化的特點及其積極作用。材料四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絕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3)據材料二、材料四,指出中國與蘇聯建設工業化道路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參考答案】1.A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實施時間在1953年1957年,且主要任務就是發展重工業,為此答案選A。2.D解析 從材料中“其模式在當時被視為成功的典范”“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信息說明中國實施一五計劃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為此答案選D。3.D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依據所學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工業發展迅猛增長,為此答案選D。4.C解析 從材料可知,毛澤東希望保留政協,但它已不再是權力機關。這說明政協的職能發生重大變化,由國家權力機關演變成政治協商機構,該情景出現在1954年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后。故選C。5.A解析 從材料中“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可知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識在不斷增強,參政素質不斷提升,為此答案選A。6.C7.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材料中的“合作化”“公私合營”都與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有關,上述內容都是三大改造的內容,為此答案選B。8.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從材料中“中共中央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的信息說明我國互助合作運動一直就處于黨的各項決議和方針指引之下,為此答案選B。9.A10.D11.A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從材料中“他在山東同當地負責人談關于辦大社的問題”“上述談話在報紙上發表后”的信息說明我國出現聯鄉并社轉公社的熱潮的主要因素在于毛澤東的推動和鼓勵,為此答案選A。12.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從材料中“試驗“公雞孵小雞”,使母雞有更多時間下蛋”的信息可知高指標、浮夸風是“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時期的典型標志,為此答案選B。13.D14.C解析 從材料中“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填滿式鉆井法”的信息再結合四個選項可知只有王進喜是石油工人,為此答案選C。15.A16.(1)A:領域:工業領域;歷史人物:王進喜;主要事跡:為大慶油田的建成,做出杰出的貢獻;人物評價:“鐵人”。B:領域:科技領域;歷史人物:鄧稼先;主要事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人物評價:兩彈元勛。C:領域:農業;歷史人物:袁隆平;主要事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人物評價:雜交水稻之父。(2)原因:視角不同;立場不同;占有的材料不盡相同。原則:公平、全面;一分為二的原則。17.(1)為國家的工業化提供原料和糧食;提高農民的購買力,開拓農村市場。(2)不斷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農業基礎地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建立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強化農村基層政權建設。(3)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符合農民的利益;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18.(1)新中國工業化。(2)修訂時間長,不斷補充修改;(或邊修訂邊執行)原因:當時抗美援朝戰爭還在繼續;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缺乏認識;缺乏編制長期計劃的經驗;資料不全;基礎設施薄弱。19.(1)意義: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用: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質基礎。(3)相同:都注重發展重工業。不同:中國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注重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