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第2課俄國的改革學案.docx
第2課俄國的改革學習目標1.了解俄國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及其歷史意義。2.思考和探究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3.認識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性質,認識到它們在俄國歷史上產生的重大影響。學習過程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 3.時間:18世紀初。4.主要內容(1)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了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2)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3)鼓勵興辦,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5)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5.影響(1)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準備了條件。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 (2)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的進程。 6.局限性:在彼得一世的統治下,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二)廢除農奴制1.根本原因:19世紀中期,嚴重制約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時間:1861年。3.人物:。 4.主要內容(1)農奴獲得,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2)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5.影響(1)積極影響: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的道路。 (2)消極影響: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如何認識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2.請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俄國近代歷史的兩次改革。材料一17世紀末,俄國只有21個手工工場,主要使用農奴勞動。中央政務由按沙皇意愿設置的幾十個部門負責,職責不清,效率低下,貪贓枉法盛行。地方的“督軍”權力廣泛,往往成為獨霸一方的小沙皇。當時的俄國只有陸軍,沒有海軍。士兵一面當兵,一面還從事手工業和做買賣。文化教育受教會控制,學校數量很少。全俄識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識字的居民也只占總人數的23.6%。材料二彼得一世熱心向西方學習,他派代表團去西歐各國考察,學習西歐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聘請技師和專家,引進各種先進機器設備。彼得一世也喬裝打扮隨同前往,他在荷蘭認真學習造船技術,還拿到了畢業證書;在英國,他參觀了科學院和牛津大學,拜訪了大科學家牛頓;回國后,彼得一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推動了俄國歷史的進步。材料三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勞役的辦法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2)材料二主要說明了什么問題?(3)材料三所反映的現象說明了什么?(4)通過探究上述問題,你得到什么啟示?三、課堂練習1.普京總統飽含深情地說:“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后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歷史上,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B.促進工場手工業的發展C.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D.廢除農奴制,促進經濟發展2.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不包括()A.加強中央集權B.建立新式常備軍C.廢除農奴制D.發展學校教育3.下列對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加強了中央集權B.強化了沙皇專制C.增強了經濟、軍事實力D.減輕了人民負擔4.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顧部分保守貴族廷臣的反對,宣布廢除農奴制,是因為“若不棄小利,則大利難保”。這表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解放農奴為自由人B.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C.擺脫國家民族危機D.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5.這次改革為俄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長篇小說復活的開篇所寫的那樣:“一切都翻了個個兒,一切卻又剛剛開始。”這次“改革”的發起者是()A.彼得一世B.亞歷山大二世C.列寧D.斯大林四、達標檢測1.圣彼得堡在俄羅斯的經濟、軍事、外貿、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下圖雕塑是為了紀念這座城市興建時在位的沙皇而修建的,這座雕塑人物是()A.彼得一世B.彼得二世C.亞歷山大一世D.亞歷山大二世2.19世紀中期,俄國“在農奴制下,一方面農奴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造成國內市場狹小;另一方面工場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勞動力,因為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自由工作的權利”。材料反映了農奴制()A.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B.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導致農民貧困頻繁暴動D.符合俄國經濟社會發展國情3.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法令后,沒有遇到俄國貴族的強烈抵抗,也沒有發生內戰,僅憑沙皇的一紙法令就能完成。俄國改革沒有遇到貴族強烈抵抗的主要原因是()A.貴族與農奴矛盾未激化B.貴族對農奴處境的同情C.貴族是改革利益獲得者D.貴族力量弱小無力對抗4.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列寧說它也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這主要是指()A.農民必須用錢購買商品B.農民被迫出賣勞動力C.農民必須高價贖買份地D.農民成為商品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40年代,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但在農奴制桎梏下,生產效率低下,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西方各國。農業上,農奴主認為有大量的廉價農奴可以剝削,用不著改進生產工具和耕作方法,結果導致俄國農業生產處于長期停滯和歉收狀態。材料二19世紀中期,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皇室、貴族、教會、國家占有全部土地,農民租種地主土地,繳納繁重的租稅,服勞役。他們的一切財產、人身、子女都屬于農奴主所有,任憑地主打罵、買賣和轉贈。材料三自由派貴族人物卡維林也稱農奴制:“使整個國家陷于不正常狀態如果這個制度原封不動,那么幾十年以后就會將整個國家毀滅。”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56年也表示:“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而發生許多不服從地方管制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上述材料均出自張桂榮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再思考(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落后的農奴制是如何阻礙俄國社會發展的。(2)根據材料三,指出俄國農奴制改革在1861年之所以能夠成功實行的前提是什么。(3)綜合上述材料,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參考答案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1.農奴制2.富國強兵4.(1)中央集權(3)手工工場5.(1)對外擴張(2)近代化(二)1.農奴制3.亞歷山大二世4.(1)人身自由(2)贖買5.(1)轉折點發展資本主義(2)農奴制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1861年改革是由農奴主階級進行的,所以很不徹底。改革沒有摧毀地主土地所有制,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由于農奴制殘余仍然存在,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勞動人民遭受著資本主義和封建殘余的雙重剝削和壓迫。2.(1)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時代的要求。17世紀末,西歐各國發展迅速,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內陸國家。其落后表現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2)彼得一世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熱心學習西方文化。(3)說明改革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民十分不滿。(4)我們要不斷深化改革,改革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改革必須結合本國國情,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言之有理即可)三、課堂練習1.C2.C3.D4.D5.B四、達標檢測1.A2.B3.C4.C5.(1)導致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內市場狹小;資金、勞動力缺乏;經濟落后。(2)統治階級對造成俄國危機根源的清醒認識(或答統治階級對農奴制危害的清醒認識)。(3)改革是推動社會和平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