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第3章運動和力第4節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新版浙教版20200222252.doc
第4節牛頓第一定律 1.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對這一節的具體要求是:探究為什么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了解牛頓第一定律;說明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通過力學發展史中的典型事例領悟科學精神。根據這一課標要求,以及對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本節內容的特點,本節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敘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確認力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究,獲得改變物體運動狀態與受到外力之間的感性認識通過理性分析以及科學的推理獲得規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觀察與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大膽推理的科學意識。感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往往需要許多科學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科學精神。2.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但七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這一抽 象的概念上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背景材料。這時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動手動腦,參與欲、表現欲非常強烈,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 化的思維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給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所以應將書本上的教師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需要將科學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 來,體現科學知識的實用性,不斷提高學習興趣。七年級學生注意的穩定性還較欠缺,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多種教學媒體,活躍 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3.重點難點 控制變量法是初中學生實驗操作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七年級學生,在理解抽象的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時難度非常大,而能否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將直接影響到今后慣性、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學習。因此,我確定的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1)教學重點: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2)教學難點: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理解4.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前小測,聯系舊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程序一:課前小測,聯系舊知(約5分鐘)以多媒體投影練習形式,復習機械運動、摩擦力等與本節相關的內容。“溫故而知新”,通過課前小測建立新舊知識聯系,有利于知識的遷移。程序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約3分鐘)播放多張2008年南方雪災中,汽車出車禍的照片,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下雪天容易出車禍?(摩擦力減小了)進一步追問:摩擦力大小對物體運動有怎樣的影響呢?揭示本節課主題。(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讓學生體驗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喚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活動2【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程序三: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5分鐘)環節1:引發經驗知識與科學實驗的沖突。【學生實驗】手用力推動小車,使其前進一段距離,松手后小車停下分析: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直覺容易推測導出錯誤的結論:物體在受力時就運動不受力時,物體就不能運動,即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運動的小車在你剛松手的瞬間運動情況是怎樣的?(學生再次實驗后發現小車還能繼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小車沒有受到手的推力后還能繼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究竟會做什么運動呢?(通過實驗引發學生已有經驗知識與實驗現象之間的沖突,激發他們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欲望)環節2:研究靜止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演示實驗】 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小車處于什么狀態?水平方向不受推動和拉力的作用,它將會怎樣? 師生討論得出:靜止的物體不受外力將永遠保持靜止(這部分內容很簡單,學生容易自己歸納出結論,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自學環節3:研究運動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采用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來突破,共分三步)第一步:增加兩個教師引導實驗。 【實驗1】鉤碼拉小車水平運動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鉤碼小車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小車受到的力,得出小車停止原因是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實驗2】用同一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記下三次小車靜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圖2(A)、(B)、(C)所示。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為了使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的速度大小相同,小車必須處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補充這兩個引導實驗,為學生后面探究摩擦力大小對物體運動影響的實驗設計分散了教學難點,為后面學生成功設計實驗奠定了基礎)第二步:探究摩擦力大小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提出問題:如果所受阻力不同,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速度減小的快慢一樣嗎?(原來的問題太抽象,可操作性不強,改變問法使探究的問題更具體,有利于學生對實驗進行設計)建立猜想:摩擦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減小得越快。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學生交流評價設計方案后,教師集中大家的意見,總結出本次實驗的方案如圖:讓相同的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開始下滑,觀察比較在鋪有粗糙程度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通過距離的大小,分析物體受到摩擦力大小與運動速度減小快慢之間的關系。根據這一實驗思路,設計出數據記錄表格如圖: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小車速度減小的快慢1毛巾2粗布條3木板對課本上的數據記錄表格進行處理,增加了“表面材料”、“小車速度減小的快慢”,使探究的目的更加具體化,便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驗證猜想: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記錄實驗數據然后各組匯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減小的快慢之間的關系。實驗結論: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越小,通過的距離越長,速度減小得越慢。第三步:推測小車不受到任何阻力,運動情況會怎樣呢?由于在實際生活中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沒有的,因此這是讓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是本節課的教學關鍵,采取以下方法突破:師生一起分析數據記錄表格,在表格中增加兩個推理:推理1讓小車在比較光滑的玻璃表面運動,推理2若在木板表面鋪上一種無摩擦的光滑材料,推測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怎樣?環節4: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教學(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采用師生一起分析討論的方法進行突破。第一步:簡介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結論,教育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有主見,敢于創新,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往往需要許多科學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科學精神。第二步:分析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1、師生一起分析討論定律中:一切物體、沒有受到外力、總保持、或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理解。2、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分析力與運動的關系,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力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解釋)3、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研究方法:是通過實驗基礎上推測得出的活動3【練習】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程序四: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4分鐘)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活動4【講授】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程序五:感悟收獲、課堂小結(約2分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活動5【作業】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程序六:布置作業、鞏固升華(約1分鐘)布置A組(基礎題)B組(提高題)分層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科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