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東省菏澤市中考語文試題(解析版).doc
山東省菏澤市2018年中考語文試題1. 經典詩文積累。(1)將唐代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補寫完整。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2)依據課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學則殆。(孔孟論學習)若夫日出而林霏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歐陽修醉翁亭記)以中有足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東陽馬升序)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傳統文化論語)(3)根據提示默寫。陽春三月,你參加“最美鄉村行”活動,來到西塞山前,看到山青水綠、鳥飛魚躍的景象, 不禁隨口吟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描寫此處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棄疾在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中想象將士們馳騁沙場、為國奮勇殺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與君離別意, (2). 同是宦游人。 (3). 海內存知己, (4). 天涯若比鄰。 (5). (2)學而不思則罔 (6). 云歸而巖穴暝 (7).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8). 必先利其器 (9). (3)西塞山前白鷺飛, (10). 桃花流水鱖魚肥。 (11). 馬作的盧飛快, (12). 弓如霹靂弦驚。【解析】【詳解】此類題屬于基礎題,也是各地中考語文必考題。古詩文默寫題不論分幾種類型,都是以記憶、積累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賞析。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歌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合適的詩句,三是答題時不能寫錯別字。“宦”“罔”“暝”“霹靂”是此題中的易錯字,作答時要注意字形。【點睛】此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要求學生默寫出指定的文句。這類題目要求學生日常加強背誦識記,尤其是不僅能背誦,還要能默寫,避免作答時出現錯別字。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后面小題登城劉敞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2. “雨映寒空半有無”中的“映”和“半有無”寫出了雨的什么特點?3. 三、四句運用_______________手法,展現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樹幽的江南畫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答案】2. 雨的透明而又細如絲,若有若無,給人以清冷之感 3. (1). 白描 (2). 心自安閑極度愉悅【解析】【2題詳解】本題考查了對詩歌語句的理解能力,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構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作答。一個“映”字,十分貼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彌漫一片,有如云霧,那是不可能與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煙雨,無邊無際,將遠處的一切都裹了起來,就更談不上與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這“無點亦無聲”的仿佛透明的雨絲,才具備這個特點。“半有無”是說空中細雨絲絲,若有若無。【3題詳解】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抓住兩點,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釋,注釋給我們提供了詩人的寫作背景,其次,要抓住關鍵詞語。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三、四句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是以前作者從未欣賞過的美,表現了作者的愜意與愉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曹劌論戰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 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貞觀政要(節選)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 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 恒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注】物:眾人,此處指百姓。斯須:片刻。4.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又何間焉(_______)神弗福也(_______)彼竭我盈(_______)恒令腹飽(_______)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可以一戰/不以物喜B. 登軾而望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C. 公將鼓之/當思之在心D. 懼有伏焉/且焉置土石6. 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7. 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標兩處,不含句末)林 深 則 鳥 棲 水 廣 則 魚 游 仁 義 積 則 物 自 歸 之8. 結合貞觀政要節選和下面兩則材料,請你談談對“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的理解。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選自孟子)材料二:共產黨人的政績,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事,就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 要解決的問題(選自習近平之江新語)【答案】4. (1). 參與 (2). 賜福,保佑 (3). 充滿 (4). 經常 5. C 6.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人們都知道恐懼而躲避災害,卻不知施行仁義,災害就不會產生。 7. 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 8. 施惠于民,是為人君者首要考慮的事情,只有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國家的福利,才能獲得老百姓的擁戴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共產黨現在所做的事就是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 要解決的問題,因而也就獲得民眾的支持。反之,如果君主和政府只顧自己享受和逐利,不顧民眾死活,那么民眾就不會支持它。【解析】【4題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既要充分調動知識積累,回憶該詞的常用義,還要結合上下文來判斷。此題要注意“福”在這里是動詞,“賜福,保佑”的意思;“恒令腹飽”的意思是“要讓肚子經常吃飽”,“恒”的意思是“經常”。【5題詳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確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的學習中,要特別重視并掌握這類一詞多義的單音節詞。A:憑借/因為;B:表修飾/表順承;C:音節助詞,不譯/音節助詞,不譯;D:語氣助詞/哪里。故選C。【6題詳解】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鼓”“再”“畏”“生”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做“斷句題”要通讀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這句話的意思是:樹林廣袤就有飛鳥棲息,水域深廣就有魚兒游弋,多施仁義百姓自然會歸順。可以根據句意進行停頓。【8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主旨,聯系材料,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得出答案。從“得其心,斯得民矣”“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事”可知,為政者應該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這樣才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節選)他又沿著這個方向走了很長一段路,正想向左拐,突然發現前面有一個濕潤的深坑:“不要這個坑有點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種桑麻。”于是他穿過深坑,在另一邊挖了一個洞,然后才拐彎。帕霍姆向遠處的山丘望去,燥熱的空氣使他的視線有些模糊:山丘似乎在抖動不已,在熱氣的遮擋下幾乎看不到上面的人了。“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遠了,這次我必須縮短距離。”于是他加快步伐開始走第三條邊。他抬頭望了一眼太陽:它已經走完了從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線一半的距離,而他第三條邊卻還沒有走完兩英里路。他離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不,”他想,“盡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對稱,但我現在必須沿直線趕快往回趕。我走得夠遠的了,我已經獲得了不少土地。”于是帕霍姆趕忙在地上挖了一個坑,然后轉身徑直向山丘奔去。他現在全身都濕透了,雙腳被荊棘刺得又疼又腫,雙腿開始不聽使喚。他渴望休息一會兒,但這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去。太陽不等人,它現在離地平線越來越近了。“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剛才不那樣貪婪,該有多好啊!如果我遲到了可該怎么辦!”他繼續向前走啊走啊,盡管雙腿好像綁上了重重的鉛塊,他還是不斷地加快速度。他疾步而行,但離山丘還是很遠。他開始跑起來,將外套、皮靴、水袋與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鐵锨做拐杖。“我可怎么辦啊,”他又開始想,“我太貪心了,結果毀掉了一切。在太陽落山之前,我是趕不到目的地了。”這種恐懼感更使他喘不上氣來了。帕霍姆繼續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襯衫與褲子緊緊貼在身上。由于干渴,他的雙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著,就像鐵匠的風箱,心跳如同鐵匠手中的錘子,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雙腿也不聽使喚,仿佛不屬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會疲勞而死,心中不禁充滿了恐懼。盡管害怕死亡,他還是沒有停住腳步。“我已經跑了這么遠一段路,如果再停下來,他們會說我是個傻瓜的。”他心里想。于是他繼續跑下去。離山丘越來越近,而且已經聽到巴什基爾人的喊叫聲。這喊聲更灼疼了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氣向前跑去。太陽離地平線不遠了。煙霧中的太陽看上去大大的,紅紅的。殘陽如血,太陽眼看就要落山了,他離目標僅有咫尺之遙了。帕霍姆已經能夠看到山丘上的人們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點力氣,向前疾跑。他彎著腰,以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達山頂的一剎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來。他又抬頭看了看天空太陽已經落山了!他大喊一聲:“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準備停下腳步,卻突然聽到巴什基爾人仍在對著他呼喊。他這才意識到:盡管從他所處的低處看去太陽似乎已經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們還能看到太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向山頂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來到山頂,看到了那頂帽子。在太陽落山之前,那位頭領兩手叉著腰,大笑起來。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夢想,他大喊一聲,雙腿一軟,身體向前一撲,用手去拿帽子。“啊,真是個男子漢!”頭領感嘆道,“他已經獲得了很多土地!”帕霍姆的仆人跑過來想把他扶起來,卻發現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巴什基爾人咂咂嘴,表示他們的同情。他的仆人撿起那把鐵锨,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么一小塊。9. 請分析文中劃線句子的作用。10. 選文主要運用哪兩種描寫方法刻畫帕霍姆?從中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11. 作者為什么在小說的結尾特地寫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么一小塊”?請談談你的理解。【答案】9. 交待了時間,寫出了此時帕霍姆極度的勞累狀態和焦急的心理,同時也暗示帕霍姆不會成功,貪婪將令他死在夕陽之下。 10. 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帕霍姆是一貪得無厭卻有著堅強毅力的人。 11. 意在告訴人們,貪得無厭者最后將一無所有,就如帕霍姆一樣最后所得到的只不過是埋葬自己的六英尺那么一塊小地罷了。【解析】【9題詳解】此題考查的是環境描寫的作用。環境描寫的作用:一、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二、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五、推動情節的發展。“太陽眼看就要落山了”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同時烘托出帕霍姆內心的焦急,“殘陽如血”暗示了他的結局。【10題詳解】本題考查欣賞作品的形象,辨析描寫方法。分析一個人的形象時,一定要根據文章內容、故事情節、人物的言行舉止來整體感知的。概括時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根據文中情節可知人物形象。從“帕霍姆想”“他想”“他心里想”可以看出文章多次運用了心理描寫。“他穿過深坑,在另一邊挖了一個洞,然后才拐彎”“于是帕霍姆趕忙在地上挖了一個坑,然后轉身徑直向山丘奔去”等句子是對人物的動作描寫。從“不要這個坑有點太可惜了”“我太貪心了,結果毀掉了一切”可知帕霍姆的貪婪;從“他現在全身都濕透了,雙腳被荊棘刺得又疼又腫,雙腿開始不聽使喚。他渴望休息一會兒,但這根本不可能”“盡管雙腿好像綁上了重重的鉛塊,他還是不斷地加快速度”“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向山頂跑去”可知他是一個有毅力的人。【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語句含義的能力。要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品味語句所包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類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文章的整體,仔細體味推敲,透過語言的表象去揣摩領悟其中的深意。帕霍姆表面上是由于疲勞而死,實際上是因為膨脹的貪欲而死。“六英尺”與上文的“很多土地”形成對比,突出了貪得無厭者的悲慘結局。【點睛】概括人物形象,實際上是考查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讀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題時,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體現人物性格品質的原詞;通過人物的具體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質和個性;從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中整體感受人物形象的特點。然后精心組織,做到言簡意賅,盡量不要重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音樂能使我們更聰明嗎1993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無意間向大眾引入了“莫扎特效應”這一說法。心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徹對36位大學生做實驗,讓他們在做一些空間推理題之前聽10分鐘莫扎特的D小調奏鳴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靜。結果,在將一張紙疊幾次剪開會是什么形狀的測試中,聽了莫扎特音樂的人有明顯進步,這一發現被形象地稱作“莫扎特效應”。自從“莫扎特效應”提出以來,爭論一直不斷。最近,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人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聆聽莫扎特對大腦有好處,可以觀察到新生神經元的增加;聆聽反向莫扎特對人和大鼠均有負效應,會使得新生神經元減少、行為認知能力減退。音樂能讓人變得更聰明?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的!無論演奏樂器還是聽音樂,對大腦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得多。演奏樂器為何能使人聰明?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座工廠,那么聽音樂和演奏樂器對于這座工廠來說,是一項大工程,許多個重要的車間都會被調動起來。科學家們曾經用核磁共振技術掃描過樂手,發現各個重要的大腦區域,都對音樂產生了強烈反應。比如,對于彈鋼琴之類,需要雙手進行的樂器演奏,就刺激鍛煉了大腦的胼胝體,這個部分連接了大腦左右兩側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長期受到刺激,人的協調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在演奏樂器或者跳舞時的觸覺反應,刺激了大腦中的運動皮層,這個部門專門控制人的肢體運動。除此之外,參與的其他部分還有,負責記憶功能的海馬體、負責情緒控制的杏仁核、負責視覺感受和反應的視覺皮層等,這些重要部位在音樂聲當中共同運作,產生了和諧的腦電波,使得腦功能達到最優化狀態。另外,樂器的演奏中,無論是弦樂、管樂還是彈撥樂、打擊樂,左手的運動總是要超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進大腦右半球的發育,對提高整個大腦的儲存、傳遞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維速度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雙手互相配合的運動,對提高整個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極有益處,會使工作的效率提高。當然,如果你對學習樂器演奏(A)望而生畏,常常聽聽音樂,對大腦也是(B)大有裨益。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實驗證明,音樂,尤其是復雜的古典音樂,對大腦各種功能也能產生良性刺激。首先,聽音樂能增強我們的空間分析能力。舉例來說,像解決特別困難的問題,安排復雜的事情,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聯,解答謎題之類的活動,都需要我們的空間信息想象和處理能力。研究表明,進行空間分析的腦力活動和聽古典音樂是相同的。所以,當我們欣賞古典音樂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好像在處理空間信息,在不知不覺中,大腦得到了鍛煉。其次,聽音樂能增強我們的聽覺處理能力。音樂家們的聽覺能力顯然比普通人更強,他們的聽覺注意力,即區分不同聲音的能力及能記住所聽見的內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這是因為音樂改善了大腦功能。普通人如果提高了這些能力,對考試、記住重要的信息、改善語言回憶能力都有很大幫助。音樂能讓人變得聰明,如果在學習或工作時選擇背景音樂,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學家早就發現,音樂可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微妙影響。但英國倫敦教育學院的專家們通過一項新研究發現,不同種類的背景音樂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影響竟(C)毫無二致。專家們將受試兒童分成A、B、C三個組。A組兒童欣賞阿爾比諾尼輕柔優美的慢板,B組兒童聆聽克爾特林的爵士樂三位一體,而C組兒童則什么也不聽。此后,三組兒童又都接受了閱讀理解、記憶單詞、背誦課文和四則運算測試,而測試內容完全是剛剛新學的知識。最后的結果顯示,平均成績最優的是A組,其次是C組,最差的是B組。專家們的解釋是:過分活躍或帶有攻擊性的背景音樂,不能像輕柔優美的背景音樂那樣,對孩子的大腦認知機構起積極作用,相反卻只會起消極作用。可見,在某種情況下,音樂能幫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務。如果你要學習復雜的新知識,就需要(D)全神貫注,最好把音樂關了。因為研究表明,音樂會減弱對新知識的認知及學習能力。12. 結合上下文內容揣摩文中加點的四個詞語,其中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 望而生畏 B. 大有裨益 C. 毫無二致 D. 全神貰注13. 第段“樂曲的節奏可能是人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中加點詞“可能”能否去掉?請簡述理由。(只有觀點,不闡述理由,不得分)14. 第段劃線部分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5. 你的同學王冰喜歡在預習新課時聽搖滾音樂。請你結合本文知識勸她改掉這個習慣,你會怎么說?(50宇左右)【答案】12. C 13. 不能去掉。因為“可能”只是表示揣測,不是十分地肯定,去掉了,就變成了肯定的意思,與科學事實不相符合。這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14. 舉例子。通過這個實例說明了演奏樂器可以使人聰明的原因:和諧的腦電波使得腦功能達到最優化狀態,有很強的說服力。 15. 預習新課就是學習新知,過分活躍或帶有攻擊性的背景音樂會減弱你對新知識的認知及學習能力,起消極作用。【解析】【12題詳解】這道題目考查的是成語的理解與運用。要想正確地運用成語,必須準確理解成語的意義,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詞義的范圍、詞義的輕重、感情色彩等。C處的成語使用有誤,“毫無二致”意思是絲毫沒有什么兩樣,即完全一樣。結合下文的內容可知,這個成語與此處的語境不符。【13題詳解】本題考查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類試題需要首先解釋加點詞語的大意,然后根據其所在的句子,分別說明帶有加點詞和去掉加點詞句意發生的變化,最后一句話點明加點詞對說明語言準確性所起的作用。“可能”表示這只是作者的一種猜測,去掉以后意思過于絕對,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14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分析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說明文的常用說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據文字信息來判斷,根據文段內容從說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來分析其作用。從“比如”這個關鍵詞可知,畫線句子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生動具體地說明了演奏樂器可以促進腦功能的發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5題詳解】此題為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聯系生活的能力,以幫助對文意的理解。這是一道典型的勸告類口語交際題,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從“過分活躍或帶有攻擊性的背景音樂,不能像輕柔優美的背景音樂那樣,對孩子的大腦認知機構起積極作用,相反卻只會起消極作用”可知,預習新課時不適合聽搖滾音樂,據此回答即可。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出類拔萃的秘密厲彥林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深秋時節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園丁師傅忙著把小竹林四周刨開,逐一斬斷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溝,用磚壘砌圍堵竹根的磚墻。我蹲在一邊幫助整理刨出的竹根,聽他口里念叨著:“要不抓緊圍截,明年這周圍全是竹子了。”十年前,我搬進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時,門外的這片竹子剛栽上,長得干干巴巴的,既無生機,又少靈氣。我真擔心栽不活。誰知道,僅幾年的工夫,這簇竹子瀟灑地長起來了。開春那竹竿由枯黃變成草綠,冒出淡黃稚嫩的芽尖。盛夏撐一片翠綠,秋冬依然揮舞著生命的綠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內的石徑小路上,竹林里傳出啁啁啾啾的鳥鳴聲和麻雀的打鬧聲,真有幾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趣。竹子靠竄根繁育生長,喜歡溫和濕潤的氣候,主要生長在南方。上世紀60年代末,山東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溝渠、田邊、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態環境。品種多是早園竹、淡竹、斑竹等。我見證了這簇竹子的成長過程。栽植的前三年沒看出生長,到了第五六年雨季過后,周圍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縫,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筍芽,咧開小嘴喝著雨水,每天能躥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長到三四米高,成為竹林中的長子。但新竹生長之后,它周圍方圓幾米內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長。我問園丁師傅,原來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沒長,甚至沒少長,只不過是以一種不易被人們覺察的方式在地下長根。根憋著勁,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鋪開成系。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原由。經過三年多的地下生長,一株還未向上發芽的竹子,根已經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謂“博大精深”。有時一整片竹林實際上是根連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莖根盤成一個疙瘩,分不清頭尾。當新竹開始躥芽生長時,周圍的各類植物都望塵莫及。我仔細觀察竹林里當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時大都高過往年的舊竹。那日我問園丁師傅,他擦拭一下額頭上的汗珠告訴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著勁布根,為后代積蓄能量。筍芽一旦破土,就底氣十足,高過老竹子啦。”人的成長,也要學習竹子的耐性,先腳踏實地,發達根系,再破土發力,拔節躥高。16. 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認為文中像竹子一樣的人具有哪些特點?17. 品析詞句。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 盛夏撐一片翠綠,秋冬依然揮舞著生命的綠手掌。請品析下面句中加點詞。 根憋著勁,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鋪開成系。18. 文章以“出類拔萃的秘密”為題,有何妙處?19. 仿寫:結合文章主題,選取事例,將下面一段話補充完整。 縱觀古今,泱泱中華,具備竹之精神者不勝枚舉。左思歷經數載,終成三都賦,使洛陽紙貴;王羲之習字墨池,創書法精品,成千古書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 踏實務實,默默無聞地專注于自己的事業,最終贏得了發展和成功。 17.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寫出了竹子的茂盛和它的頑強生命力。“憋”字生動形象,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竹子在默默中成長,在默默中發展的韌勁和毅力。 18. 以此為題,形象生動,設置了懸念,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是全文的展開敘述、描寫的核心;指明全文的中心所在,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和啟迪。 19. 示例一:曹雪芹披閱十載,寫文學巨著,成文學大家;示例二:徐霞客跋涉千里,覽山川河流,成游記鼻祖。【解析】【16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從“根憋著勁,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鋪開成系”可知像竹子一樣的人具有踏實的品質;從“人的成長,也要學習竹子的耐性”可知,只要堅持和努力,就一定會獲得成功。【17題詳解】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賞析能力。一般來說,要求學生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這就要求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從“揮舞著生命的綠手掌”可知這個句子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竹子生命力的頑強。“憋”的意思是“抑制或堵住不讓出來”,把竹子人格化了,突出了竹子成長的特殊性,努力但不被人們覺察。【18題詳解】記敘文題目的作用常見的有以下幾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作為文章線索;作者感情的出發點;具有象征意義;語帶雙關;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讀者興趣。一個標題往往同時具備多種作用,答題時要作全面的分析。題目中運用修辭的,要還原它的本義后再分析作用。這個題目非常新穎獨特,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秘密”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凸顯了主旨。【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寫類題目時,一定要看清題目的具體要求,分析透徹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詞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寫的句子一定要與例句主題相關,格式相同,修辭一樣。作答時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一位文學家,寫出其默默奮斗的過程,并點明其成就。寫作20. 林清玄在月到天心中寫道: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過去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請以“心中一片月”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答案】參考例文心中一片月在我心里,月亮是一個圣潔的象征,她像圣母,散發著柔和的光,光中還帶著幾分神秘。每次看月亮,心中便覺得得到了心的寧靜。古人對月有著別樣的情懷,詩仙李白就寫過許多有關“月”的詩句。自斟自酌時,他會發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感嘆;遠在他鄉時,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得知朋友被貶,他會對朋友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在他筆下有無數個明月,有無數個感慨。然而,不只是李白,其他詩人也喜歡月亮。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思鄉、思人、悲傷的代名詞。宋朝的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寫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唐朝詩人李商隱在思妻之時寫下了“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的詩句。浪漫風流的唐后主李煜在國破后也發出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嘆。王昌齡在邊塞衛國之時,寫出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壯志豪言。在各位詩人的筆下,月的形態無不各具風韻。現實生活中,也許是因為種種詩句,人們對月亮就只有凄涼的感覺,但我不是。我認為月亮是美的,是安適的。我喜歡各種月亮,因為我覺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覺得夜晚,哪里有月亮,哪里就美。我喜歡“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景象。我愛“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意境。我欣賞“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和諧”仔細想想,月亮難道不像我們人嗎?不同的環境下,月亮也會有不同的形態,不同的思考。中秋節時,她快樂顯出滿月,秋風瑟瑟,她會傷心,顯出細細的月牙兒。但無論怎樣,月亮從沒消失。她堅持每天出來,帶給人們快樂與悲傷。月是有生命的,她比人類更長久。仔細想想,月亮難道不像我們人類嗎?她會快樂,會顯出滿月,她會傷心,會顯出殘月。月亮這種做法難道不是一種如黛玉般不加掩飾的真實嗎?月滿固然美麗,她時而殘缺也不失為一種風韻啊!人生難道不應該如此嗎?我記得有位偉人說過:“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這難道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嗎?朋友,請在有限的生命中,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吧!朋友,請摘下臉上的面具,以自己真實的心去面對人生吧!【解析】【詳解】這是一篇命題作文,難度較大。這個題目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題眼是“月”字。在詩人眼里,在文學家的筆下,月亮往往寄托著人們無限的思緒,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心中一片月”要求我們寫出在黑暗與困境中,是什么給了自己向上的希望和力量。“月”可以指人。此人可以是親人朋友,也可以是曾給了自己心靈巨大觸動的陌生人,可以是自己崇拜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人物或當代英雄等。“月”可以寫景。可以寫家鄉青山綠水時,月亮又大又圓,若干年后,青山變禿山,綠水變黑水,月亮也越來越模糊。環境污染模糊了“心中一片月”,然后從“立志保護環境,還人們心中一片月”的角度進行立意。【點睛】命題作文首先要審好題。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題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細琢磨,找出題目的關鍵字眼在哪兒。找準它,根據它弄清題目的要求、重點和范圍,確定文章的中心。確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圍繞中心選取最能表達中心的材料。確定中心,選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個簡要的提綱,確定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后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