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2.3《用手來測量》教案.doc
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2.3用手來測量教學設計課題 用手來測量單元2學科科學年級1學習目標科學概念目標 1、測量可以量化比較結果。 2、人體可以作為一種測量工具,方便測量。 3、知道 “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測量時每一拃要首尾相連。 科學探究目標1、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 2、能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 3、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3、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識到細致的一拃一拃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重點知道 “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測量時每一拃要首尾相連。難點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怎么比較紙蛙的跳遠距離?明確:先畫出起跳線,再標出終點,最后在紙帶標出青蛙跳了多遠進行比較。2、測量,使比較更準確。我們的身體就是測量工具。你知道嗎?展示圖片。過渡:我們能用自己的手測量嗎?回顧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回顧上節課知識,是因為這節課的測量仍然需要起點、終點的知識點。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明白人體是測量工具。通過提問調動學生探索積極性。講授新課一、知識卡片:拃1、生活中常將手掌張開,從大拇指到中指的距離稱為一拃。2、怎么用拃測量?每拃之間首尾相連。3、練習:找一找誰的更標準?二、探究:桌子的高度有幾拃1、預測桌子高度預測要領:觀察桌子高度觀察一拃長度估計桌子幾拃記錄活動手冊2、用拃演示測量桌子高度(1)每組找一位同學演示。注意事項: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來測量。一拃的指尖與下一拃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在一拃與一拃相連處要畫線作為記號。(2)提問直接用手測量桌子高度有幾拃會出現什么問題?3、借助紙帶測量為了便于測量中做記號,我們用一條紙帶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確定紙帶起點和終點。剪下紙帶,與桌子高度保持一致。4、測量紙袋有幾拃測量方法:用相同的手指測量一拃的指尖與下一拃的指尖須緊緊相連重復測量紙帶寫上姓名、日期。5、把測量的結果填寫在活動手冊上。6、討論桌子的高度可能剛好是幾拃,但更有可能是幾拃多一點或少一點,該如何描述?三、研討展示紙帶,觀察測量結果。提問:我們的測量結果不一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歸納:用紙帶匹配桌子高度時可能出現誤差;沒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測量;不能很準確地做到一拃緊連著一拃;很難做到每一拃的長度都相同;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一樣,有些同學手指長,有些同學手指短。四、課堂練習1、下列物體可以用手來測量的是( )A、大樹 B、河流 C、黑板2、下面哪個動作表示一拃?( )A B C五、拓展提高戰爭爆發,小科里把玩具裝在匣子里,從門口向前走了十步,把匣子埋在土里。三年戰爭結束后,科里竟然挖不到匣子,這是為什么?六、作業布置選擇身體不同部位對房間或家具等進行測量。參考活動手冊拓展部分,繪制測量圖。認真聽尋找更標準的拃按預測過程和方法進行預測,填寫活動手冊每組選一位代表上臺演示回答自己發現的問題合作完成用紙帶測量桌子高度任務按老師的指導用拃測量紙帶,把測量結果填寫在活動手冊上回答討論交流做練習根據課堂所學知識回答理解拃的科學概念及測量方法初次學習科學預測,初步理解預測和猜測的不同概念。體驗拃的測量方法。借助紙帶測量,可以使拃更準確理解拃的多樣性及其原因課堂知識檢測學以致用鞏固課堂知識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手作為標準物進行測量,可以測出物體的長短。但由于測量時每一作的長度不固定,導致測量的結果不準確;另外,每個人手指長度不同,每一的標準不同,結果都不一樣,也無法準確知道測量的結果。總結課堂板書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