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新版九年級(上)語文教案合集(94頁Word版附板書).docx
第一單元教案1. 沁園春 雪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讀懂詩歌內容,欣賞詞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感受詩人胸襟氣度,理解關鍵詞語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來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通過理解詩人作為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培養學生立下遠大抱負,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重點:理解關鍵詞語所表達的感情,體會最后三句的含義難點:上闋寫景是為下闋評古論今,抒發情懷作鋪墊。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播放我愛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頻沁園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過渡到北方豪邁的雪,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板書課題:沁園春雪 二、題解與背景: 毛澤東(1893 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才能被世人所公認,他的文學才華也同樣被世人所稱道,尤其是他的詩詞更是表現出了很高的文學修養。今天我們學習的沁園春就是他的代表作。背景介紹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介紹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 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 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讀這首詞兩遍,要讀得正確,并注意語氣、語調、語速、情感。2哪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詞?3“望長城內外”我有兩種讀法,你認為怎樣合適?(“望”字重讀、語氣要激昂豪邁,梳理“望”字領起的內容。)4學生齊讀“望”字領起的這幾句。5“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又該如何讀呢?6師點撥:既然語調高亢就顯得有生機,“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該怎樣讀?是慷慨激昂地讀,還是深情地讀,同學們品味,哪一種更合適?四、再讀這首詞,思考、探究1請同學們采用這樣的方式自學:賞析一詞:我認為“ ”一詞好,好在描繪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生發言,師合理指導引領。(1)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方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前三句總寫雪景,把讀者帶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里。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體現了詩人雪中賞雪的豪邁情懷。 (2)指出寫靜、動景的詞語,體會其意境。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意境開闊,氣魄宏偉,格調非凡。 (3)作者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領了哪些句子? 明確:“望”字。它統領了以下句子“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4)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作者為何選取這些景觀?) 明確:“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景觀,尤其是“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 (5)“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山”“原” 都是靜物,寫它們 “舞”和“馳” ,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運用比喻,形象地展現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6)討論: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三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寫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嬌艷、多姿多彩。 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蒼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3、讓我們帶著贊美,帶著陶醉,齊讀上闋。真是“江山如此多嬌”啊!老師經常發現有人把這個“嬌”字寫成“驕”,想想也有道理,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驕傲與自豪呢?同學們看,毛澤東用這個“嬌”字,用意何在?在這里,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又把景色寫得如此壯麗,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 明確:既突出祖國風光的柔美。又照應“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句。有陽剛之雄健,又有陰柔之嫵媚,這既是我們可愛的祖國,又是毛澤東詩詞的美學追求。作者如同頂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懷博大寬廣,他的氣魄雄偉曠達。作者的感情充滿喜悅,豪邁奮發,充滿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4、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為之傾倒, “引”也是個領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什么共性? 明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人物,是無數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戰功赫赫,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5、真是戰功赫赫,功勛卓著。對于這樣杰出的歷史人物,詞人用一個詞對他們作了總的評價,請找出這個詞。明確:“惜”(品味“惜”字的豐富含義。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評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欠缺。第三,他們的不足是由于時代、階級局限造成;第四,表現了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其中“略輸”“稍遜”“只識”幾個詞,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評,還有作者一點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一一做了貶謫。 6、討論:誰是真正的英雄? 明確:今朝的風流人物,是新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偉大的抱負的人,應該是人民群眾,也應該是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應該是詩人的自況。這是詩人的自信和自勵,是他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對一個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我個人認為,主要指毛澤東自己,因為“詩言志”嗎?當時他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長征也取得了勝利,對于中國的局勢成竹在胸。說是人民大眾也有道理,因為他是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代表。事過境遷,千古風流人物都已過去,而今,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能夠促進祖國統一繁榮,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表現了毛澤東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7.請仔細品味“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你能從中讀出什么內涵嗎?好,我們就是毛澤東,讓我們微微搖頭,微微上揚嘴角,讀這幾句,讀出這幾種微妙的感情。同學們,毛澤東望的豈止是北國風光啊!他望的是祖國的萬里河山,他望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舞臺,他望的是中國美好的未來。8、提問: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明確:評古為論今作鋪墊。,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9、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 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 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片議論,有上片之景而產生感情有祖國的壯麗山河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人物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涵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最后一句由評論落到贊揚,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 五、鞏固與遷移閱讀課后詩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并比較兩首詞的異同點 這兩首詩共同點都是寫雪景,都有雄壯的氣勢、豪放的風格。前者是借景抒懷之作,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豪情壯志;后者是寫景敘事之作,描寫行軍的一個場面,表現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前者上片寫景下片議論,后者上片寫景,下片敘事。 前者寫的是北國雪景,壯闊而美好,并有詩人的想象,后者寫的是南國雪景,雖有氣勢而難與前者相比,只是展現眼前的實景。 六、布置作業: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七、板書設計沁園春 雪毛澤東景: 江山多嬌 (望)評: 古代帝王 (惜)頌: 人民大眾 (主旨)八、教學反思:這首詞大氣磅礴,激昂豪邁,最適合誦讀,所以我讓學生學習這首詞反復誦讀,有層次誦讀,達到讀準、讀懂、讀美,老師適時誦讀指導,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課堂,體現語文課獨特的韻味。讓學生品味用詞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細細品味中誦讀、比較,學習讀詩品詩的方法,提高分析、鑒賞感悟詩詞的能力,這一板塊的學習,給學生的時間多點,這樣便于學生綻放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2我愛這土地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使學生了解新詩的特點。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背誦和比較閱讀,激發學生閱讀新詩的興趣。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驗新詩的意境及思想內容;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 : 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難點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思想內涵。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詩歌在我國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它記載著中國悠久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詩經到“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尋找光明。”詩歌能撥動我們的心弦,讓我們品味過去的蕩氣回腸與今朝的風花雪月。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現代詩的世界。(二)簡介詩人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學過繪畫,現代著名詩人,被稱為“是繼郭沫若后中國新詩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詩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具有濃重的歷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詩排斥華麗的矯飾,拋棄空洞的說教語言,始終采用鮮活的有流動感和彈力的語言與語調,表現出一種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過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等詩集。(三)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本詩是一首現代詩歌史上廣為傳誦的名篇。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我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皆實行“三光”政策,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詩人艾青在這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情的愛,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詩篇。(四)學生分組朗讀詩歌教師提示注意事項:1詩歌的節奏。 2朗讀時語句的連貫性。3增、減字的朗讀錯誤。 4請學生讀準下列加點的字薔薇(qing wi) 璀璨(cu cn) 謳歌(u)敦厚( dn)姹紫嫣紅(ch yn)一瀉千里(xi)5學生自行評價與打分中的激勵性。6詩歌中美的熏陶與感受的情景導向。(五)在教師的帶動下熟讀詩歌,爭取達到成誦。1抽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分小組朗讀課文及朗讀評價。3抽學生背誦課文。(六)學生齊讀本詩,進一步熟悉詩的內容,并分析結構。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愛。第二節:運用設問,直抒胸臆。(七)學生品讀詩歌,提出問題分析詩的形象。問題情景設計如下:1詩歌往往運用象征等寫作手法來描繪其塑造的形象,詩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閱讀詩歌,要善于發現問題。誰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具有代表意義,誰對詩歌的理解就越深刻。2可能出現的問題:(1)鳥是怎樣歌唱的?它歌唱的內容是什么?(2)土地為什么被暴風雨所打擊?河流為什么悲憤?風被什么激怒?(3)林間無比溫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4)詩人為什么寫“我死了。”?(5)詩的第一節有什么特點?(6)詩的第一節的破折號起何作用?能否去掉?(7)詩的第二節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八)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落在詩歌的象征意義和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上。教師以服務者身份參加,對學生鼓勵的方式要富有變化性。1詩中的象征意義:土地是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河流與風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征。2詩的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為第二節作渲染鋪墊;第二節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念和為祖國獻身的愿望。教師明確:1.詩歌的意象及其內涵。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虛擬成一只鳥)。3.富有彈性的語言。(九)布置作業。板書設計我愛這土地艾青鳥-歌 唱 -虛擬 黎明(土地 河流 風)我-死(在土地)-羽毛(爛在地里) 淚-愛(土 地)-眷戀土地獻身祖國(十)教學反思:3鄉愁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 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難點 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教學準備:多媒體計算機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同學喜歡聽音樂嗎?(喜歡)那我們就來欣賞一段由美籍華人費翔演唱的名曲故鄉的云。(播放音樂)提問:聽了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喚起了你怎樣的情感? 抽學生回答。這種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就是鄉愁。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這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有關鄉愁的詩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靜夜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還爛,是離愁,別有一班滋味在心頭”。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今天我們來學習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鄉愁余光中(二)合作探究:1作者簡介提問:誰來介紹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學生介紹得很全面,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補充教師總結: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從現代詩的創作和影響來說,目前臺灣詩人還很少有人超過他。2熟悉課文,指導朗讀(1)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先聽老師范讀一遍。請大家注意感情、節奏和重音。配樂二胡曲江河水(2)提問: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郁深沉?采用自由提問式,讓學生無拘束回答,學生應該容易明白。教師補充: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3)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節奏和重音。(4)分四小組朗讀一小節,學生評點。(5)全班齊讀。(6)學生自由誦讀、體會。3品味語言,鑒賞詩歌(1)隨著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誦,課堂上也彌漫了濃濃的鄉愁。通過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明確: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確: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后(青年)夫妻分離、后來(中年)母子死別、現在(老年)游子與大陸的分離(3)鄉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詩人是怎樣把抽象的鄉愁形象化的?明確: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郵票母子深情(濃烈)船票夫妻恩愛(熱烈)墳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峽思鄉哀愁(深沉)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4)這首詩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鄉愁。將抽象的情緒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說“載不動”,而本詩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明確:這是正語反說,“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小結: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詩情層層推進升華,最后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4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二、三、四兩節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自讀,想象討論、回答。沒有統一答案,鼓勵創新。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1)指名朗讀本詩。朗讀提示: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第四小節,文章最后,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2)學生分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節的畫面。師生共同點評。(3)給想像的畫面取名,并體會這些畫面所表達的情感。明確:畫面依次為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家人之愛與國家之思很好地在詩中融為一體。(三)遷移運用下面我們活學活用,熱炒熱賣,進入練一練的環節。1請仿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以“鄉愁”、“思念”“幸福”為本體寫一寫與詩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思鄉曲。2詩的前兩節的鄉愁是分別思念母親和新娘,假若在第2節后再添上一節是寫思念兒子的,可以怎樣寫?(學生自由發揮)(四)歸納延伸今天我們一起體會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煙似霧、如泣如訴、慷慨激昂、蕩氣回腸的鄉愁家園之戀,故國之思,令人動容。學了這首詩后,同學們一定有許多感觸,現在你最想對誰說?最想說的是什么?(學生自主回答)教師總結延伸: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離開了大陸的懷抱,成了漂泊的一懸孤島,兩岸人民飽嘗親人離別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這符合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陳水扁等一系列臺獨分子現在卻倒行逆施,置廣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顧,瘋狂叫囂臺灣獨立,企圖分裂祖國,大家答應不答應?(生:不答應!)對,堅決不能答應!全國人民也絕不會答應!在這里我們要正告陳水扁之流,趁早收起臺獨論調,回到“一國兩制”的框架上談判。同學們,我們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讓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盡快實現吧。回過頭來,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鄉愁的最后一節,來體會臺灣人民纏綿沉痛的故土之思吧!學生再讀鄉愁第四節。(五)欣賞體驗最后讓我們欣賞來欣賞由余光中作詞、羅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鄉愁四韻,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六)鞏固練習1給席慕蓉的鄉愁賞析性文章。2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板書設計鄉 愁余光中小時侯(少年) 郵票(小)母子深情長大后(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愛后 來(中年) 墳墓(矮)生死悲痛現 在(老年) 海峽(淺)思鄉哀愁(七)教學反思:4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積累“輕盈、娉婷、鮮妍”等詞語。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過程與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作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2.人物生平事跡的講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運用的意象和寫作手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我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誰嗎?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人,金岳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2.播放一段視頻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二、自主預習1、作者簡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2、背景資料這首詩發表于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于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對于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梁先生說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著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可能的。3.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輕靈(lng) 娉婷(png) 鮮妍(yn) 冠冕(gun min) 呢喃(nn)(2)詞語釋義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鮮妍:鮮艷。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呢喃:形容像燕子叫聲那樣的輕聲細語。三、合作探究(一)整體感知請概括詩歌每一節的內容。 答案示例:第一節:愛如四月天里的光艷輕靈。第二節:愛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靜。第三節:愛如四月天里的鮮妍莊嚴。第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第五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二)研讀分析1.突破重難(1)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那鵝黃,是韌放的生命;那綠色,蘊含著無限的生機;那柔嫩的生命,新鮮的景色,在這樣的季節里泛著神圣的光。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樣,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這樣的季節里,“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著愛、溫暖和希望。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梁從戒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說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2)本詩出現了十一個“你”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2.品味賞析請賞析句中的加點詞: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答案示例:“點亮、春的光艷”,這些詞語,不是靜態的描摹,而是放在動態的、變化的背景中來揮灑,有點像繪畫中的暈染,漫出純粹色彩的邊界,正是在那模糊之處,美感油然而生。3.寫法探究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答案示例:意境清新,畫面優美。詩歌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開篇“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愛的宣告,“四月天”這一富有靈感夢幻溫暖的意象,首先給予讀者以豐富的遐想和視覺感染力。緊接著是“云煙”“星子”“細雨”“百花”“月圓”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組合,這樣五個詩意的畫面也映入我們的眼簾,依次是“春光風舞圖”“風煙星語圖”“月夜花開圖”“雪后新綠圖”和“花開燕語圖”,詩人的情感也隨著畫卷進一步地自然流露,實現情與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詩中有畫的審美風貌。結構勻稱,富有建筑美感。詩歌一共分為5節,每節3句,全詩的字數和句式,勻整而和諧,從詩形上是典型的傳統格律詩,具有類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詩歌視覺上的“句的勻齊”。林徽因善于借鑒建筑藝術的技巧,運用語言的符號組合形成富有視覺感染力的外在幾何形態,進而引發讀者的想像和審美心理,這種特有的建筑審美觀反映在林徽因詩歌創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運用,實現詩歌與建筑兩種藝術的完美融合。“在梁間呢喃”選取了房梁這一意象,實現語言與建筑意象的和諧組合,形成詩歌建筑的美。四、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六、教后反思 5.你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積累“豐潤、紅暈、翅翼”等詞語。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過程與方法1.賞讀詩歌,理解詩歌意境。2.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大家知道穆旦這位詩人嗎?他是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寫過很多優秀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的你看。二、自主預習1、作者簡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于天津。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主要譯作有俄國普希金的作品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英國雪萊的云雀雪萊抒 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選,英國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 2.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豐潤(rn) 紅暈(yn) 揉過(ru) 翅翼(y) 憂戚(q) 枉然(wng) 勃發(b) 諧奏(xi) 飄逸(y) 挽(wn) 搖曳(y) (2)詞語釋義豐潤:本文指指豐茂滋潤。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三、合作探究(一)整體感知詩歌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一節):描繪了一幅春風蕩漾圖。第二部分(第二節):描繪了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圖景。第三部分(第三、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 第四部分(第五、六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二)研讀分析1.突破重難(1)理解詩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運用的寫作手法。答案示例:這是大跨度的隱喻:陽光照耀,填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2)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色彩。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3)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與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謀而合之處?答案示例:我看中詩人通過自然風景表達出了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融合“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河流!”而這種情感的表達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早已有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之情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逍遙自在恰恰與穆旦的生命與自然的合流不謀而合。2.主題理解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答案示例:這首詩歌,詩人通過描寫春風蕩漾、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風景,表達出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的融合。3.寫法探究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2)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這首詩雖然是寫實,但由于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在“春風”與“青草”間用“揉”的動作來銜接,大概不是多數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來之筆流云通常不會紅暈,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隱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邏輯殊不知,這幾乎就是對紅土高原春之風景的寫實:陽光照耀,天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四、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 六、教后反思第二單元教案談骨氣吳晗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后,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后者,要把這片忠心記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于在公元1283年被殺害了。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舍,不吃這碗飯,后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l中國人民的骨氣。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