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新版湘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45頁).doc
2020秋新版湘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目錄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1 各種各樣的聲音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2 聲音的產生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3 聲音的變化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4 聲音的傳播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5 噪聲控制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2.1 我們的消化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2.2 我們的呼吸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2.3 保護呼吸、消化器官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3.1 光與影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3.2 陽光下影子的變化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3.3 自制日暑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1 地球的故事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2 藍色的星球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3 在地球上看月球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4 探索月球的秘密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1 誰在運動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2 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3 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4 怎樣讓物體動起來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5 怎樣測量力的大小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6 摩擦力與物體的運動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6.1 設計制作小車 湘科版.doc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6.2 改進小車 湘科版.doc第一單元聲音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聲音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聲音是多樣的。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聲音的強弱叫作音量,聲音的高低叫作音調。2.科學探究能夠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結合辨聽聲音的有關活動簡單區分聲音的強弱、高低,提出與聲音有關的問題,并完成可研究問題的聚焦與整理。3.科學態度、STSE在辨聽聲音的過程中,感悟聲音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秘密的興趣。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鑼、電子琴、大鼓、小提琴、雙響筒、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歌聲、琴聲、雷聲、機器聲,有的讓人心曠神怡,有的令人心煩意亂,聲音世界豐富多彩,聲音世界奧妙無窮。(2)講述:我們聽過很多種聲音,關于聲音的奧秘也有很多。讓我們走進聲音王國,交流我們聽到過的聲音。(二)新課學習1.各種各樣的聲音(1)回憶生活中聽過到的聲音:說一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這種聲音可以怎樣描述它的特點或者聽到后給人以什么感受?(2)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按一定順序追問聲音名稱、發聲物體、特點等。(3)現場聽音感受。播放各種聲音的錄音,靜默傾聽教室周圍的聲音,繼續讓學生說出這些聲音是什么物體發出的,怎樣區分這些不同的聲音。(4)重點比較兩種聲音:播放牛叫的聲音和鳥兒的叫聲。(5)交流:誰的叫聲低?誰的叫聲高?關于聲音,你有什么發現?(6)小結:牛的叫聲低,鳥的叫聲高。聲音多種多樣,聲音各有特點,有大有小,有高有低。(7)繼續提問:怎樣比較聲音的大小和高低?2.辨聽聲音(1)辨聽聲音的強弱:分組有序地讓各種樂器(例如鑼、雙響筒)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2)交流:怎樣讓樂器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3)小結:每一種樂器,例如鑼,用力敲,聽到的鑼聲就大,否則聲音就小。敲擊雙響筒也是這樣。聲音的大小就是聲音的強弱,聲音的強弱叫作音量。(4)辨聽聲音的高低:分組有序地讓各種樂器(例如電子琴、大鼓、小提琴)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5)交流:怎樣讓樂器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6)小結:同一種樂器,例如按電子琴不同的琴鍵,發出的聲音高低是不同的。拉小提琴,有時聲音高有時聲音低,但和大鼓比起來,小提琴發出的聲音比較尖、清脆,大鼓發出的聲音比較粗、低沉。(7)記錄聲音。把辨聽聲音的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8)總結:聲音的強弱叫作音量,聲音的高低叫作音調。(9)繼續思考:關于聲音,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三)整理,下課。第二課 聲音的產生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科學探究基于大量物體發聲時的振動事實,歸納出聲音的產生是因物體振動而來。能對物體發聲時的現象進行細致觀察和描述,探究各種不同物體產生不同的旨音,發現并歸納出固體、液體、氣體都是由于振動產生聲音。3.科學態度、STSE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好的科學態度。進一步培養探究事物的興趣,并樂于與同伴交流。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鑼、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2)試一試并觀察現象:用手敲桌子、敲鑼、用筆敲木板等。(3)交流匯報:以上操作,你有什么發現?(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聲音,不敲就沒聲音;敲鑼時,停止敲鑼后聲音還能持續一會兒)(4)初步假設:聲音的產生與拍打、敲擊有關。(二)新課學習1.觀察發聲的物體(1)實驗(一):觀察比較吉他的弦發聲時和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實驗小結:發聲的琴弦會發生振動,不發聲的琴弦不動。(3)實驗(二):借助乒乓球來觀察音叉發聲時的情況。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4)實驗小結: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乒乓球會振動。音叉不發聲時,乒乓球靜止不動。(5)實驗(三):借助泡沫粒來觀察鼓發聲時的情況。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6)實驗小結:敲擊鼓發聲時,泡沫粒會上下振動。(7)實驗(四):用手放在喉嚨處,發出聲音時感受喉嚨的變化。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8)實驗小結:發出聲音時喉嚨會有振動。(9)交流:這些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點?(10)小結:固體發聲時物體都在振動。(11)提出問題:液體和氣體發聲,也有這樣的共同點嗎?(12)繼續實驗:將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吹口哨。(13)交流:根據自己的觀察,說一說,聲音是怎么產生的?2.終止物體發聲(1)實操展示:敲擊鑼發出聲音。(2)提出問題:你有辦法讓聲音突然終止嗎?(3)分組操作:敲擊鑼發出聲音,然后將手放在正在發聲的鑼上面。(4)小組討論:操作過程中有什么發現?(5)實驗總結:將手放在正在發聲的鑼上面,鑼停止振動,聲音就會終止。(6)全課總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三)整理,下課。第三課聲音的變化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2.科學探究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的高低、強弱與振動的關系,能通過觀察發現不同的發音器是通過什么來控制聲音高低的,從而運用所學設計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3.科學態度、STSE與同學合作進行探究,樂于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能傾聽他人的意見。認識到科學發現對技術發明的指導作用,技術發明為發現科學原理帶來的便利。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樂器的材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聲音強弱和高低的變化與振動什么有關系?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二)新課學習1.研究聲音強弱與振動的關系(1)小組實驗:調節音箱發出音量的大小,觀察喇叭振動的情況。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實驗小結: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動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振動幅度越小。(3)繼續探究:觀察更多的物體,設法研究當它們所發聲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時,振動有什么變化。用合適的方法記錄下來。(4)分組討論:說一說,聲音強弱與物體振動有什么關系?(5)小結:物體振動的幅度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振動幅度大,音量大;振動幅度小,音量小。2.研究聲音高低與振動的關系(1)小組實驗想辦法讓皮筋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觀察并記錄皮筋振動的狀態(2)交流:皮筋的松緊是否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振動的快慢對聲音的音調有什么影響?(3)實驗小結:皮筋的松緊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振動越快,皮筋發出的聲音越高;振動越慢,皮筋發出的聲音越低。(4)繼續探究:調節吉他弦的松緊,辨聽吉他聲音的高低,類推弦的振動快慢。(5)課件展示:觀察更多樂器(鋼琴、編鐘、古箏),看它們能發出高低不同聲音時各有什么特點。(6)小結:物體的大小、長短、厚薄、松緊等特性都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它發出聲音的高低,振動越快,物體發出的聲音越高;振動越慢,物體發出的聲音越低。(三)整理,下課。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我們已經知道物體的大小、長短、厚薄、松緊等特性都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它發出聲音的高低。如果運用這個知識來自制小樂器,我們應該怎樣做?讓我們一起來嘗試。(二)新課學習設計制作小樂器(1)簡介材料。吸管、剪刀;水杯、水、小錘;不同長短的鐵釘等。(2)明確需求。小組討論,確定各自打算制作什么樣的樂器。(3)選擇材料。說出材料選擇的原因。(4)樂器設計。先討論并畫出總體結構設計圖,再討論制作流程。(5)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6)作品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作品。(7)討論并提出改進意見:請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改進意見。(8)演奏展示:幾個小組一起展示,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自制樂器演奏會吧!(三)整理,下課。第四課聲音的傳播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2.科學探究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和事實,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作出假設,能設計對比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推理聲音的傳播方向。3.科學態度、STSE樂于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并與同學交流。以聽診器發明和制作為例,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二、教學準備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受11:機救學課c.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提問:上課前,你們聽到上課鈴聲了嗎?電鈴響起的時候你們分別在什么地方?(2)學生發言。(3)交流:電鈴一響,整個校園都能聽得到,這說明了什么?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4)繼續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談”,這是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聽到離他很遠的馬蹄聲,這是為什么?(5)作出假設:聲音可以通過物體向四面八方傳播。(二)新課學習1.探究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1)分組實驗:a.將一個正在響的鬧鐘放置在桌子上,實驗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將耳朵趴在桌上判斷是否能聽到聲音。b.把收音機音量調大,用塑料袋包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聲音嗎?(2)交流:將自己設計的實驗和觀察結果與同學交流。(3)小結:聲音可以在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4)繼續探究:將鬧鐘放置于玻璃罩內,是否能聽到聲音?這說明了什么?(5)小結: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6)思考并討論:在抽氣機逐漸抽走玻璃罩內的空氣后,你聽到聲音會怎樣變化?(7)講解:用抽氣機將瓶內的空氣抽出,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能傳播聲音的空氣越來越少,所以聲音會逐漸減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瓶內就成了真空,沒有了將聲音傳出瓶外的介質,就會聽不到聲音。2.制作聽診器(1)閱讀:閱讀關于“聽診器”的介紹。(2)動手制作:自制聽診器。(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聽診器。(4)分組實驗:用自制的聽診器互相聽心跳,測出每分鐘心跳次數。(5)匯報實驗結果。(三)整理,下課。第五課噪聲控制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了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2.科學探究會利用分貝儀測量周邊的聲音環境,會利用多種方式展開關于噪聲的來源與危害的調查,能依據調查制定切實可行的控制噪聲方案。3.科學態度、STSE理解噪聲對我們的傷害,在日常行為中學會注意約束自己,盡量避免制造噪聲,增強環保意識,保護聽覺。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分貝儀、鬧鐘、一塊布、隔音比賽的材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課件展示各種聲音,有悅耳的聲音,如:鋼琴聲等。有噪音,如:汽車不斷的鳴笛聲等。(2)說說聽了這些聲音的感受。(3)小結:噪聲是一類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人們為了更好地監測音量對人體的影響,把音量分成“級”,其單位稱為“分貝”(dB)。(二)新課學習1.測量周邊聲音的音量(1)分組調查:調查學校周邊的噪聲情況,以及噪聲的來源及危害。(2)實驗場所:學校周邊(3)實驗記錄:將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4)結果展示:小組派一個代表展示調查的結果。(5)提問:噪聲有哪些危害?(6)小結:噪聲主要造成聽力損失,干擾談話、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聲級85分貝和90分貝的環境中工作30年,耳聾的可能性分別為8%和18%。在噪聲級70分貝的環境中,談話就感到困難。(7)繼續探究:基于噪聲的危害,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聽力?(8)閱讀拓展:全國愛耳日(9)提問思考:怎樣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方面,想辦法控制噪聲?2.隔音比賽(1)小組實驗:怎樣使鬧鐘傳出來的聲音更小?(2)制定方案:小組設計實驗方案。(3)實驗操作:根據實驗方案對鬧鐘進行隔音,測試鬧鐘傳出來的音量的大小。(4)結果匯報: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5)討論:哪個小組的效果最好?3.制定控制噪聲的方案(1)課件展示:教材P16的三幅圖片,生活中減少噪聲危害的方法。(2)小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減少噪聲危害的方法?(3)制定計劃:依據對周邊噪聲環保的調查,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控制噪聲的方案吧!(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消化與呼吸第一課我們的消化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人體的消化道是一條很長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胃和腸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人體的消化道像一部機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維持我們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透過小腸腸壁經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器官。2.科學探究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通過感官觀察人體消化道模型,描述組成人體消化道的器官。用直觀體驗、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資料閱讀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腸和大腸的功能,體會人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建構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攝取養分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概念。3.科學態度、STSE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愿意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正確對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復觀察不斷完善。了解人體消化的科學道理,意識到個人對健康富有責任,有自覺呵護消化器官的意識。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模擬胃蠕動實驗用的透明袋、水、切成小塊并煮熟的蔬菜和饅頭;新鮮的饅頭、面包等;人體消化道模型;模擬小腸和大腸形態的管子;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提問:我們每天都要吃食物,說一說,食物在體內要經過哪些器官?(2)交流匯報。同時隨機出示消化道各個器官的圖片。(3)按已有認知給消化道排序。讓學生根據按照食物在體內經過的先后的已有認知進行排序。(二)新課學習1.認識消化器官(1)閱讀科技史看看科學家是怎樣研究人體內部結構的!(2)交流:從閱讀材料中,說一說你了解到什么。(3)課件展示:人體的消化器官圖。(4)交流:說一說,人體的消化道依次包含哪些器官?各自的位置在哪?(5)小結:人體的消化道是一條很長的管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菑門。胃和腸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6)觀察模型,指認位置。觀察人體消化道模型,再次確認食消化道器官的順序及名稱,指出自己的食管、胃、小腸的大概位置。(7)觀察消化器官形狀結構,猜想其作用。再次各個消化器官的形狀,猜想它們各有什么作用。(8)閱讀資料: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上端與食管相連,下端與小腸相連。胃能分泌胃液。成人小腸長57米,內壁上長有密密麻麻的小腸絨毛。小腸絨毛能吸收營養物質。大腸的一端與小腸連接,另一端與肛門相通,長約1.5米。(9)練習:在活動手冊中畫出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并寫出這些器官的名稱。(10)提問:食物經過消化器官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咀嚼饅頭(1)實驗:將饅頭放入口中反復多嚼幾次。(2)討論:口中的饅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一說自己的感受。(3)小結:a.感受到饅頭有甜味,那是因為唾液的初級消化作用。b.在口腔中,牙齒將食物磨碎,通過舌頭的攪拌作用,食物與唾液混合,進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4)拓展探究:查閱資料,了解為什么饅頭、米飯等咀嚼起來有一種甜甜的味道。并說一說細嚼慢咽的習慣的好處。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復習提問:我們的消化道依次包括哪些器官?(二)新課學習1.認識胃的作用(1)討論:為什么我們有時會聽到肚子“咕咕”叫?(2)小結:胃一直在蠕動,當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就會收縮得比較劇烈,于是我們就聽到肚子發出“咕咕”的“饑餓抗議”了。(3)提問:胃的蠕動有什么作用?(4)實驗:模擬胃的運動,觀察食物的變化。把食物剛進入胃中與將要離開胃時的樣子畫下來。(5)交流:袋子里的食物變成什么樣了?說明胃有什么作用?(6)小結:胃的蠕動可以將食物與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變成食糜。(7)思考:有時我們反胃嘔吐,是不是有一股酸酸的味道?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8)閱讀資料:1822年,美國軍醫比爾蒙特從打獵受傷的馬丁胃里取出一些胃液,然后分析其成分。他發現,胃液是一種酸性液體,能將食物分解成比較簡單的物質。2.認識小腸和大腸的作用(1)討論:小腸和大腸都有什么作用?(2)小結:小腸可以將胃送來的食糜進一步消化,變成能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的養料,并吸收這些養料。大腸是吸收水分的地方。不能吸收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3)拓展交流:查閱資源,更多地了解小腸和大腸的結構和作用,做成資料卡與同學交流。(4)本課總結:人體的消化道像一部機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維持我們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透過小腸腸壁經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器官。(三)整理,下課。第二課我們的呼吸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人體的呼吸系統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組成。知道人體需要氧氣,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氣減少。知道當人體胸腔舒張時氣體進入肺部,胸腔收縮時氣體排出體外。吸氣時,胸腔擴大,肺擴張,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通過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進入肺,其中的氧氣進入血液;呼氣時,胸腔縮小,肺收縮,血液帶回來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排出體外。2.科學探究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遷移解釋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實驗方法,能夠注意到對比實驗的控制條件等問題,并能對實驗現象加以分析。3.科學態度、STSE尊重證據,實事求是。懂得保護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呵護身體的意識。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2升的大飲料瓶一個、氣球、氣球皮、剪刀、皮筋;水槽、容積相同的兩個集氣瓶、兩片毛玻璃、等長等粗的兩根細木條、火柴、大小一致的氣球、打氣筒、等量等濃度的兩份澄清石灰水。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提問: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呼吸。關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問題?(2)交流。(二)新課學習1.認識呼吸器官(1)呼吸體驗:做深呼吸,感受氣體的進和出。(2)看圖說結構,找位置。課件展示人體的呼吸器官圖,照圖描述其形狀和位置,并在自己身體上指出其大概位置。(3)了解呼吸路徑。照圖說一說,吸氣、呼氣時氣體會依次經過哪些器官?并用不同顏色標畫出氣體在人體中進、出的路徑。(4)畫圖畫路徑。在活動手冊中畫出人體內的主要呼吸器官,并寫出這些器官的名稱,然后畫出氣體在人體中進、出的路徑。(5)小結:吸氣時,空氣通過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進入肺。呼氣時,與之相反。(6)再次做呼吸體驗。感受氣體通過鼻腔吸入、排出的過程。(7)討論:呼吸時,身體的哪些器官發生了變化,有什么變化?2認識呼吸的形成(1)討論:你認為呼吸是怎樣形成的?(2)感受:將手放置于胸前,感受呼吸時胸腔的變化。(3)交流:呼吸時胸腔是怎樣變化的?這種變化與呼吸的形成有什么關系?(4)制作呼吸模型。a.將飲料瓶的底部去掉。b.將小氣球放入瓶內,把氣球口翻出,緊套在瓶口。c.在瓶子底部蒙上展開的橡膠膜,周邊用膠粘緊,不要漏氣。(5)進行呼吸模擬實驗。飲料瓶相當于人體的胸腔,氣球相當于人體的肺,一拉一推瓶底的橡膠模,相當于一呼一吸。將實驗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中。(6)交流:推拉瓶底的橡膠模有什么發現?根據實驗說一說,呼吸是怎樣形成的?(7)小結:吸氣時,胸腔擴大,肺擴張,空氣通過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進入肺;呼氣時,胸腔縮小,肺收縮,從而將氣體排出體外。(三)整理,下課。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復習:我們的呼吸器官有哪些?(二)新課學習比較吸進和呼出的氣體(1)提問:我們吸進和呼出的氣體是一樣的嗎?(2)自由發言,猜想。(3)實驗1:比較吸進和呼出的氣體中的氧氣含量,將實驗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實驗步驟:a.收集一瓶空氣,為瓶A。b.收集一瓶人體呼出的氣體,為瓶B。c.將燃燒的木條,分別伸進A、B兩瓶中。(4)交流:這個實驗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們看到的實驗現象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5)小結:氧氣是支持燃燒的,燃燒的木條進入呼出的氣體瓶中,火焰減小很快熄滅,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6)實驗2:比較吸進和呼出的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將實驗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實驗步驟:a.兩個氣球,一個用嘴巴將氣球吹大(呼出的氣體),另一個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空氣)。b.將空氣和呼出的氣體分別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7)交流:這個實驗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們看到的實驗現象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8)小結:讓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實驗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9)全課總結:人體需要氧氣,我們通過呼吸補充氧氣。吸氣時,胸腔擴大,肺擴張,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通過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進入肺,其中的氧氣進入血液;呼氣時,胸腔縮小,肺收縮,血液帶回來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排出體外。(三)整理,下課。第三課保護呼吸、消化器官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影響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舉保護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知道食用變質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飲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2.科學探究通過測量肺活量,知道如何測量肺活量,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值。通過調查變質的食物,了解如何正確飲食。在測量身高體重的活動中,幫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學分析食物結構查找原因,培養判斷能力、社會調查實踐能力、反思改進能力。3.科學態度、STSE認識保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在信息記錄處理中,養成尊重證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水槽、燒杯、玻璃杯、鉛筆、吸管、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談話引入: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體的呼吸器官,衡量一個人呼吸功能強弱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肺活量(課件展示醫學上測肺活量的儀器)。2.揭示任務:今天,我們一起制作一個簡易肺活量測量計來測量我們的肺活量。(二)新課學習1.測量我們的肺活量(1)閱讀了解制作方案。閱讀教材第25頁的資料或者播放課件,了解制作簡易肺活量測量計的裝置圖、所需要的材料等。(2)準備制作材料。水槽、燒杯、玻璃杯、鉛筆、吸管等。(3)制作簡易肺活量測量計,并進行調試改進。(4)測量肺活量。分組實驗,每人測量3次,取其中的最大值,就是肺活量值,將測量的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5)實驗匯報: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自的肺活量值。比比誰的肺活量大。(6)實驗拓展:計算全班同學的肺活量平均值,將你的數值與平均值比較。(7)繼續討論:我們的肺活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根據自己的肺活量值,聯系自己的生活習慣,討論肺活量的大小和什么有關。(8)小結:同年齡段的人,肺活量大意味著肺能為身體提供足夠多的氧氣,表明呼吸器官功能好。2.呵護呼吸器官健康(1)提問:呼吸器官很重要,那我們該如何保護呢?(2)交流:課件展示呵護呼吸健康的六幅圖,談一談這幾幅圖是如何呵護呼吸健康的?3.安全飲食(1)提問:人們常說“病從口入”,這是為什么呢?(2)課件展示三種不安全的飲食圖片。a.變質的食物。b.容易被誤食的有毒生物。c.被污染的食物。(3)布置調查任務。課后開展“不安全的食物”調查,將調查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如果課前已經布置,則此處改為“調查結果分享”。(4)閱讀資料:“火雞”食物中毒事件。4.l呵護消化器官健康(1)課件展示:教材P28頁的四幅生活圖。(2)分組討論:在這四幅圖中,同學們的做法正確嗎?說說理由。(3)小結:這些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對消化器官不好。我們需要改正,做到飲食均衡,呵護消化器官健康。(4)繼續討論:我們還存在哪些不良的飲食習慣?說出改進的方法。5我的體重正常嗎(1)體重自測:測量我們的身高、體重。查閱和對照相關標準,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正常。(2)結果分析:幫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學分析一下食物結構,查找他們偏胖或偏瘦的主要原因。(3)小結:營養物質攝入得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我們的生長發育。(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影子的變化第一課光與影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陰影即影子。了解影子的變化與光照射的位置有關系。2.科學探究基于觀察和己有經驗,能設計實驗探究影子形成的條件,并進而研究影子的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3.科學態度、STSE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觀察和實驗。樂于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主動與他人合作和交流。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手電筒、杯子、鉛筆、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猜謎語: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后。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我和他說話,不見他開口。(2)看圖回憶影子游戲。課件展示教材P30頁的四幅圖。(3)交流:光與影是什么樣的關系?(4)介紹皮影戲:皮影戲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在北宋時已有演出,元代曾傳到西亞和歐洲。(5)提問:你認為影子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二)新課學習1.探究影子的形成(1)作出假設。如果沒有光,有影子嗎?如果沒有遮擋物,有影子嗎?影子投到哪里呢?(2)設計實驗方案。閱讀教材中的示例,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3)分組實驗。步驟示例:a.用手電筒直接照射墻面,觀察有沒有影子。b.用杯子擋住光,觀察有沒有影子。c.關閉手電筒的光,觀察有沒有影子。(4)實驗記錄: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5)實驗匯報:根據實驗結果說一說影子的形成條件。(6)小結:a.影子形成的條件:光、遮擋物、屏(墻壁、地面及其它不透明物體)。b.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陰影即影子。2.觀察影子的變化(1)討論交流:在探究影子形成的過程中,發現影子有哪些變化?(影子的長短、方向、形狀、大小等都有變化)(2)進行猜想:影子的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呢?(3)實驗驗證:將鉛筆用橡皮泥豎直固定在桌面上,用手電筒從不同方位照射。(4)實驗記錄:將影子的變化記錄在活動手冊中。(5)實驗交流:描述光和影的變化情況,交流各自的發現。(6)小結:遮擋物不動,光的位置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也隨之變化。光照射的方位、遮擋物和光源之問的距離、遮擋物的形狀、屏以及光源間位置關系等與影子的變化有關(三)整理,下課第二課陽光下影子的變化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會隨著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而變化。2.科學探究能觀察和記錄一天中不同時段和一段時間內陽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長短,描述影子變化的規律。3.科學態度、STSE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并堅持觀察和記錄。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尺子、皮尺、橡皮泥、鉛筆、指南針、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課件展示:課件展示教材P33頁的上方圖。(2)提問:一天中,隨著天空中太陽位置的變化,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怎樣變化呢?(3)自由發言。(二)新課學習1.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1)實驗目的:觀察記錄一天中陽光下豎直物體的影子的變化。(2)實驗地點:學校操場(3)分組實驗:觀察影子的移動和變化(4)分組討論:a.陽光下,影子會發生變化和移動嗎?b.如果移動,影子是怎樣移動的?c.同一時刻,豎直物體的影子的方向都一樣嗎?(5)分組匯報。(6)小結:a.陽光下,豎直物體的影子隨太陽移動而移動,影子不僅有方向的變化,還有長度的變化。b.同一時刻,豎直物體的影子的方向都是一樣的。(7)動手操作:自制一個裝置放在太陽下,觀察物體影子的變化。(8)觀察記錄:連續觀察幾天,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9)交流發現。(10)小結: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會隨著太陽在天空中位器的變化而變化。(三)整理,下課第三課自制日晷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陽投影方向測定、劃分時刻的重要工具。2.科學探究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變化的規律制作簡易的日晷進行計時,了解日晷的發明過程。3.科學態度、STSE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計時表現出探究興趣。感受到日晷給古代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古人的研究成果產生敬佩之情。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提問:在鐘表發明之前,古人怎樣測量時間的呢?(2)課件展示并介紹日晷。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陽投影方向測定、劃分時刻的重要工具。早在漢代,我國已使用赤道式日晷。赤道式日晷的晷面與晷針垂直,其時間刻度是均勻的。(二)新課學習1.日晷的故事(1)資料閱讀:日晷的故事(2)討論與交流:從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么?(3)小結:人們發現測量豎直立桿的日影來計時有偏差,為了消除偏差,人們讓立桿傾斜指向正北發明了赤道式日晷來計時。赤道式日晷的晷針上端總是指向北極星,日晷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等于當地的地理緯度。2制作日晷(1)課件展示日晷制作材料及組裝方法。(2)學生組裝制作日晷。(3)討論交流用自制日晷測量計時的使用方法。(4)交待任務:用自制日晷連續觀察一天內太陽下晷針影子的位器并畫在活動手冊上。(5)約賣觀測并思考:在每天相同的時間,我們的日晷晷針影子的方向相同嗎?(三)整理,下課第四單元地球與月球第一課地球的故事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恒星。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科學探究搜集、閱讀有關地球形狀的資料,作出假設,分析推理并進行模擬實驗,經歷人類對地球形狀探索的簡約的認識過程。3.科學態度、STSE樂于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科技史,尊重前人的努力。具有基于證據和推理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了解航海技術、航天技術對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重要影響。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橡皮泥、火柴梗、籃球、地球儀、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讀詩歌。平坦大地無盡頭,只因自身是圓球茫茫大海分布廣,大河奔騰小溪流。(2)談話引入: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然而,人類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走進地球的故事。(二)新課學習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猜想與假設(1)課件展示:教材P38頁上方圖。(2)交流:根據圖片說一說,古人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3)小結: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提出了天圓地方的猜想。(4)課件展示:古希臘人根據船只進港,大膽猜測: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個大圓球。2模擬進港的帆船(1)實驗目的: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地球的形狀。(2)實驗材料:橡皮泥、籃球、火柴梗(3)實驗步驟:a.用橡皮泥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為船桅。b.用籃球當作地球。c.讓“船”在“地球”上“航行”。(4)實驗觀察并記錄:將帆船進出港時,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上。(5)實驗思考并討論:a.觀察“船”進出“港”時,有沒有古希臘人一樣的發現?b.把“船”放在平面上“航行”,能看到相同的現象嗎?c.想一想,古希臘人為什么假設大地是球形的?(6)班級交流。3.亞里士多德的推測(1)資料閱讀:公元前350 年前后,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形的事實,作出了“地球是個球體”的推測。(2)自由發言:亞里士多德是從什么角度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4.人類對地球形狀不斷地求證(1)閱讀:教材P40頁的材料。(2)交流分享:讀完上面的史實,你有什么感想?與大家交流。5.在太空中看地球(1)課件展示: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照片“藍色彈珠”。(2)想一想:這張“藍色彈珠”的圖片,藍色的部分代表了什么呢?為什么我們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是藍色的呢?(3)課件展示:“神舟五號”(4)本課總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其赤道的周長大約為4萬千米,地球是太陽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