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學期中考試物理試題.docx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1如圖所示的四個物態變化的實例中,屬于液化的是(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葉上形成“露珠”C深秋,楓葉上形成“霜”D嚴冬,樹枝上形成“霧凇”2小明對生活中的幾個物理量做了如下估測,其中與實際相符的是()A課桌高度約為B他上學步行平均速度約為C乒乓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其直徑約為40mmD一張試卷的厚度約為1mm3我國是少數幾個掌握空中加油技術的國家,如圖所示,大型加油機對受油機在進行空中加油,下列有關它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相對于地面來說,受油機是靜止的B相對于加油機來說,受油機是運動的C選地面為參照物,加油機是靜止的D選受油機為參照物,加油機是靜止的4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隨著科技進步,物體不振動也能發聲B聲音從空氣傳入水中,音調、響度以及傳播速度都不變C用超聲波粉碎人體內的結石,說明超聲波具有能量D考試期間,學校路段禁止汽車鳴笛,這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5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無數的詩歌辭賦,我們在欣賞這些詩歌辭賦時,不僅要挖掘其思想內涵,還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現象與物理規律,下面是某位同學對部分詩句中蘊涵的物理知識的理解其中正確的是( )A“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高”是指聲音的特征“音調”B“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帆”的運動,是以江岸為參照物的C“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是光源,發出的紅光映紅了人的臉D“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實際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6物理學中經常用圖象來表示物體的運動規律,則下圖中能表示同一運動規律的是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7張一山在朗讀者中為大家演繹了追風箏的人關于其中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朗讀時,朗讀者的聲帶振動產生聲音B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約約3108m/sC觀眾主要依據音調區分主持人和朗讀者的聲音D朗讀者的聲音很大是因為聲音的頻率很高8某同學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五次測量記錄是2.72厘米、2.73厘米、2.42厘米、2.73厘米、2.72厘米,則正確的測量結果該為( )A2.72厘米B2.71厘米C2.725厘米D2.73厘米9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個數有(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聞其聲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據音色來判斷的;醫生用“B超”觀察身體是否有結石是利用超聲波傳遞信息;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擊同一音叉,音叉發聲的音調會不同;南城縣城區2019年元月起實施“禁鞭令”,這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只要物體在振動,人就一定能聽到聲音A2個B3個C4個D5個10太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光斑”和“樹蔭”,其中( )A“樹蔭”是圓形的,是樹葉的影子B“樹蔭”的形狀不規則,它們是太陽的像C“光斑”是圓形的,是太陽的像D“光斑”的形狀不規則,它們是太陽的影子11“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的青睞。下列對古詩文中涉及的熱現象解釋正確的是()A“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熱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熱C“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霧凇的形成是凝華放熱D“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蠟燭成灰淚始干是非晶體的熔化12甲、乙兩人在美麗的南濱路上沿著平直的公路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關于甲、乙兩人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走路速度是乙走路速度的2倍B甲、乙兩人都做得勻速直線運動C甲出發時落后于乙,在8s時甲追上乙D12s末,甲乙兩人相距2m13如圖,探究光的反射規律時,在平面鏡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塊光屏,光屏由可以繞ON折轉的E、F兩塊板組成,讓一束光貼著光屏左側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點,在右側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線OB。(1)實驗時從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傳播路徑,這是因為光在光屏上發生了_____(填“鏡面”或“漫”)反射;(2)若將F板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則在F板上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時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3)如果讓入射光線沿BO方向射入,反射光線將沿_____ 方向射出,這說明了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_____的。14小明等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裝置如圖所示,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當小明同學用小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又能觀察到乒乓球多次彈開。通過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是_____。(2)乒乓球在實驗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_____(選填“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類比法”)。(3)若將此實驗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問題:聽到和看到的現象分別是什么___________?A既能聽到聲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B不能聽到聲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C既不能聽到聲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根據實驗現象的變化,你又可以總結出什么結論?_____。15小紅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對冰加熱直至水沸騰,根據實驗記錄數據繪制了冰熔化至水沸騰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全過程質量不變),請你回答:(1)實驗需要的測量儀器是溫度計和_____;(2)由圖乙可知,冰熔化過程需時間_____min;當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丙所示,則水的沸點是_____;(3)在加熱20min時,對應的狀態是_____態,DE表示吸熱,但溫度_____。16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這個實驗的原理是_____;(2)實驗中使斜面坡度_____(選填“較小”或“較大”),目的是_____(選填“延長”或“縮短”)運動時間,減小測量誤差;(3)若停表每格為1s,該次實驗中,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cm/s,實驗中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如圖所示的四個速度隨時間的關系圖象,能反映出小車下滑運動的是_____。(選填圖中的選項字母)17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30m/s,為了開辟新航道,順利穿越日本沖繩島南端的宮古海峽,中國科學船“向陽紅03號”裝有回聲探測儀器,探測水下有無暗礁,如圖所示,探測船發出的聲音信號0.6s后被探測儀器接收,問:(1)探測船發出的聲音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你猜想最好用什么聲波?請再舉兩個應用到這種聲波的例子;(2)這種方法能不能用來測量月亮到地球的距離?為什么?(3)通過計算說明海底障礙物到探測船艙底的距離是多少?18如圖所示,轎車從某地往南京方向勻速行駛,當到達A地時,車內的鐘表顯示為10h15min到達B地時,鐘表顯示為10h45min求:(1)轎車從A地到B地的速度;(2)轎車若仍以該速度繼續勻速行駛,從B地到達南京需要多長時間?19便捷的交通與互聯網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某天,王爺爺帶小孫子駕車到萍鄉北站,然后乘高鐵去南昌參觀滕王閣,開車出發,并看到路邊如圖所示交通標志牌,此刻吩咐小孫子通過鐵路12306網站查詢列車時刻表,如下表所示。求:車次萍鄉北開南昌西到運行距離G1346G1692G1482(1)在交通正常情況下,依據以上信息并通過計算,爺孫倆最快能趕乘上哪一車次?(2)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為多少?20小明同學設計的一個溫度計,如圖甲所示,瓶中裝的是氣體,瓶塞不漏氣,彎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1)這個溫度計是根據_____(選填“液體熱脹冷縮”或“氣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2)將此裝置放在室內,當周圍的溫度降低時,液柱將向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3)圖乙是某患者測量體溫時,體溫計的示數圖,此時患者的體溫為_____;(4)圖丙測量一物塊的長度,其長度為 _____ cm;(5)圖丁所示溫度計示數為_____。21如圖所示的“冰火花“是一種新型的液體降溫材料,把它噴在人的皮膚上,會迅速凝成9的固態凝膠,幾秒鐘后又消失不見了,在皮膚上不留黏黏的感覺,使人感到涼爽請分析:(1)上述過程包含的物態變化;(2)“冰火花“使人感到涼爽的原因22用酒精燈給質量、初溫一定的水加熱至沸騰一段時間,其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大致關系圖象如圖所示,若其它條件不變,增加水質量的同時增大液面上方的氣壓,請在圖中畫出此種情況下水在相同的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大致關系圖象。23如圖所示是某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圖象。回答并求出下列問題:(1)圖中灰色陰影面積表示什么?(2)該物體整個運動中的路程是多少?(3)該物體在整個10秒內的平均速度。參考答案1B【解析】【詳解】A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屬于熔化現象;B草葉上形成“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C楓葉上形成“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D樹枝上形成“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2C【解析】【詳解】A中學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課桌的高度大約是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不符合題意;B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C乒乓球的直徑約40mm,故C符合題意;D人的頭發的直徑在75m左右,試卷紙的厚度與此差不多,在100m=0.1mm左右,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3D【解析】【詳解】AC加油過程中,加油機和受油機仍然飛行,加油機和受油機與地面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相對于地面來說,加油機和受油機都是運動的,選地面為參照物,加油機是運動的,故AC錯誤;BD加油過程中,加油機和受油機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飛行,相對于加油機來說,受油機是靜止的,選受油機為參照物,加油機是靜止的,故B錯誤,D正確。故選D。4C【解析】【詳解】A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隨著科技進步,物體不振動一定不能發聲,A說法錯誤;B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故聲音從空氣傳入水中,傳播速度發生改變,B說法錯誤;C聲音不僅能夠傳遞能量,而且能夠傳遞信息,故用超聲波粉碎人體內的結石,說明超聲波具有能量,C說法正確;D中考期間,學校路段禁止汽車鳴笛,這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D說法錯誤5B【解析】【詳解】A“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高”是指聲音的強度比較大,即聲音特征“響度”,A說法錯誤;B“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帆”的運動,孤帆與江岸的位置在改變,故是以江岸為參照物的,B說法正確;C“人畫桃花相映紅”桃花不能自行發光,故不是光源,反射的紅光映紅了人的臉,C說法錯誤;D“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實際是小水珠,是由水蒸氣液化形成,D說法錯誤6C【解析】【詳解】A甲為s-t圖象,由圖可知,s的大小不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即路程不變,物體保持靜止;B乙為s-t圖象,由圖可知,圖像為過原點的直線,s的大小與時間t成正比,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C丙圖像為v-t圖象,由圖可知,速度v的大小不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D丁圖像為v-t圖象,由圖可知,圖像為過原點的直線,速度v的大小與時間t成正比,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故乙丙都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C正確為答案【點睛】本題考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路程和時間的圖象以及速度與時間的圖象,關鍵是知道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速度不變,路程與時間成正比7A【解析】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傳播時需要介質(2)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3)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4)音色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區別聲音就是靠音色解答:A、發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朗讀時是聲帶振動產生聲音,故A正確;B. 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故B錯誤;C. 觀眾主要依據音色區分主持人和朗讀者的聲音,故C錯誤;D. 朗讀者的聲音很大是因為聲音的振幅很大,響度大,故D錯誤;故選A【點睛】解決此類問題要結合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和傳播速度幾個方面去分析,難點是聲音三個特性的區分8D【解析】分析五次測量數據可以發現,2.42cm這個數據與其他四個相差太大,應該是一個錯誤數據;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2.73cm.,故選D.點睛:在實驗中,減小誤差的有效途徑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時,要先對所有數據進行判斷,把錯誤數據刪除,然后進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數字與原始數據保持一致9B【解析】【詳解】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故錯誤;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聞其聲而知其人”是通過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故正確;用B超診病,說明了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故正確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擊同一音叉,音叉發聲的振幅不同,則響度不同,故錯誤;“禁鞭”是為了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故正確;耳朵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為2020000Hz,所以物體振動時,人不一定能聽到聲音,故錯誤故有3個正確,故應選B10C【解析】【分析】【詳解】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陽所成的像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遇到障礙物(樹葉)就會形成影子,這就是“樹蔭”所以障礙物是什么形狀,樹蔭就是什么形狀,不一定就是圓形的所以選項C正確,選項ABD錯誤故答案為C11CD【解析】【詳解】A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為小水滴,附著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熱,故A錯誤;B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為小冰晶,附著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華放熱,故B錯誤;C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為小冰晶,附著植被表面,凝華放熱,故C正確;D蠟燭沒有固定的熔點,屬于非晶體,熔化吸熱,故D正確。故選CD。12ABC【解析】【詳解】A由圖象可知,第8s末,甲乙通過的路程相等,但時間不同,甲用的時間是乙用時間的,由v=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故A正確;B由圖象可以看出,乙運動4s后甲開始運動,甲乙做的都是勻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C由圖象可以看出,乙運動4s后甲開始運動,一開始甲落后于乙,在8s時甲追上乙,故C正確;D由圖象可以看出,12s末,甲走了10m,乙走了7.5m,甲乙兩人相距10m-7.5m=2.5m,故D錯誤。故選ABC。13漫 不能 在 OA 可逆 【解析】【詳解】(1)1實驗時從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傳播路徑,這是因為光在光屏上發生了漫反射,使光線射向了不同的方向;(2)23將F板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則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此時,反射光線仍然是存在的。由此可知,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3)45如果將光線沿著BO射向平面鏡時,會發現折射光線沿OA方向射出,這表明光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14物體發聲時在振動轉換法B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解析】【詳解】(1)通過實驗發現,用小錘敲擊音叉的時候,音叉發出聲音的同時,乒乓球會被多次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由此可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物體的振動有時用眼睛無法直接看到,可以通過乒乓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物體是否在振動,通過被彈起的高度來判斷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這種思維方法叫做轉換法;(3)由于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聲音在真空中無法傳播,所以用力敲擊音叉時能看見乒乓球被彈開,但聽不到音叉的聲音,故選B;根據“聽不到音叉的聲音”可以推斷: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點睛】解決此題需要掌握:響度指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用小球被彈開的角度表示振動幅度的大小,這種方法是轉換法真空不能傳播聲音15秒表 10 97 液 不變 【解析】【詳解】(1)1在探究熔化規律時,需要探究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所以需用溫度計和秒表兩種測量儀器;(2)2冰在BC段處于熔化過程,從第5min開始熔化到15min結束,該物質熔化過程經歷了10min;3圖丙中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根據圖示的液柱對應的刻度讀出示數為97,即水的沸點為97;(3)45在加熱20min時,冰已經熔化成水,對應的狀態是液態,DE是水的沸騰過程,此時水吸熱,但溫度不變。16v= 較小 延長 12 小于 C 【解析】【詳解】(1)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2)23實驗中,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小車運動時間越長,越方便時間的測量,這樣可以減小誤差;(3)4小車通過全程的路程s1=60cm,所用時間t=5s,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12cm/s;5上半程的時間tAB=3s,下半程的時間tBC=2s,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等,tABtBC,由v=可知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6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即小車做加速運動,故圖象C符合題意,故選C。17詳見解析【解析】【詳解】(1)利用的是超聲波,因為超聲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強的特點。應用:超聲診斷儀(B超)、超聲金屬診斷儀等;(2)月亮周圍沒有空氣,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超聲波不能到達月亮,更不能利用聲波的反射測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3)超聲波從船所在的位置到海底障礙物的時間:t=0.6s=0.3s,海底障礙物到船的距離:s=vt=1530m/s0.3s=459m。18(1)轎車從A地到B地的速度為100km/h;(2)從B地到達南京的時間為0.7h【解析】【分析】【詳解】(1)轎車從A地到B地所用時間:t=t2t1=10h45min10hl5min=30min=0.5h;轎車從A地到B地的路程:s=120km70km=50km,轎車從A地到B地的速度:(2)從B地到達南京的路程s=70km,從B地到達南京的時間:答:(1)轎車從A地到B地的速度為100km/h;(2)從B地到達南京的時間為0.7h19(1)最快能趕乘上G1482次列車;(2)【解析】【詳解】(1)駕車的最大速度,路程,即爺孫倆最早到達萍鄉北站,由列車時刻表可知爺孫倆最快能趕乘上G1482次列車;(2) 根據列車時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達南昌所用時間:t總,v平均。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況下,爺孫倆最快能趕上G1482車次;(2)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為180km/h。20氣體熱脹冷縮 左 39 2.75 -12 【解析】【詳解】(1)1這是個氣體溫度計,所以是根據氣體的熱脹冷縮來測量溫度的;(2)2當周圍的溫度降低時,瓶內氣體就要收縮,瓶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所以液柱向左移動;(3)3讀圖可知,體溫計的分度值是0.1,此時體溫計示數是39;(4)4由圖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塊的長度為6.75cm-4.00cm=2.75cm;(5)5由圖丁可知,溫度在0以下,故溫度計示數為-12。21(1)液體先凝固成凝膠,凝膠再升華消失不見;(2)熱傳遞,升華吸熱【解析】【分析】【詳解】(1)冰火花“噴在人的皮膚上,迅速凝成9的固態凝膠,是由液態變為固態過程,屬于凝固現象;固態凝膠幾秒鐘后消失不見了,是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屬于升華現象;(2)“冰火花“噴在人的皮膚上,到消失不見,經歷了凝固、升華兩種物態變化,物質升華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所以會使人感到涼爽.【點睛】(1)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物質直接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升華;物質直接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2)物態變化中吸熱的有:熔化、汽化、升華;放熱的有:凝固、液化、凝華.22【解析】【詳解】液體的沸點與液體上方的氣壓有關。改變了液體的質量,液體上方的氣壓增大,液體的沸點升高。液體質量增加,吸熱升溫變慢,加熱至沸騰所用時間變長。如圖所示:23:(1)見解析;(2) 68m;(3) 6.8m/s。【解析】【詳解】(1)由圖像可知,物體速度圖象平行于時間軸,速度不隨時間變化,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圖中灰色陰影面積表示以速度6m/s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時間為3s的路程;(2)由圖像可知,v1=6m/s,t1=3s,v2=0m/s,t2=5s-3s=2s,v3=10m/s,t3=10s-5s=5s,該物體整個運動中的路程s=s1+s2+s3=v1t1+v2t2+ v3t3=6m/s3s+0m/s 2s+10m/s5s=18m+0m+50m=68m;(3)該物體在整個10秒內的平均速度v=6.8m/s。答:(1)見解析;(2)該物體整個運動中的路程是68m;(3)該物體在整個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6.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