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江西省鄱陽縣第二中學12月月考物理試題.docx
江西省鄱陽縣第二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12月月考物理試題一、單選題1下列估測中與實際相近的是( )A一支新的2B鉛筆的直徑約為1dmB靜靜的考場聲音的響度約為60dBC百米運動員賽跑時速度可達9m/sD江西全年最高氣溫可高達502下列光路圖正確的是( )ABCD3在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測量出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m及液體的體積 V,得到幾組數據并繪出 如圖所示的 m-V 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量杯質量為 40gB40cm3 的該液體質量為40gC該液體密度為 1.25g/cm3D該液體密度為 2g/ cm34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許多優美的詩詞既是對生活和自然現象的生動描述,也與物理知識緊密聯系。下列詩詞中涉及的物理知識解釋不正確的是( )A“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相對出”說明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B“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殘陽鋪水中”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C“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輕舟”的運動是以山為參照物的D“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水結冰是凝固現象5下列有關光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光在同一種介質中一定沿直線傳播B光線垂直照射在平面鏡上,入射角是90C太陽光中的紅外線有很好的殺菌作用D光從空氣中射入水中后傳播速度會變小6音樂會上小提琴演奏樂曲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演奏前,調節小提琴的琴弦松緊可改變聲音的響度B演奏時,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聲音的音調C小提琴演奏結束時,聲音不會立刻消失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二、多選題7分別由不同物質a、b、c 組成的三個實心體,它們的體積和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由圖可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物質的密度最大B等質量的a、c物質均勻混合后的密度正好是b物質的密度Cc物質的密度是a的3倍Db物質的密度是8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如圖所示,此時燭焰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則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這個清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實像B此凸透鏡的焦距大于20cmC將蠟燭移到25cm刻度處,向右移動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將蠟燭移到40cm刻度處,移動光屏,會在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像三、填空題9物理學中有很多數據需要記憶,比如:水的密度為_________g/cm3,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為___m/s。10能夠自行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如太陽、點燃的蠟燭是光源。月亮______(選填“是”或“不是”)光源。光年是________單位。11利用維恩圖可對一些概念或知識進行歸類整理。某同學用如圖表示了一些概念間的關系,若圖中大圈表示吸熱的物態變化,則A、B、C不可能代表的物態變化是__________(寫一個物態變化名稱即可)。若A、B、C分別表示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則大圈可能表示__________。12常用滅火器中裝有二氧化碳液體,是二氧化碳氣體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裝入其中的,當打開閥門,又會發生_______________現象(填物態變化名稱)。13刮風時,若窗子關的不嚴,留一個縫隙,便會聽見風的呼嘯聲,我們聽到風聲是_______的振動產生的,縫隙越細,呼嘯聲的音調就越________(填“高”或“低”)。14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小明乘坐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前往香港。如圖所示,以橋上顯示屏為參照物,穿梭巴士是_____(選填“運動”或“靜止”)的;以___________(選填“小明”或“路燈”)為參照物,穿梭巴士是靜止的。15潛在水中的人看到藍天,這是光從________進入________發生折射的緣故。16小穎同學對同一物體進行了四次測量,結果分別是17.82cm、17.83cm、17.63cm、17.82cm,則測量結果應記為________________cm,她是采取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減小測量誤差。17兩個同種材料制成的實心球,它們的體積之比為5:4;則它們的密度之比為__________,質量之比為____________。18顯微鏡下方通常用一個小鏡作反光鏡,這個小鏡是__________(填“凸面”或“凹面”)鏡,它的作用是使人看到物體的亮度_______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19李強同學在乘長途汽車旅行時,注意觀察一段平直的公路旁邊的里程碑,并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觀察次數里程碑示數記錄時間(1)從記錄數據可以看出,汽車做的________(填“是”或“不是”)勻速直線運動(2)這輛汽車在該同學觀察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多少______?(3)如果長途汽車在8h20min05s李強開始觀察期間,在里程碑示數為40 km處,停了5 min后還是在9h20min05s到達60 km處,汽車在觀察的這段時間內平均速度是變大、變小或不變______?為什么______?四、簡答題20橘農們從天氣預報中得知晚上將有一場霜凍來臨他們傍晚就開始給橘子樹噴水隨著溫度的下降水結成冰,而橘子并沒有被凍壞,請解釋原因_________五、計算題21有一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的溫度計,當把它與一標準溫度計同時測量某一溫水時,標準的溫度計示數為25,它的示數是23;當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時,它的示數是103求當溫度計的示數為83,實際溫度為多少?22某糧倉堆放了的稻谷,為了估測這堆稻谷的質量,小明用一只質量為1kg的空桶平平地裝滿一桶稻谷,測得桶中的稻谷的質量為15kg,再用這只桶裝滿一桶水,測得桶和水的總質量為13kg,那么,這堆稻谷的總質量為多少t?六、綜合題23親愛的同學:您會使用下面的基本實驗儀器嗎? (1)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_____________制成的,如圖甲所示的是一支水平放置的溫度計,但這支溫度計的兩端沒有畫全你能讀出此時的示數是多少嗎?其示數為________;(2)如要觀測一場電影的放映時間,應該用__________(填“乙”或“丙”),如圖乙所示,長指針走一周的時間是________s,此時顯示的時間為________,圖丙中顯示的時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量筒測量體積時,如果如圖丁那樣讀數,則讀出的液體體積與真實值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七、實驗題24鄱陽縣城“五湖連通”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利民項目,保證湖水的質量,這是每個市民應盡的責任。某中學“環保小組”為了對湖水質進行監測,定期取樣測量其密度進行物理分析。(1)小麗調節天平橫梁平衡時,發現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左側,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___(左/右)調節。經幾次調整,發現指針還是偏向分度盤的左側,于是小麗往右盤加了一個5g的砝碼,天平橫梁平衡;(2)他們繼續實驗,在測量過程中,首先舀取湖水倒入量筒如圖(甲)所示。然后,用調節好的天平測量一只空燒杯的質量,當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空燒杯的質量為________g。最后,將量筒中的湖水全部倒入燒杯中,同樣用天平測量燒杯和湖水的總質量,測量結果如圖(丙)所示,密度為________;(3)為了更準確地測量湖水的密度,甲乙丙實驗步驟順序應調整為________。25小陽同學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繪制了如圖1所示溫度隨時間的圖像。(1)從圖像1中可知,水的沸點是____________,低于100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2)如圖2中是兩杯正在加熱的水,杯中溫度計示數不變的是_______(填“甲”或“乙”) ;(3)小陽發現自己組的水比鄰近組的水先沸騰,先沸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寫一種即可);(4)他還發現自己組的水測出的沸點比鄰近組測得的高1,他認為是鄰近組在測量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造成的,他的想法正確嗎?____(填“正確”或“錯誤”),理由是______________; (5)小陽想探究水的沸騰過程是否要吸熱,接下來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6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固定凸透鏡的位置不動,實驗操作規范。當他將蠟燭、凸透鏡和光屏調節到如圖所示的位置時,燭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此時所成的清晰地像的成像原理與_____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相同。若將蠟燭向右移動少許,則應將光屏向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若保持凸透鏡、光屏的位置不變,在凸透鏡左側附近放置一個凸透鏡(圖中未畫出),這時需要將光屏向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燭焰成虛像時,人眼應該從_____(填“燭焰”或“光屏”)一側向透鏡方向觀察。(4)小明測出透鏡焦距為10cm,在實驗時,小紅用該凸透鏡觀察小明的眼睛,看到小明的眼睛如圖所示,則物距應該滿足的條件是_____。A小于10cm B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等于20cm D大于20cm(5)小明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將蠟燭從略大于一倍焦距處逐漸遠離凸透鏡,物距u隨時間t的變化圖象如圖甲所示,則像距v與t的大致變化關系為乙圖中的_____。(6)若蠟燭燃燒了一段時間后變短了,但仍要使蠟燭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應把凸透鏡向_____(選填“上”或“下”)調節。參考答案1C【解析】【詳解】A一支新的2B鉛筆的直徑約為1cm,故不符合題意;B靜靜的考場聲音的響度很小約為2030dB,故不符合題意;C百米賽跑世界紀錄約為10s,平均速度約為普通運動員稍慢,速度可達9m/s,故符合題意;D江西全年最高氣溫在40左右,達不到50,故不符合題意。2A【解析】【詳解】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由圖像可知光線經凸透鏡后向主光軸偏折,折射光線較原光線會聚,故正確;B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折射角應小于入射角,故錯誤;C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被分解為七色的光帶,由上到下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故錯誤;D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圖中光線經凹透鏡后會聚,故錯誤。3B【解析】【分析】與縱軸的交點液體體積為0,此時所對應質量為量杯質量【詳解】由圖像可解出圖像與縱軸交于20g處,此時液體體積為0,則可知量杯質量為20g;由圖像可知,當液體體積為20cm3時,總質量為40g,則液體質量為20g,密度,則40cm3的該液體質量4B【解析】【詳解】A兩岸青山相對出,說明青山相對行駛的小船來講是運動的;若以河岸為參照物,則青山與河岸之間的位置不發生變化,此時青山是靜止的;這說明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是相對于參照物來講的,故正確,不符合題意;B“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詩里描繪的太陽在水中的像,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錯誤,符合題意;C“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舟”和山之間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以以山為參照物輕舟是運動的,故正確,不符合題意;D液態水變為固態冰是凝固現象,故正確,不符合題意。5D【解析】【詳解】A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沒說介質是否均勻,故A錯誤;B垂直照射時,入射角和反射角都等于0,故B錯誤;C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很好的殺菌作用,故C錯誤;D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在水中的傳播速度較慢,因此,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后傳播速度會變小,故D正確。6C【解析】【詳解】A演奏前,調節小提琴的琴弦松緊可改變琴弦振動的頻率,即改變聲音的音調,故A錯誤;B演奏時,用力拉緊小提琴的同一琴弦,琴弦的振幅大,響度大,改變的是響度,故B錯誤;C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仍能在介質中傳播,不會立刻消失,故C正確;D小提琴和二胡是不同的樂器,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故D錯誤。7CD【解析】【詳解】ACD由圖象可知,當時,則a、b、c的密度分別為:,可見,即a物質的密度最小,且c物質的密度是a物質密度的3倍,故A錯誤,CD正確;B由 可知相同質量為的a、c物質的體積:,混合均勻后:,混合后的密度:,不等于b的密度,故B錯誤。8ABD【解析】【詳解】A由圖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錯誤,符合題意;B由圖像可知此時u=50cm-15cm=35cm,v=70cm-50cm=20cm,由于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35cm2f,f20cm2f,解得10cmf17.5cm,故錯誤,符合題意; C將蠟燭移動到25cm刻度處,此時u=50cm-25cm=25cm25cmf成實像,此時物距減小,像距將變大,像也變大,所以應向右移動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將蠟燭移到40cm刻度處,此時u=50cm-40cm=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D錯誤,符合題意。91 340 【解析】【詳解】1水的密度為103 kg/m3即1 g/cm3;2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m/s。10不是 長度 【解析】【詳解】1月亮本身不能夠發光,不是光源;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路程,是長度單位。11液化(凝固、凝華) 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解析】【詳解】1大圈表示吸熱的物態變化,則ABC都是吸熱的物態變化,放熱的物態變化為:液化、凝固、凝華;2小孔成像、影子、日食都是光沿直線傳播的典型實例,因此大圈表示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12壓縮體積 汽化 【解析】【詳解】1常溫下,采用壓縮體積的方式使二氧化碳氣體液化裝入滅火器中;2 當打開閥門液態二氧化碳變為氣態,發生汽化現象。13空氣 高 【解析】【詳解】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風聲是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2刮風時,窗子關的不嚴,留一縫隙,會聽見風的呼嘯聲,縫隙越細,振動頻率越快,呼嘯聲就越高,音調越高。14運動 靜止 【解析】【詳解】1顯示屏與穿梭巴士之間發生了位置的變化,因此以橋上顯示屏為參照物,穿梭巴士是運動的;2車上的小明與穿梭巴士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因此以小明為參照物,穿梭巴士是靜止的。15空氣 水中 【解析】【詳解】12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光路會發生偏折,產生折射現象,潛在水中的人看到藍天,是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發生折射成的虛像。1617.82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解析】【詳解】1 17.63cm與其余數據有明顯偏差,因此為錯誤數據應舍去,則測量結果應記為;2小穎同學對同一物體進行了四次測量,是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測量誤差。171:1 5:4 【解析】【詳解】1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實心球是同種材料制成的,所以密度相同為1:1;2由公式可知,密度相同,體積之比為5:4,則質量之比為5:4。18凹面 增強 【解析】【詳解】12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可以增加到達視野的光線的強度,所以顯微鏡下方常用的這個小鏡來做反射鏡。19不是 40km/h 不變 見解析 【解析】【詳解】(1)1通過第一個和第二個里程碑之間,所用的時間t1=8h35min0s-8h20min5s=14min55s,通過第二個和第三個里程碑之間,所用的時間t2=8h50min50s-8h35min0s=15min50s,通過第三個和第四個里程碑之間,所用的時間t3=9h5min20s-8h50min50s=14min30s,通過第四個和第五個里程碑之間,所用的時間t4=9h20min5s-9h5min20s=14min45s,可見,通過相同的距離,所用的時間不同,速度也就不同,所以說汽車不做勻速直線運動;(2)2總路程為:s=60km-20km=40km總時間為:t=9h20min5s-8 h20min5s =1h平均速度為:;(3)34汽車的出發時間到達時間相同,走過的路程相同,即在相同的時間里走過相同的路程,由可知汽車在觀察的這段時間內平均速度是不變的。20傍晚,橘農給橘子樹噴水隨著溫度的下降,楠子上的水凝圖成冰,而凝國要效熱,因此橘子的溫度不會太低,所以不會被凍壞【解析】【詳解】傍晚,橘農給橘子樹噴水隨著溫度的下降,楠子上的水凝圖成冰,而凝國要效熱,因此橘子的溫度不會太低,所以不會被凍壞。2181.25【解析】【詳解】該溫度計從23刻度開始每一小格所對應的實際溫度為當溫度計的示數為83,實際溫度為。答:實際溫度為81.25。22100t。【解析】【詳解】桶中平平地裝滿一桶稻谷時稻谷的體積等于這只桶裝滿一桶水的體積即:;稻谷的密度:;稻谷的總質量:m=V=1.25103kg/m380m3=1105kg=100t。答:這堆稻谷的總質量為100t。23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 -16; 丙; 60; 2min50s; 5:00:48; 偏大。 【解析】【詳解】(1)1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2由圖可知,溫度計液柱的末端在左側,說明測量的溫度低于0,感溫液液面對應的刻度在-16;(2)3 一場電影的放映時間約為1.5h,超出秒表的量程,因此應選用丙圖的鐘表;4長指針為秒針,走一周的時間是60s;5由圖像可知分針位于2min至3min之間,秒針位于50s,因此此時顯示的時間為2min50s;6由圖像可知圖丙中顯示的時間是5:00:48;(3)7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讀數時如果視線不能與量筒的刻線相平,眼睛向下俯視時,測量結果會偏大。24右 22 1.02103 丙甲乙 【解析】【詳解】(1)1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左側,為使天平平衡,應向右調節平衡螺母;(2)2因為天平調平時右盤有5g的砝碼,因此空燒杯的質量為20g+5g+2g-5g=22g3燒杯和湖水的總質量為50g+5g+2.6g-5g=52.6g湖水的質量為52.6g-22g=30.6g湖水的體積為30mL=30cm3,湖水的密度為(3)4先測量燒杯和燒杯中湖水的總質量,然后將燒杯內的水倒入量筒中,測得倒出水的體積,最后測量空燒杯的質量,這樣操作可以減小因液體殘留在容器內造成的測量誤差,故實驗步驟順序應調整為:丙甲乙。2598 該地氣壓低于一標準大氣壓 乙 水的質量少 錯誤 燒杯底由于直接受熱,所以溫度會很高 停止加熱,觀察水是否能夠繼續沸騰 【解析】【詳解】(1)1由圖像可知水溫達到98后保持不變,因此水的沸點為98;2一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氣壓越低沸點越低,因此可能是因為該地氣壓低于一標準大氣壓;(2)3水沸騰時吸熱溫度不變,沸騰時氣泡上升逐漸變大,因此杯中溫度計示數不變的是乙;(3)4減少水的質量,提高水的初溫都可以縮短液體到達沸騰的時間;(4)56 燒杯底由于直接受熱,所以溫度會很高。鄰組的溫度比小陽的測量結果低,所以不是因為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5)7水沸騰后,應停止加熱,觀察水是否能夠繼續沸騰,若撤去加熱源,水不再維持沸騰狀態,則說明沸騰過程需要吸熱。26照相機 右 左 光屏 B C 下 【解析】(1)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是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是像距。如圖1,物距為50.0cm10.0cm40.0cm,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當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時,只向右移動蠟燭少許,根據物近(物距變小)像遠(像距變大)像變大,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現一個明亮清晰的像,應向右移動光屏。(2)若保持凸透鏡、光屏的位置不變,再在凸透鏡左側附近放置一個凸透鏡(圖中未畫出),因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成像較原來提前了,這時需要將光屏向左移動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燭焰成虛像時,像與物同側,故人眼應該從光屏一側向透鏡方向觀察;(4)小明用該凸透鏡觀察小紅的眼睛,看到小紅的眼睛如圖甲2所示,即看到倒立、放大的實像,所以眼睛和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所以物距大于10cm小于20cm,選B;(5)將蠟燭從略大于一倍焦距處逐漸遠離凸透,物距逐漸增大,根據凸透鏡成的實像時有:物遠(物距變大)像近(像距變小)像變小,像距逐漸減小,從v2f到fv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小于1倍焦距,C正確。(6)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蠟燭變短,相對于凸透鏡向下移動,所以其像向上移動,要使蠟燭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應該把凸透鏡向下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