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4章第2節光的反射 教案.doc
第2節 光的反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3.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教學重點: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學難點:用光的反射解釋一些簡單現象。教學用具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電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裝置圖、平面鏡、玻璃片、投影片、手電筒(玻璃上有12 mm縫隙的黑紙)、白紙、小平面鏡、大頭針、量角器、鋼筆、圖釘、刻度尺、透明膠條。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照鏡子的常識,有沒有注意到鏡中的像與人的區別,然后做游戲。游戲規則:參加游戲的兩人,一人當物,一人當鏡中的像,取某一位置為鏡子,兩人各自站好位置,然后,“物”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其他人觀察像的變化是否符合平面鏡成像的規律說明:本小游戲,旨在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思維,鞏固學習成果。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在“模擬”中學到的知識,很是有趣,而且也易于學生汲取知識。在游戲中,應該先選中一個“物”,再讓其他學生去班中尋找“像”,要選身高、體態等相近的,這是最佳游戲者游戲中,經常會出現“像”錯誤的動作,引發觀眾會心的笑,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等距”“等大”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 光的反射定律1認識光的反射現象演示實驗:教師實驗鏡面反射平行光,引導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試著自己總結光的反射定義,接著教師完善定義。問題:大家能不能試著找找我們身邊的光的反射例子呢?結論: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向同學們展示實驗器材:平面鏡、帶刻度的白紙板、激光筆。先介紹與光的反射有關的幾個術語:法線:過入射點并垂直于鏡面的直線。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猜測: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及其法線有什么樣的關系?入射角與反射角有什么樣的關系?實驗過程:實驗序號入射角i反射角r1231先將白紙板垂直放于鏡面上。2用激光筆從一側發射光線到鏡面,觀察反射光線的走向,記下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位置所在,并讓同學們記下此時的入射角與反射角并填入表格。提問:若入射光線向法線靠攏,即入射角減小時,反射光線會有什么變化,即反射角有什么變化?實驗證實并記下變化后的角度。點評:反射光線也會靠攏法線,即反射角也會減小。提問:當入射光線與法線重合時,即入射角為零,反射光線會有什么變化,即反射角有什么變化?實驗證實并記下角度。結論:反射光線與法線也重合,即反射角也為零。提問:當入射光線逐步偏離法線位置時,即入射角增大時,反射光線如何變,即反射角如何變化?實驗證實并記下變化后的角度。結論:反射光線逐步偏離法線,即反射角也會增大。活動:我們沿著法線來轉動紙板,看看有什么發現?根據實驗結果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簡便記憶方法: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注意:在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時,要注意它們的因果關系。探究點二 光路的可逆性演示:如圖所示,A點發出的光經O點反射后到達B點,在B點再放一光源,使其發出的光射向鏡面某點如C點,調整光線BC的方向,使其與BO重合,發現其反射光線與OA重合,從而說明光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探究點三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教室內有陽光射入的情況下可用(若沒有陽光時可以用手電筒發射的光代替)。演示:讓一束太陽光斜射到平面鏡上,調整鏡面的方向,會在墻上產生一個明亮的光斑,迎著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張白紙代替鏡面,從各個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時墻上也沒有明亮的光斑。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圖說明原因。講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鏡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提問:我們為什么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鏡面反射,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板書設計第2節 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法線:過入射點并且垂直于鏡面的直線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二、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法線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兩角相等)光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三、鏡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四、教學反思由于學生剛剛接觸物理,所以無論從觀察力還是語言的表述能力來看都需要訓練和培養。因此課堂教學中盡量采用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動手、動嘴說出來。鼓勵大膽猜想、質疑的精神。在課堂語言中盡量采取多鼓勵、表揚、肯定、少批評的做法,營造師生和諧共處、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識和氛圍。作為新課標下光的反射一節內容,無論從教材的內容知識點數量和難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合作探究、討論、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上。所以讓學生動起來,不僅是手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動起來,而且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思考,而不是一種被動的思考。盡管教材的本節內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讓學生充分利用“倒”出來的這部分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多發言、多探討、多動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握知識也是這堂課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