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1章運動的快慢(說課稿).doc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三節運動的快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效果這幾方面對本節進行闡述。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上一節講述的是“運動的描述”,通過這一節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運動”,而本節課教材通過“想想議議”欄目提出問題(“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課題,并且學生討論總結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義及計算公式,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小學數學課中,學生學習過計算速度和路程的問題,對這些知識并不陌生,初中物理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逐步展開對物理的學習。二、學生分析中學生對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喜歡物理又害怕難,喜歡的是以前接觸過速度的計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決速度問題還是第一次,特別是數學底子薄的學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自信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鮮明、生動、不平常的現象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教學目標: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4、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線運動的快慢四、重點難點重點: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難點: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五、教學方法1、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當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2、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和速度單位的換算。六、教學程序設計(一)課題引入通過多媒體展示“2004年奧運會上劉翔奪冠”的實錄引入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例導入課題,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議議”引入更好。教師提問:劉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們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嗎?(二)新授課程1、首先學生看教材“想想議議”欄目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也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蝸牛在地面沿直線爬行、自行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飛機在空中沿直線飛行,他們的運動情況有何區別?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他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然后讓學生繼續討論:生活中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待充分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出幾個辦法。(1) 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如,二人同時同地出發,走在前面的運動的快。(2) 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如,百米賽跑,先到終點的運動的快。(3) 時間、路程都不相同時,1s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從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時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學生對速度的認識:(1) 物理意義(2)定義(3)公式(4)國際單位、常用單位然后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1.3-2,認識汽車的速度表。讓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練習,如: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2、在生活中,做機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嗎?機械運動時怎樣分類的?哪類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想想議議”,學生會發現,甲圖中的汽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運動的路線是直線,乙圖中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的路線也是直線。在此基礎上,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還應讓學生了解,物體做直線運動時,若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樣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用公式v=s/t計算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平均速度。3、講解教材中的例題,學會使用公式v=s/t及變形公式s=vt、t=s/v解決簡單的問題。在練習過程中,應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養成先分析,在解題的良好習慣。4.小結:新授課后,組織學生討論“是否還有疑點?”,并對本節課做簡單的總結。5、完成達標測試,展示答案,集體糾正。6、作業布置動手動腦學物理七、板書設計運動的快慢一速度 二勻速直線運動1 物理意義 1 概念2 定義 2 變速直線運動3 公式:v=s/t 3 平均速度4 單位:1m/s=3.6km/h八、教學效果本節通過教材及身邊的實例,科學、規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數學工具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對于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題時過程不規范還應課下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