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版冀教冀人版四年級上冊科學2.6 聲音的產生 教案.doc
第六課 聲音的產生科學知識1能說出讓物體發(fā)出聲音的方法。2.能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探究1. 能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現象提出探究性問題。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對聲音的產生作出假設 ,并設計出簡單的實驗方案。3.能用記錄表等方法記錄和整理實驗現象。4.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實驗結論。科學態(tài)度1. 能利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2. 能與他人分工合作進行探究學習。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STSE)能舉例說明聲音與生活的聯系。教師準備音叉、橡皮錘、水槽、小鼓、水、紙屑、人唱歌、蟋蟀鳴叫、揚聲器播放,音樂的視頻等學生準備鋼板尺、皮筋、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 1 課時。(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1. 引導: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知道要上課的呢 ?對,是鈴聲響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 ,每天能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播放各種各樣的,聲音)你都聽到了哪些聲音呢?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2. 提問:聲音是怎么產生的?(二) 尋找聲音,初步感知1. 尋找聲音。(1) 引導:聲音無處不在。比如我們在學校里 ,就可以聽到上下課的鈴聲;在教室里,可以聽到鐘,表發(fā)出的“滴答”聲。誰來,說一說:你在哪里?聽到了哪些物體發(fā)出了怎樣的聲音(2) 交流: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相互補充,并把,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7 頁中。2. 制造聲音。(1) 引導:同學們都是善于留心觀察的孩子 ,找到了這么多聲音。那你,能用身邊的一些物體制造聲音嗎?(2) 實驗: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讓身邊各種物體發(fā)出聲音。(3) 小結:我們可以用敲擊、拍打、吹氣等多種方法使不同的物體發(fā)出,聲音。那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進一步探究。(三) 實驗探究,構建知識1. 實驗探究,獲取信息。(1) 講解:(出示幻燈片)講解實驗方法。用橡皮錘敲擊音叉的叉股,仔細傾聽音叉發(fā)出的聲音,觀察叉股有什么變化,用手摸一摸叉股,看看有什么感覺。用發(fā)聲音叉接觸平靜的水面,觀察,水面出現的現象。在小鼓上撒一些紙屑 ,輕輕地敲擊鼓面 觀察,紙屑出現的現象。把鋼板尺的一端用手,固定在桌邊 ,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壓鋼板尺的另一端之后松開手,使它發(fā)出聲音,觀察鋼板尺會有什么變化。(2) 實驗:學生分組實驗 ,觀察現象,并把實驗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7 頁中。(3) 匯報:實驗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手摸音叉的時候感覺有些麻,音叉放在水里會濺起水花;鼓面上的紙屑跳動起來;鋼板尺來回運動。2. 分析信息,形成知識。3. (1)討論:在以上實驗中,發(fā)聲的物體相同嗎?發(fā)出的聲音相同嗎?這些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相同的現象 ?,由此推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3) 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四) 運用知識,拓展延伸1.使物體停止發(fā)聲。(1)引導:怎樣使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停止發(fā)聲呢?請同學們利用音叉和小鼓再試一試。(2)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交流實驗結果。2.尋找發(fā)聲物體的振動部位。(1)提問:人、蟋蟀、揚聲器分別是用什么部位振動發(fā)聲的?(2)出示:人唱歌,蟋蟀鳴叫、揚聲器播放音樂的視頻 (特寫發(fā)聲部位)。(3)交流: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并把交流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7 頁中。3.課堂總結。教師對表現好的小組或個人進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