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12.《雪地里的小畫家》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徐老師省級).doc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材分析】雪地里的小畫家描寫了雪地里一群“小畫家”畫畫的場景,是一首富有情趣、又融匯了科普知識的兒歌。全文語言淺顯易懂,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首句“下雪啦”重復出現,旨在營造冬日雪景氛圍,可以想象,當小動物們看到雪后大地就像一張潔白的畫布時,充滿興奮和喜悅的心情。第二、三、四句采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精確而又饒有趣味地描繪了4種小動物的足跡印在雪地里的不同形狀。緊接著,以設問結尾,既巧妙融合了青蛙冬眠這一科學知識,又使得全詩擁有了別樣的想象空間。【設計理念】我根據本教材的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畫一畫、說一說、讀一讀、作一作等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將美術等學科內容融入在本課教學內容中,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主動表達自己的見解,給學生一方自主探究、自信樂學的廣闊天地。創設情境,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在尊重學生個性感悟的基礎上開展快樂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聽、說、讀、想、議等多種活動,豐富語言積累,提升情感價值,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有所收獲。【教學目標】1.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認識“群、竹”等10個生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小畫家”雪地作畫的快樂之情,感受兒歌的童真童趣。3.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吟誦、閱讀兒童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聯想和想象,創作簡單的詩句。【教學重難點】吟誦、閱讀兒童詩,感受語言的優美,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聯想和想象,創作簡單的詩句。【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水寫畫用品、雪花圖片、小雞、小鴨、小狗、小馬四種動物及其腳印的圖片。【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師談話導入并畫一幅水寫畫,引發好奇心:“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2.活躍氣氛:師生齊做小手熱身操。3.學生作畫后,師指名生講自己畫了什么。4.揭示課題。過渡:同學們真棒!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徐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板書:小畫家)。有一群擅長在雪地里作畫的動物,聽說你們畫畫很棒!想和你們比試比試。他們就是“雪地里的小畫家”。(板書“雪地里的”,補充完整課題)【設計意圖:用水來作畫,把學生帶入有趣的活動中,極大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想象,也為理解下文“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做鋪墊。】二、創設情境,走入文本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出示學習要求: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想想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2)生匯報,師貼“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圖片。【設計意圖:初讀課文,讓學生讀準字音、字詞。掃清閱讀障礙,為理解文章內容打下基礎。】2.學習課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1)出示動態雪景。師渲染氣氛:冬天真是個魔術師,輕輕一吹,滿天的雪花便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同學們,趕緊把這好消息告訴你的小伙伴吧!(2)學習課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并指導感情朗讀。【設計意圖:南方多數學生沒見過雪,多媒體出示的雪景圖,大雪紛紛揚揚地從空中飄落下來,到處白茫茫的一片,使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為學生感受下文創設了情境,迅速地將學生帶入課文學習。】師:看來同學們跟徐老師一樣喜歡這冬天的雪。徐老師在想,如果我是那美麗的雪花,那該多好!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飄到小河里,變成一滴水。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愿飄到哪里去?(3)生想象說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4)欣賞詩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師生配樂合作讀。師小結并板書“美”。【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個性表達,在學習中融入自己的獨特體驗,從而感受兒童詩的語言美,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過渡:這么美的雪景,吸引來一群小畫家。3.學習課文第二、三句話。(1)“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齊讀。示字卡隨文識“群”,小老師帶讀生字。分別示“一個小朋友”和“一群小朋友”,“一只鴨子”和“一群鴨子”的圖片,讓學生用“群”字說一句話,從而理解“群”的意思。【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對照及語言訓練,讓學生體會到“群”這個字表示數量多的意思。】師提要求,生小組合作學習:再次朗讀課文,文中的小畫家分別畫了什么?用“”畫出。(2)檢查學習情況:a.生匯報并貼動物腳印圖。b.文中為什么說“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用一句完整的話匯報。隨機出示字卡“竹”、“牙”,學生認讀。再示竹葉、象牙的圖片,引導學生發現文字與圖片的聯系。【設計意圖:采用形象直觀法,示竹葉、象牙的圖片,建立文字與圖片的聯系,引導學生用圖示記字法記清字形。】師:原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指的是小動物留在雪地里的腳印。看來寫詩還得有想象力。(板書:想象力)【設計意圖:利用直觀的圖片,使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比喻,并且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及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說完整的句子。】(3)以文帶文,學習小貓畫畫,多種方式朗讀。師:喜歡這首兒童詩嗎?為什么?隨機板書“趣”。【設計意圖:讓學生有節奏地朗讀,使學生感受到兒歌的有趣。】師:是啊,小畫家真有趣!它們用小腳丫輕輕松松地作畫,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難怪書中說道:“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4.學習課文第四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指導朗讀,并隨文識字“用”、“幾”、“步”。出示字卡區分“幾”和“兒”。【設計意圖:通過對比的方法區分形近字,加深學生對本課生字“幾”的記憶。】5.學習課文第五、六句。師:青蛙為什么沒參加?生:它在洞里睡著了!隨文識字“為”、“參”、“加”、“洞”、“著”。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如:比一比:為-辦加一加:力+口=加猜字謎:一位同學渾身濕嗒嗒。(謎底:洞)“著”是多音字,在本課“睡著”一詞中讀zho,做動詞;在“衣著”一詞中讀zhu;在“看著”一詞中讀zhe。【設計意圖: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指導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師:雪地里這么熱鬧,青蛙為什么不去雪地里活動活動?(1)播放青蛙冬眠小視頻。(2)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動物需要冬眠?生七嘴八舌。了解冬眠小知識。三、齊讀全文,情感升華1.感情朗讀雪地里的小畫家。師:同學們,讓我們跟隨雪地里小動物的腳步,唱一唱、跳一跳,把冬天里充滿活力的場面記錄下來。來年春天,把這歡樂帶給冬眠的小動物,好嗎?2.唱唱跳跳歌曲雪地里的小畫家。【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唱唱跳跳更拉近學科間的整合,在愉悅的氛圍中文本內容悄無聲息地走入學生的心里。】四、回顧畫作,創作詩歌師:如果把課前我們作的畫寫進詩里,一定很有意思!1.引導學生創作詩歌。2.老師的畫配詩,朗讀。【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聯想和想象,創作簡單的詩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1.總結。2.作業:(1)朗讀課文,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2)和大人一起讀小學語文閱讀與運用(讀本)一年級上冊、動物們的冬眠旅館、夏眠的動物教學反思:本課設計根據課題主張“打破傳統、大膽創新”的研究精神,結合一年級部編本教材改編建議,由課內閱讀導向課外閱讀,以期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欣賞詩歌,積累運用除了課內雪地里的小畫家外,我還將課外兩首兒童詩歌融入文本教學。通過自主、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唱一唱來感受兒童詩美、趣等特點,營造了未成曲先有情的詩一般的情感基調。不知不覺中,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智的啟迪,不僅積累了語言,還運用了語言。二、隨文識字,重在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我在識字教學中,注重隨文識字,鼓勵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經驗識字,重在交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輕松識字。三、繪畫作詩,巧妙整合導入時,我設計了水寫畫環節,看似無心卻有意。這環節除了活躍氣氛,呼應詩歌中“不用顏料不用筆”外,主要目的還為了首尾呼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后,初步運用所學知識,發揮想象當一回小詩人。畫與詩的巧妙整合,于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走近兒童詩,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悟,在悟中得,口頭作出了一首首充滿童真童趣、富有節奏感的詩。此環節的設計達到“有心插柳柳成蔭”的引領效果,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剛學完拼音,我在設計這節課時,關注到讓學生有話可說,能夠有感而發,沒有讓學生過多地動筆。隨著年齡段的提升,我們會在課堂上逐漸增加學生的練筆時間。對于此類型課,我們還在探索階段,希望廣泛的閱讀能更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能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在廣闊的環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注:本課例參加廣東省“小學語文閱讀與運用研究”課題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