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24 司馬光1》北京市盧老師 教學設計.doc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 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第二學段目標中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文言文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是關鍵。 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同時也是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美好品質”為主題,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課文講述了: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戲。一個小孩爬上甕,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甕。甕破了,水一下涌了出來,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學習本課通過傾聽教師范讀、跟隨教師分句讀、借助停頓符號自主練讀等多種形式學習朗讀文言文,并在反復朗讀中感悟文言文語言與現代文語言的不同。滲透借助注釋、給單字組成詞語、聯系上下文等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并創設故事情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加入朗讀時的感受,讀出語氣,熟讀成誦,進一步感悟少年司馬光的聰明,勇敢的美好品質。在學期初的學習基礎上,繼續練習正確、規范地書寫鋼筆字。 學生情況: 大多數學生從小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詳,甚至可以流暢地根據以前的了解講述這個故事。但同時,所有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對這種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有主動閱讀和學習的愿望與興趣。教學時將聯系學生已有的故事儲備,創設有趣、生動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雖然學生沒有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但是已經掌握的是學習古詩和現代文的部分基本方法。因此,教學時將復現學習古詩和現代文的方法,引導學生遷移運用理解文言文。 教學方式: 閱讀法(聽讀、跟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講授法;談話法。 教學手段: 演示文稿 技術準備: 演示文稿、學習單、投影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棄”3個字。 2.學習文言文朗讀的方法,能夠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嘗試讀出語氣及背誦。 3.初步學習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了解故事大意,感悟司馬光的救人壯舉。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聯系舊知,激發興趣 1.出示連環畫司馬光砸缸引入:孩子們,你們知道這個故事嗎?誰能講一講? 2.揭示課題:正如他所講的,連環畫中描繪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中國古代故事,我們在生活中都叫它司馬光砸缸。這也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一篇新課,請大家齊讀課題司馬光。(板書課題)指導“司”的書寫,指名用“司”組詞。 3.聯系姓氏歌中的復姓,說出司馬光的姓和名:“司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名什么嗎?他的姓氏是“司馬”,這也是一個復姓。咱們曾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姓氏歌時認識過很多復姓,(出示課文插圖)讀一讀。所以司馬光姓司馬,名光。簡介宋4 史司馬光傳。 4.古人是怎樣記錄這個故事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以學生喜歡的連環畫形式引出文中的故事,聯系以前的知識儲備講述故事,運用姓氏歌遷移認識復姓。降低難度,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熟悉的情境中接觸陌生的語言形式?!?二、初讀課文,感悟不同 (一)聽范讀,悟不同 1.聽教師范讀文言文,思考這篇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的不同之處。 預設一:字數很少,文章簡短。預設二:跟我們平時說話的方式很不一樣。 2.師:像這樣的文章也有自己的名字,叫文言文。(板書)中國古人就是用這樣的語言來記錄事情、寫文章的。 (二)學方法,讀正確 1.師:讓我們一起回到古時候,學一學那時的孩子們是怎樣讀書的。老師讀半句,你也來跟讀半句。 2.師:老師請來了停頓符號來幫助你。請你學著剛才的樣子,借助著停頓符號自己來練一練。 (三)評價讀,讀通順 1.指名朗讀。(師針對字音、斷句、聲音做評價,前兩人老師評價,最后一人學生評價) 2.師:我們一起來讀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分為三個層次,首先讓學生通過認真傾聽教師范讀,感悟文言文不同于現代文的獨特的語言形式,同時對本文的正確朗讀留有印象;接著教師范讀半句,學生跟讀半句,學習讀出本文斷句,并學習借助停頓符號朗讀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練習將本文讀正確;最后請學生展示朗讀,教師做出評價示范,再請學生互相評價,明確文言文讀正確的標準,并依此標準進行齊讀,做到讀通順?!?三、滲透方法,了解文意 (一)自主默讀,思考文意,提出疑問 1.把文言文讀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它的意思,接下來我們要想想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2.請你默讀課文,思考每句話是什么意思,把不理解的部分圈出來。 3.交流默讀過程中不理解的部分,隨學生提問進行生生互答,并在副板書記錄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用課下注釋可以解答的問題,引出“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師:這一方法我們并不陌生,還記得我們在哪里用過這個方法嗎? 預設:學習古詩。 師:其實,借助注釋不僅能幫我們了解古詩的意思,還能夠讓我們讀懂文言文呢! 師:其他的問題會隨著接下來我們學習更多的方法得到解答。 4.指名一人大致講解本文的意思。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學習古詩的基礎,滲透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通過學生與學生的提問、解答,提升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 (二)滲透方法,了解文意,情境朗讀 借助注釋和圖片,理解“甕”。 【群兒戲于庭,】 1.指名朗讀。 2.群兒是誰?他們在做什么?能否給“戲”組一個與這句話有關的詞語?我們還可以通過給把文言文中的某一個字組成詞語來了解它的意思。一群孩子們在哪兒游戲?所以“于”是?“在”。(指順序說)一群兒童在庭院里玩耍,你發現了什么?在解釋意思的時候我們需要調換一下字詞的順序。 3.這就是那個種滿碧綠樹木、美麗的花草,還裝飾著假山的庭院。孩子們在這里可以玩些什么? 如果你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你此時是什么心情?帶著這種心情讀讀。 【一兒登甕,】 指名讀。在大家都在游戲時,有一個淘氣的孩子在干什么? 【足跌沒水中?!?就在這時,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怎么了?“跌”就是跌倒,“沒”就是淹沒,那個孩子腳下一滑跌進了水甕里,被水淹沒了。還記得這口大水翁嗎?它比我們都還高,口小肚還大,里面滿滿都是水。那個孩子掉進去會怎么樣呀?是啊,他有生命的危險!多緊急??!怎么讀?(指名)十分的危險!都讀讀。 師:一開始,孩子們都在庭院里開心地玩耍,可后來卻發生了那么緊急、危險的事情,你讀出這種變化嗎?(指名)師范讀,自己練讀。 【眾皆棄去,】 1.就在這危險的時刻,大家?(指名讀) 2.分析“眾”包含的范圍,通過從原文中找到依據,引出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師:看來不僅學習普通的課文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同樣可以用這個好方法! 3.師:那大家都干什么去了? 預設一:嚇得逃跑了,不知所措。預設二:去找大人幫忙。 師:所以,“皆”就是全、都?!皸墶?,放棄,丟下了那個孩子。那“去”呢?離開這里了。指名連起來解釋。 4.師:大家都走了,快讀讀。 【光持石擊甕破之,】 1.師:就在其他孩子都不知所措的時候,司馬光是怎么做的?你怎么這句話是說司馬光的? 預設一:“光”是司馬光名字中的一個字。預設二:看到了課下注釋。 師:通過一個“光”字,你就知道說的是誰了,文言文的語言有時就是這樣簡潔。 2.圈畫本句中描寫司馬光動作的字,明確司馬光的救人舉動。 3.師:他拿著石頭擊打水翁,把水翁給打破了。所以“之”就是“水翁”。時間緊急,面對已經被淹沒了的孩子,司馬光一氣呵成,慢了可就救不成了!怎么讀呀?(指名)就是這么一連串的動作(指名)他絲毫沒有猶豫,都讀讀。 【水迸,兒得活。】 師:結果怎么樣?此時此刻,你是什么心情?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 師:當危險發生的事情大家都丟下那個掉進水甕中的孩子走了,唯獨司馬光用了這樣的舉動,成功救下了孩子。你能通過朗讀讓我們聽出這種不同嗎?指名讀,自由讀。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詞語積累和平時學習現代文的基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滲透給單音節字組詞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依據文意創設故事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中進一步理解意思,產生感受,帶著自己的感受進行朗讀,增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感悟壯舉,嘗試背誦 1.與“眾皆棄去”進行對比,“光持石擊甕破之”能夠看出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預設一:聰明,司馬光能夠想出成功使孩子得救的方法;預設二:勇敢,在那么危急的時刻,其他孩子都嚇傻了,只有司馬光勇敢地面對;預設三:冷靜,在危險發生時6 沒有慌亂。 2.師:這真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孩子,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讀整個故事吧! 3.同桌講述故事的意思。指名講述。 4.難怪宋史這樣評價司馬光,雖然他只有七歲,可那種冷靜、嚴肅的樣子卻能和成年人一樣。(出示“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 5.幾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還在傳頌著司馬光擊翁救友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真值得我們積累下來,我們來試著背一背吧! 【設計意圖:由對故事意思的理解深入為對司馬光救友壯舉的感悟,在與“眾皆棄去”的對比中感悟司馬光的美好品質,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補充司馬光傳對司馬光的評價,凸顯少年司馬光的過人之處,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并做到熟讀成誦。】 五、指導書寫,交流收獲 1.學生觀察、提醒“庭”字書寫注意事項,教師范寫、提示。 2.自主用鋼筆練寫,展示、評改。 3.交流學習本課后的收獲。 4.課下,你還可以用古人的方式將這個故事背給更多的人聽,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設計意圖:在本學期初已經學習過用鋼筆書寫漢字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練習書寫鋼筆字,在提示、交流、評改的過程中逐漸熟練鋼筆字的寫法,將漢字書寫正確、規范。同時以呼吁將本文故事背給更多人聽的形式,激發學生傳承經典的責任感?!繉W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基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理念,和小學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宗旨。針對三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文言文學習的情況,綜合使用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方式。旨在利用評價的激勵性作用,使教師更開放、多層面、全面地評價學生,由評促學。 評價量規 司馬光學習評價單 自我評價: 1. 我對文言文學習產生了興趣。 兩顆星( ) 2. 學習了本課,我的收獲是 他人評價(老師、家長、同學) 1.能夠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并嘗試背誦本文。 兩顆星( ) 2.能夠依據原文講述故事的意思。 兩顆星( ) 3.能夠掌握本課認讀字。 兩顆星( ) 4.能夠用鋼筆正確、規范地書寫“司、庭、棄”。 兩顆星( )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一,運用多種方式激發文言文學習興趣 教學之初,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形式引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聯系曾經學過的姓氏歌鞏固復姓的知識;文言文的理解過程中進行故事情境的創設,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地讀懂意思,讀出感受。 二,朗讀指導逐層遞進 設計分為三個層次,首先讓學生通過認真傾聽教師范讀,感悟文言文不同于現代文的獨特的語言形式,同時對本文的正確朗讀留有印象;接著教師范讀半句,學生跟讀半句,學習讀出本文斷句,并學習借助停頓符號朗讀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練習將本8 文讀正確;最后請學生展示朗讀,教師做出評價示范,再請學生互相評價,明確文言文讀正確的標準,并依此標準進行齊讀,做到讀通順。在讀正確、讀通順的基礎上,根據對故事意思的逐層理解,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三,聯系學過的文體滲透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本課中一共介紹了借助注釋、單字組成詞語和聯系上下文三種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教學借助注釋的方法時,與古詩的學習建立了聯系,幫助學生順利遷移學法,降低學習難度。教學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時,與平時學習的現代文建立了聯系,讓學生回顧方法的運用過程。 教學反思 優點:把握學情特點,重在激趣與遷移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篇幅短小,畢竟是三年級學生與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的第一次相遇,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語言形式是陌生的,但三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學習經歷中已經學習過很多古詩,且具備學習現代文積攢的方法基礎,所以文言文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說陌生中也有不少熟悉。本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學情基礎,考慮到剛剛進入中年級的三年級學生活潑、喜歡圖畫和故事的特點,設計了觀看連環畫引入的環節。同時,讓學生先來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講一講十分熟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充滿信心地迎接文言文學習。 在文言文的理解過程中,我通過故事的補充營造出生動的情境,使學生仿佛真正進入到群兒嬉戲的庭院,看見跌沒水中的一兒,目睹少年司馬光的救人壯舉,生動的體驗能夠縮短學生與文言文間的時空距離。情境的渲染同樣能夠輔助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豐富情感的體驗,有助于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在滲透理解文言文的多種方法時,我注重將學生已經在其他文體中學過、用過的方法遷移到文言文理解中來,使學生感到有趣的同時,更為流暢地感悟基本方法。 不足:學生自主學習不夠,應更多考慮到學習文言文的持續性 9 本課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較少,教師引領的部分較多。在充分了解學情特點的基礎上,可以將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地給予學生。比如在介紹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自主選擇方法理解故事;或者讓學生自主嘗試感悟文言文的特點。讓學生產生更多的自主學習體驗,在豐富的體驗中探索,獲得更大的樂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持續性動力來自興趣,保障來自方法。本課教學在此兩點上還可以繼續探索更多的、更適合三年級學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