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6.2《24小時計時法》優質教案(天津部級優課).docx
24時記時法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教2011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8283頁內容。教材分析:24時計時法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計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學情分析: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鐘表,知道了時分秒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對24時計時法比較陌生。但學生在手機、商場、廣播電視節目等現實生活中見過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現象,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感性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著重以引導學生真正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參與全程。使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找出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教學目標:1. 使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認識24時計時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間,能正確進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相互轉換。2. 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歷24時計時法的認識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增強探究意識。3. 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增強時間觀念,體會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教學難點:普通計時法(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靈活轉換。教學準備:課件、實物鐘表、時間尺紙條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認識普通計時法1.課件介紹從古到今的計時工具演變。伴隨課件畫面的呈現,教師介紹: 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外出打獵,晚上回到自己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們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后來,人們發現一天中太陽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就學會了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再后來,人們還發現,容器中的水或沙子,從一個小孔中流出的時間是固定的,就想到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提問:那么,如果今天我們需要知道時間,要看什么呢?(看鐘表)2.認識普通計時法播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的片頭音樂。提問:猜一猜,這是什么節目?新聞聯播是什么時間播出?根據學生的回答,晚上7:00.提問:你還能說出一些這樣帶有時間詞的時間,并說一說你在干什么?課件展示時刻,同時出現小朋友在相應時刻做事情。板書:午夜12:00,上午7:00,上午10:30,正午12:00,下午1:00,下午3:30,晚上7:00,午夜12:00。提問:這些是什么記時法?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普通計時法。【設計意圖: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二、探究兩種計時法之間的關系1.課件引出24時計時法播放新聞聯播視頻,提問:電視畫面寫的是晚上7:00嗎?像19:00這樣的計時法是什么計時法?你在哪里見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4時計時法。課件出示準備的生活中的24計時法應用的場景。2.探討24時與普通計時法在寫法上的區別讓學生觀察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提問: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在寫法上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回答出,普通計時法有時間詞,并且數字都不會超過12;24時計時法沒有時間詞,且數字小于等于24.3.學習24時計時法提問:為什么這些記時法叫24時記時法?根據學生回答,讓學生上臺轉動鐘表。讓學生上臺用鐘表撥一撥,第一圈是從什么時刻到什么時刻,第二圈又是從什么時刻到什么時刻?預設:學生可能從1時開始轉,也可能從12時(0時)開始轉。教師引導學生凌晨0:00又叫晚上12:00課件驗證演示:鐘面動態從0時走到12時,并讓學生跟著一起數;再從正午12時到下午1時,提問學生:這是什么時刻?引導學生回答13時。并讓學生說出13時時怎么得來的。課件展示時針回到12,轉到2時,接著提問學生,現在應該是幾時?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4時。追問學生14怎么來的。課件展示時針繼續轉動到24時,并讓學生跟著一起數。提問學生:經過一天,鐘面上的時針走了幾圈?一天是多少小時?【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撥一撥,再用課件驗證,充分讓學生理解晚上12時,就是凌晨0時,知道一天有24小時,并且讓學生初步體會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聯系。】4.介紹時間尺,探究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課件演示:將兩張時間尺連在一起,藍色下面的數從112閃動后變成1324,形成一個完整的時間尺圖。師:這就是“時間尺”,一天有24時,這樣就可以用這把時間尺上的0時到24時表示一天的時間了。提問:時間條上面有3個12時,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時刻?探究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小組活動:1).觀察,上下兩個紅色數之間有什么關系?2).你能說出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聯系嗎?學生討論后明確:上下兩個紅色數之間相差12,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相互轉換,正午12時后需要加上12.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說一說黑板上普通計時法的時刻,對應的24時計時法的時刻。對于兩個午夜12:00,有學生提出轉換為24時計時法應該是0:00,有的學生認為是24:00,讓學生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第一個午夜12時,是昨天的結束,也是今天的開始,就是0:00.第二個12時是今天的結束,明天的開始。學生討論后明確:如果午夜12:00是一天的開始,那么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應該是0:00,;如果午夜12:00表示一天的結束,那么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應該是24:00。提問:也就是只要是普通計時法轉換為24時計時法就用普通計時法時間加上12時就行了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2,12.【設計意圖:利用時間尺將鐘面上時針一天走的時間呈現出來,更直觀呈現出時針在兩圈中經過的各個時刻與一天的時間關系,也就是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之間的關系,只有下午1時及以后的時間在兩種計時法轉換時才有加減12的關系。】5.溝通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間的關系提問:24時又可以叫做0時,一天里有兩個0時?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0時表示不同兩天的開始。提問:如果把時間尺上的24時看成好似今天,時針再往后1時,時什么時刻?引導學生理解:明天的1時。24時(午夜12時)表示今天的結束,0時(凌晨0時)表示明天的開始。提問:如果時針從時間尺上0時,往回走1時,時什么時刻?引導學生理解:昨天的23時(昨天晚上11時),今天的0時,表示今天的開始,如果把0時稱為24時(晚上12時)表示昨天一天的結束。【設計意圖:理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系,為今后跨兩天的時間計算做好鋪墊,學生利用時間尺很容易計算出經過的時間。】三、鞏固練習1.課件出示小磊和爸爸一起去海洋館參觀的情景,出示“夢幻白鯨秀”和“海牛喂食”的表演時間,讓學生將其轉換為對應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2.小磊和爸爸來到海豚表演區,發現海豚表演剛開始,你知道現海豚表演是什么時間開始嗎?(出示一個鐘表顯示3時30分)3.半個小時候,他們看完表演,爸爸就開車帶著小磊回家了,爸爸走了公交專用車道,他違反交通規則了嗎?4.回到家以后,小磊問爸爸,現在什么時間,爸爸讓他自己看鐘表,發現鐘表早就停了,鐘表可能是什么時間停的?【設計意圖:利用一個完整的情境將所有的練習融入其中,讓練習能夠做到連續完整,并且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四、課堂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掌握了什么新的技能?五、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一、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切入點24時計時法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介紹古代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工具,同時利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音樂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二、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首先讓學生利用鐘表撥一撥,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鐘面動態從0時走到12時,并讓學生跟著一起數;再從正午12時到下午1時,引導學生說出13時是時針轉過的一圈也就是12小時加上剛過的1小時,得到13時,讓學生初步體會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聯系。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普通計時法及24時計時法之間的轉換,我設計了觀察時間尺的小組活動,讓學生理解13至24時是怎么得來的,學生在小組內探討交流,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來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學會正確的轉換普通計時法的時刻和24計時法的時刻。三、設計有情景的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的應用部分,利用小磊參觀塘沽海洋館的情境貫穿整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將海洋館中動物表演的時間轉換為普通計時法或24時計時法,及解決小磊在回家途中和回到家中所遇到的問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檢驗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這樣的設計與生活緊密聯系,利用一個完整的情境將所有的練習融入其中,讓練習能夠做到連續完整,并且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而把它看成自身的需要。總之,本課的教學感觸極深,我想,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應在課改理念的正確引導下,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使自己逐漸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