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繁殖》(平鋪式教案).docx
12. 用種子繁殖【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設計、探究、制作、閱讀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科學探究目標: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科學態度目標: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和“技術與工程領域”的中年段要求。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種。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描述和比較胎生和卵生動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12.3動物會給植物的生存帶來影響。列舉動物幫助植物傳播種子的實例。【教材分析】用種子繁殖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繁殖的第一課。通過一年級下冊動物與植物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多樣性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為本節課學生了解植物傳播種子的多種途徑奠定基礎。通過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認識,對植物的種子并不陌生,也曾探究過種子發芽的條件,這對本節課學生探究種子萌發胚根的生長方向、埋土深度等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課教學內容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解剖種子,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并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種子的結構與種子萌發成的植株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提出有關種子萌發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在解決一些播種技術問題的同時,讓學生了解種子萌發的特點和條件。第三部分,分析并交流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認識每種果實都有它獨特的傳播種子的方式,以便種子獲取更大的生存機會。第四部分是第三部分內容的延續與拓展,指導學生觀察一些種子,并猜測它們的特點與種子的傳播方式有什么關系。【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夠提取實景和圖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種子的內部構造及其與萌發成的植株的關系。2了解植物傳播種子的多種途徑。科學探究:1能夠在預測的基礎上對植物的種子進行細心解剖、細致觀察,發現種子內部構造的相似之處,并用畫圖的方式描述觀察結果。2能針對問題提出假設,探究種子萌發的一些特點和條件。3能夠根據種子的外形特點,推測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科學態度:1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活動中,學會探究的方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和觀點。2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能接納他人的建議、觀點,完善自己的實驗探究方案。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意識到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開始的,應該珍惜生命,不損傷一草一木。【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用種子繁殖的方式。【教學難點】猜測種子的特點與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學生材料:蠶豆種子、葵花籽、蒼耳種子、懸鈴木的果球、放大鏡、鑷子、培養皿、玻璃瓶、紗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1、 觀察圖片,導入課題1. 出示蠶豆和葵花籽圖片。提問:同學們,這些是什么?它們屬于植物的哪一部分?2學生回答:蠶豆和葵花籽,他們屬于植物的種子。3追問:那種子有什么作用?4學生回答。5小結: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用種子繁殖”。(板書課題:用種子繁殖)【設計意圖:在三年級學生們學習過種子的相關知識,回顧舊知,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建立聯系。】2、 解剖種子,觀察結構1. 過渡:小小的一粒種子卻可以發展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真神奇啊!這種神奇的力量其實就孕育在種子的內部,大家想看一看種子的內部結構嗎?生:想2談話:要想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我們需要學習一門新“技術”解剖種子。怎樣解剖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視頻。3學生觀看解剖視頻。4提問:同學們覺得解剖的時候要注意哪些?5學生回答。6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注意事項,提出要求:(1)用力要小,動作要慢。(2)鑷子的尖端不對人,以免傷到人。(3)解剖結束,保持桌面整潔。(4)觀察并畫出種子的內部構造,思考各部位的作用。7學生活動:解剖種子,觀察結構。8匯報交流。9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出示圖片,認識胚根、胚芽、子葉以及它們的作用。種皮 :保護種子。胚根 :發育成植物的根。胚芽 :發育成植物的莖、葉。子葉 :提供或轉運營養物質。【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激發學生探究種子內部的興趣。視頻出示解剖方法,直接明了,學生也容易掌握。通過自主概括實驗過程的注意事項,討論種子內部結構的發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3、 探究種子的萌發情況1. 過渡:種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種子就是一個生命,只要落在適宜的環境里,它就能生根、發芽,長成一株新的植物。提出問題:(1) 如果把種子按不同的方向擺,根都會向下長嗎?(2) 種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呢?2學生猜測。3提問: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4小組討論。5交流匯報實驗設計方案。6在學生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提醒實驗注意事項:(1)挑選大小基本一致、無病蟲害、顆粒飽滿的種子。(2)放置種子的方向要不同,要用事先浸泡過的種子。(3)控制埋種深度時,除了豎插法,還可采用掩埋法,即先挖出不同深度的小坑,豎放種子,然后回土,固定住種子。7提出活動任務:小組任選一個問題進行探究。領取實驗材料,課后操作,每天觀察,完成活動手冊記錄,下次交流匯報。【設計意圖:由于時間關系,這節課兩個探究實驗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所以,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設計好實驗,明確分工,課后觀察記錄,下次進行匯報。】四、交流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1出示教材圖片。提問:大多數植物繁衍后代要靠種子的傳播。圖上這些植物你認識嗎?它們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呢?挑你知道的說一說。2學生回答。3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并板書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借助果皮彈力:鳳仙花借助風:蒲公英借助水:椰子借助動物:野櫻桃、鬼針草4提問:你還知道其它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嗎?5學生舉例。教師有意識地把傳播種子方式相同的植物名稱板書在一起。(注意:如果學生說出來的植物教師不了解,暫時不要想當然地給予肯定或否定,應查找資料,然后作出正確判斷。)五、觀察種子,猜測它們的特點與種子傳播方式的關系1出示懸鈴木種子和蒼耳種子。過渡:瞧,這是懸鈴木種子和蒼耳種子。請大家仔細觀察,猜一猜它們是怎樣傳播種子的?2學生觀察種子。提出要求:請你觀察這些植物的種子,猜一猜它們的傳播方式,并說明理由。3交流。要點:不但要說出猜想,還要說出依據。懸鈴木:種子外長有冠毛,容易被風吹走。蒼耳:種子外長有帶鉤的尖刺,容易掛在動物的皮毛上到達遠處。4總結: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點,它們都利用了自身的特點,用不同的方式傳播自己的種子。六、總結拓展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學生交流。3拓展:課后完成探究種子萌發的實驗。【板書設計】12用種子繁殖13.用根、莖、葉繁殖【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設計、探究、閱讀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科學探究:在教師引導下, 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在教師引導下, 能基于所學知識, 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在教師引導下, 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在教師引導下, 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 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 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在教師引導下,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科學態度: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樂于參加觀察、實驗、調查等科學活動,并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任務。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 能調整自己的觀點。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種。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 葉等來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較胎生和卵生動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教材分析】用根、莖、葉繁殖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繁殖的第二課時。通過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遍布在我們周圍;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因此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萌發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植物利用種子的繁殖對學生來講比較熟悉。本課帶領學生認識用根、莖、葉繁殖的植物,并且利用根、莖、葉種植植物。本課教學內容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莖、葉繁殖。這也包括導入活動,讓學生思考“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怎么繁殖”;引發學生猜想并討論交流。第二部分,探究環節,用根、莖、葉來繁殖。包括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實踐操作,種植一株植物。接著利用視頻資料了解利用根、莖、葉繁殖的其他植物。第二個活動是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通過后續的觀察,學生能進一步知道植物可以利用根、莖、葉進行繁殖。【學情分析】通過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的學習,學生已經直觀地認識了植物的根莖葉的基本特征以及作用。本課教學中要重點通過種植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植物可以利用根莖葉繁殖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明確關鍵點后,自己動手實驗,并著重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等實驗習慣。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但學生對于如何種植紅薯等還是很陌生的,他們不知道如何挖土,把紅薯整塊還是割一塊放入土里,他們都不清楚,需要老師強調。【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提取文字或圖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它的營養器官,即根、莖、葉來進行繁殖 。科學探究:1能用紅薯的根、菊花的莖、寶石花的葉來進行繁殖并展示成果。2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成功經驗或失敗原因。科學態度:1體驗用根莖葉培育植物的樂趣。2能堅持照料栽種的植物,留心觀察,能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能通過自己的雙手美化環境,保護身邊的植物。【教學重點】能用紅薯的根、菊花的莖、寶石花的葉來進行繁殖并展示成果。【教學難點】如何剪取植物的莖進行繁殖。【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植物、壤土、塑料花盆、水、剪刀、鏟子、記錄單等。【教學過程】一、認識有些植物可以通過根莖葉來繁殖1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種子繁殖,你能說出哪些植物是用種子繁殖的嗎?2 學生回答。3課件出示植物圖片。提問:這幾種植物你認識嗎?它們也是用種子繁殖的嗎?如果不是,你知道它們是用什么來繁殖的嗎?請你挑自己熟悉的植物來說一說。4學生交流。交流要點:這種植物叫什么名字?它是用哪個器官進行繁殖的。5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在圖片旁出示相應的文字介紹。設計意圖:利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談話導入,既能復習舊知識,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提問:除了這些植物,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莖、葉來繁殖。7學生交流哪些植物也可以通過根、莖、葉來繁殖。如果學生說的植物,教師并不了解,可以讓學生補充說一說“那是怎樣的情況?”或讓其補充圖片、資料,然后再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8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根、莖、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板書:營養器官)。像我們剛才討論的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營養器官進行繁殖,我們把這種現象叫營養繁殖。根據營養繁殖具體是用哪個部分繁殖的,我們就可以分別稱它們為根繁殖、莖繁殖和葉繁殖。(板書:根、莖、葉)營養繁殖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種,利用營養器官:根、葉、莖等繁殖后代。營養繁殖能更好的保存母體的優良特性,而且繁殖速度較快。設計意圖:小結這一環節所學習的知識,同時學習營養繁殖,知道這節課所學知識的內容。二、用根、莖、葉來繁殖植物1過渡: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興趣用根、莖、葉繁殖一株植物呢?2 出示圖片:紅薯、菊花(鴨掌木)、寶石花。(注:內蒙古沒有菊花,用鴨掌木替代)3提問:你想選做哪一種?說說你準備怎么做?請組里同學討論一下。4小組討論。5交流。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出示相應植物的繁殖注意點:紅薯:把出芽的紅薯埋在什么樣的土壤里?埋多深?(約3厘米深)鴨掌木:怎樣取鴨掌木的枝條?要剪取多長?怎么剪?留多少片葉子?這樣做是為什么?寶石花:怎樣把葉子埋進土壤里?6注意點:(1)各小組分工明確,材料員取材料時注意正確方法。(2)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3)填寫好標簽。(4)保持桌面干凈衛生。(5)完成后,把植物放到分類展示區。7領取材料,學生活動:選取一種或幾種植物進行繁殖。8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巡視指導。9談話:各組都繁殖了不同的植物,并按照不同的繁殖方式,放到了相應的展示區,我們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那這些植物是不是放在這里不管不顧了呢?10學生自由發言。11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光種植還不行,后期還要精心護理。12出示后期管理建議:(1)合理澆水:經常保持土濕潤。苗期澆水要堅持少量多次,用細孔噴壺澆灌。(2)陽光空氣:過段時間,把植物拿到有陽光通風的地方,保證充足的生長空間。(3)施肥:幼苗長出葉子后,結合澆水,適當追肥,對幼苗健壯生長十分有利。(4)病害防治:幼苗容易遭受地下害蟲和病菌侵害,要特別注意加強管理。(5)松土:定期給植物盆中的土壤表面松一松,這樣有利于植物根部的透氣。設計意圖:種植植物是學生他別感興趣的事情,引導學生親自種植一株植物,并且精心呵護,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通過活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三、堅持觀察記錄,為展示交流做準備1過渡:種下植物后,我們要像媽媽精心照料寶寶一樣,關注它的生長,并記錄下它的變化。2出示活動手冊上的記錄單。3.學生觀察記錄單,教師指導記錄:生長狀況一欄可以用文字、圖畫或照片展示。4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有些植物用根莖葉也能繁殖后代,還動手栽種了一些這樣的植物。課后,請大家管理好栽培的這些植物,并寫好觀察日記,記錄好這些植物的生長變化。一個月后,我們把記錄表和植物都帶到實驗室,進行展示和交流。設計意圖:科學課的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養學生養成堅持干好一件事情的良好習慣。【板書設計】13用根莖葉繁殖根莖 營養器官 繁殖 葉14動物的繁殖【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描述、統計、分析、比較、推理、概括、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 動物繁殖方式有兩種,即卵生和胎生。 描述和比較卵生和胎生動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科學探究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科學態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描述和比較胎生和卵生動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教材分析】本課是繁殖單元的第3課。在前面幾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這一課將研究對象拓展到了動物,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常見動物的兩種繁殖方式。開課直接提出問題:“大家知道孔雀為什么開屏嗎?”將話題引導到本節課的研究重點即常見動物的繁殖方式上。活動一是調查靠產卵繁殖后代的動物。教科書給出了學生熟悉的雞和雞蛋,幫助學生理解雞也是產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過調查更多的動物的繁殖方式,引領學生發現生活中熟悉的昆蟲、魚類、鳥類動物也是產卵繁殖后代的,這一類動物叫卵生動物。活動二是學生通過給人類在子宮中生長發育排序和調查貓等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發現其與卵生動物的主要區別,即直接生小動物。拓展板塊通過調查了解動物孵卵和護卵的方式,引領學生積極關注動物與繁殖相關的更多的生命現象,啟發學生保護動物要從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做起,并積極反思我們人類的一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影響。【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對“繁殖”并不陌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能舉例說出一些動物的繁殖現象,但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學生知道某種動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就能力儲備而言,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觀察能力,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等能力,但讓學生自己收集圖片、視頻和文字等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交流,從中獲取動物繁殖的信息,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常見動物繁殖方式有兩種,即卵生和胎生。2能提取圖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本能行為。科學探究:1能夠運用收集信息的方法,了解動物的繁殖過程。2針對觀察和排序的結果,說出一些動物繁殖的方式和特點 。科學態度:1愿意調查動物的繁殖過程,并對不同動物的繁殖方式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2意識到通過交流調查發現,可以互通有無,分享探究樂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懂得親近自然、珍愛生命是建立和諧家園,創建生命共同體的重要部分。【教學重點】了解動物繁殖的一系列復雜行為。【教學難點】看圖片猜它們分別是哪種動物的孩子。【教學準備】教師材料:介紹動物求偶的視頻資料、動物繁殖圖卡、雞繁殖圖卡、胎兒發育圖卡等。學生材料:未受精的雞蛋、受精的雞蛋、培養皿、紙杯等。【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1、 交流動物的求偶方式1 談話:大家有沒有見過孔雀開屏?你們知道孔雀什么時候開屏嗎?2 學生猜測。(預設:受到驚嚇、找女朋友)3 講述:是不是大家猜測的那樣呢?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4 學生觀看視頻:孔雀求偶。5 總結:開屏的都是雄孔雀,他們在追求雌孔雀的時候就會開屏,這叫“求偶”。當然,偶爾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它們也會開屏。6 提問:除了孔雀開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求偶的方式呢?7 學生回答。(注意:如果學生說的動物,教師并不了解,可以讓學生補充說一說“那是怎樣的情況?”或讓其補充圖片、資料,然后再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8 出示圖片,介紹幾種動物的求偶方式:雄蛙鳴叫、彈涂魚跳躍、角馬搏斗等。9 提問:那你們知道動物求偶是為什么嗎?10 學生猜測。(預設:交配、繁殖)11 總結:動物求偶后交配,會以不同的方式產生后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物的繁殖。(板書課題:動物的繁殖)設計意圖:通過孔雀開屏視頻切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動物繁殖的話題。2、 觀察雞蛋,識別受精卵準備兩種雞蛋(一種受精,一種未受精)1過渡:大家知道小雞是怎么繁殖出來的嗎?2學生回答。3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雞蛋都能孵出小雞呢?如果不是,那什么樣的雞蛋才能孵出小雞呢?4學生猜測。5談話: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兩枚雞蛋,一會請大家把雞蛋打開,仔細觀察兩枚雞蛋上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提出觀察要求:A小心地把雞蛋打開放入培養皿中,蛋殼放入垃圾袋。B仔細觀察兩枚雞蛋的不同點,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C在組內小聲交流觀察結果。D觀察完畢收拾桌面,坐端正。6各小組交流匯報觀察到的現象。(預設:一個雞蛋上有小白點,另一個沒有小白點)7追問:你認為這個小白點是什么?8學生猜測。9在學生回答基礎上介紹:這個白點叫胚盤,這樣的雞蛋將來會孵出小雞的。而沒有胚盤的雞蛋就不能孵出小雞。這種有白點的雞蛋我們叫做受精卵。10過渡:剛才我們通過打開的方式觀察雞蛋是否是受精卵,那如果不打開雞蛋,有沒有辦法辨別它是不是受精卵呢?11學生猜測。12教師介紹照蛋的方法:我們用強光照射雞蛋,隔著蛋殼看看雞蛋內部是否有一個小暗點,如果有,說明這是一枚受精的雞蛋。用這種方法可以區分是否是受精卵。13學生活動:照蛋,辨別是否是受精卵。(沒有條件的話可以用視頻替代)14談話:一枚受精的雞蛋要經過多少天才能孵出小雞呢?我們一起來看段視頻。15學生觀看視頻:雞蛋從受精到小雞出殼的過程。16總結:科學家們為了讓我們觀察得更清楚,模擬雞蛋內部環境來孵化了“小茶缸”(小雞的名字),平時小雞們都是在蛋殼里經過21天才孵化出來的。三、給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排序1過渡: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們人類在媽媽的子宮里會待更長的時間。這是我們在媽媽子宮中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圖,老師已經給圖標上了序號,請大家按照發育的先后給圖排序。2學生仔細觀察和比對圖片,進行排序。3交流,說說這樣排的依據。4談話: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順序是不是像排列的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5學生觀看視頻:人類胚胎的發育。6修正排序結果。7總結: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經過3640周左右慢慢長大,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生命來之不易,我們要感恩父母,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愛所有的生命。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觀察、猜測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受精”的卵才能孕育出生命。通過活動了解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生長的順序,了解生命形成的過程,培養感恩和熱愛生命的情懷。4、 認識動物的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1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小雞和人類的繁殖方式,請大家思考:小雞和人類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呢?2 學生回答。(預設:雞是先生蛋,后孵化出小雞;人是由媽媽直接生出小寶寶)3學生舉例。4出示教材圖片:猜猜這些卵分別是誰產的?5小結:像魚和鳥那樣產卵的繁殖方式叫卵生。6游戲:猜猜我是誰的寶寶。出示教材圖片,仔細觀察這些動物寶寶,猜猜他們分別是誰的孩子?7小結:像人、馬、貓等哺乳動物那樣直接生出胎兒的繁殖方式叫胎生。8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動物是卵生?哪些動物是胎生?9完成實驗手冊第1題:下列動物中,是胎生的在“ ”里涂紅色,是卵生的涂綠色。10交流。11總結:卵生和胎生是大多數動物的繁殖方式。有的小動物小時候和長大后區別很大。設計意圖:以之前教學活動中的小雞和人為切入點,并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素材,引導學生了解胎生和卵生。通過游戲“猜猜我是誰的寶寶”,引導學生發現有的動物小時候和長大后樣貌、習性會發生變化。五、閱讀資料,了解動物護卵、孵卵、哺育后代等行為1 講述:我們知道了卵生動物要把寶寶孵化出來需要一段時間,尤其是在惡劣的條件下,會異常艱辛。請大家觀看一段視頻,了解企鵝爸爸保護卵和孵化卵的故事。2 學生觀看視頻。3 交流感受。4 講解自己知道的其它動物保護卵以及孵化卵的情況。5講述:企鵝爸爸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孵化出小企鵝,那這些小動物孵化出來后動物爸爸媽媽的任務就完成了嗎?6學生回答。7閱讀教材上的圖文資料,了解動物哺育后代,教給他們生存本領的故事。8總結: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本能行為。小動物從孕育到出生到長大,經歷了很多困難和障礙。我們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一些不良行為會影響動物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為積極保護動物、植物出一份力。設計意圖:了解動物生長歷程,潛移默化地讓保護動物成為學生人生必備的修養。【板書設計】14動物的繁殖求偶交配 卵生動物的繁殖 生產哺育 胎生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認識空氣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