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表格式共34頁).doc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表格式,共34頁)1石頭教案2玩泥巴教案3沙子與黏土教案4水是什么樣的教案5玩轉小水輪教案6鹽和糖哪兒去了教案7找空氣教案8這里面有空氣嗎教案9空氣是什么樣的教案10形形色色的動物教案 11多姿多彩的植物教案12動物人教案蘇教版科學一年級1.1石頭教學設計課題 1.1石頭單元1學科科學年級一年級學習目標1、了解石頭的特征、分類及用途。2、能夠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并與教、同伴交流。重點了解石頭的特征和用途。難點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激情導入導入:師問:同學們,看看這些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出示相關圖片)答:石頭引發學生想象空間,思維發散。利用平時常見房子,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導入新課1、出示問題: 看看這些石頭有你喜歡的嗎?我們一塊走進今天的課堂石頭。(出示石頭圖片)同學們看到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石頭產生興趣。學生挑選自己的石頭,為后來觀察石頭特征做準備。講授新課一、發現石頭1、出示問題:在人們周圍哪里能見到石頭?反饋:(出示假山、花盆、海邊、石磨、石碑、石路圖片)2、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 了石頭的家在:江、河、湖、海、海灘、山上、公園3、出示問題:你們用石頭玩過哪些游戲?反饋:石頭拼圖、濺水泡、石頭繪畫、手拼石子(出示相關圖片)二、石頭特征1、撿一塊石頭,仔細觀察并描述它的樣子。2、老師從哪幾個方面觀察并描述:石頭是什么樣的? 摸上去有什么感覺? 你手里的石頭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形狀的? (出示相關圖片)3、學生思考,自由討論。4、學生大膽描述:表面:不太光滑顏色:土黃色大小:比雞蛋大一點形狀:橢圓形斑紋:有黑色斑點5、拓展:你知道石頭還有哪些特征嗎?老師講述:石頭不論大小都會沉入水中。 鐵錘敲擊石頭能發出火花; 石頭不能生長也沒有死亡; 6、捏一捏石頭什么感覺?你們說說石頭與雞蛋相碰誰厲害?出示石頭與雞蛋相撞的圖片,突出石頭硬的特征。7、石頭特別的硬,所以我們平時玩石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亂扔防止打傷人的道理。三、石頭分類1、給石頭分類,說說你是怎么分的。2、學生討論:按斑點分、按顏色分、3、小結:石頭是五彩繽紛的,也是形狀各異的,所以它的分類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四、石頭用途1、出示問題:石頭都有哪些用途呢建房子、做手鏈、造橋、鋪路、做石雕(出示相關圖片)2、古代人還能石頭能做工具。石斧、石錘、石刀(附上相應圖片)3、小結:各種各樣的石頭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所以說人們生活離不開石頭。4、小結:石頭不但作用大,而且很好玩,小朋友們在活動結束后,可和自己喜歡的小石頭一起做游戲,也可以回家后,把你們發現石頭的秘密告訴爸爸和媽媽。學生拓展視野,了解更多的地方有石頭。石頭游戲讓同學們更加對石頭感興趣。學生親自體驗、感受石頭,并能用簡單在語言描述石頭在特征。通過石頭與雞蛋實驗,了解石頭在硬的特點。知道了石頭的特征,那么讓同學按自己的方式給石頭分類。知道了石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了解古代人用石頭做工具。日常生活中,學生認識石頭的范圍并不廣泛,這里拓展一下,讓學生知道石頭無處不在。教師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學生親身體驗更能形象地了解石頭的特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教師講解石頭的分類不是唯一的,同學們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給石頭分類,從而加深對石頭特征的深入了解。石頭不僅漂亮而且還有好多的用途,不同的石頭用在不同的地方會產生不同的作用。講解古代人用石頭能做哪些工具。課外延伸石頭展覽館出示展覽館的石頭圖片發揮課外連接的作用,了解更多的知識。課堂練習我知道:1、 石頭的家在(江)(河)(公園)(馬路)2、石頭的作用有(建房)(做手鏈)(建橋(做石雕)3、我們古代用石頭做(石斧)(石錘)(石刀)學生回顧這節課的學習的成果。鞏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布置作業1、在你喜歡的石頭上繪一幅你喜歡的畫? 2、設計一幅有創新的石頭拼圖。 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把科學延伸到生活中。幫助理解課文,鞏固課文,激勵學生把興趣進一步引向校外。課堂小結這堂課同學們通過發現、觀察石頭,了解石頭的特征和分類,我們還知道石頭除了可以蓋房子,還可以制作工具、裝飾品、首飾等,它的用處真大!。 總結全文,整體掌握。蘇教版一年級1.2玩泥巴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1.2 玩泥巴單元1學科科學年級一年級學習目標1、感知泥土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形象,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2、體驗自由、大膽創造的樂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難點能夠培養學生大膽創新的思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激情導入導入: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群小朋友在干什么嗎?(出示相關圖片)答:玩泥巴學生認真看圖,熟悉的游戲,揭示課題。利用平時常玩的游戲,幫助理解并揭示課題。導入新課1、出示問題:我們今天也來玩玩泥巴!看看誰玩得最好?走進第二課玩泥巴 (出示學生玩泥巴圖片)產生濃厚的興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后面講解做泥巴做鋪墊。講授新課一、玩泥巴的過程1、出示問題:你玩過泥巴嗎?看看他們是怎么玩泥巴的?2、首先我們準備好土,最好是一些粘土。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準備做泥巴了哦。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限時比賽,我們首先把做泥巴的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介紹一下, 同學們要認真聽哦!4、揀出不是泥土的東西。(突出“揀”)出示問題:泥土里有什么呢?(提示:雜草、樹葉、石頭)出示相關圖片5、把大塊的泥土捻捻碎。(突出“捻)出示問題:為什么又是揀又是捻呢?反饋:泥土里的雜質和大的土塊都會使土的粘合度受到影響,所以這兩項工作要仔細. 出示相關圖片6、選擇篩子。(突出“選”)出示問題及圖片:想一想,先用哪個,后用哪個?選篩子接下來做什么呢?反饋:先用粗篩子再用細篩子,接下來我們要開始篩泥土了。7、篩泥土(突出“篩)提示:土越細越適合做泥塑。出示相關圖片。8、做泥巴把篩出的土加水和成泥,做一個你喜歡的物品。(出示相關圖片)9、注意:泥土太濕,就會因太軟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會因太硬而易揉捏。突出“加水要適量”10、你看他們 有的捏、有的搓、有的揉”,玩得多高興!接下來我們分組來欣賞他們的泥巴作品?(出示同學們認真做泥巴的圖片)11、出示小組同學們限時合作的泥巴作品。(出示三個小組的代表作)討論:快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玩泥方法吧(出示同學們做的泥巴作品)12、同學們交流做泥巴的方法。13、小結: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靈,任憑你們怎么捏、揉都會是一件特色的作品,你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出現的作品也是充滿童趣的!14、把泥塑燒一燒,會變成有用的陶器哦!(出示燒泥塑的圖片)15、出示陶器作品圖片16、小結:從柔軟在泥巴到精美的陶器,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啊! 三、課內拓展1、聯系生活,想一想,有哪些東西與泥巴有關?反饋:瓷杯子、瓷碗、磚2、玩泥巴的好處1、鍛煉肌肉 2、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3、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4、培養觀察力和創造力.學生按照老師的步驟認真做好每一步,親自體驗的樂趣 最后在做泥巴的過程,感受泥土的泥性,他們方法不一,做出的成品也是各式各樣。整個過程同學們玩得不亦樂乎!知道泥塑經過燒制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熟悉的陶器。了解做泥巴對我們有很多好處。引導學生土和處理應該怎么做。學生親身體驗更能形象地了解泥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啟發學生在制作過程邊玩邊自由交流,引導他們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孩子大膽想象。教導學生泥巴經過他們的小手都會成為一件特色的作品,泥塑經過燒制就變成了陶器,了解了這些常識,尋找生活中的陶器。以及做泥巴對我們有什么一益處。課外延伸(出示施釉陶瓷圖片)發揮課外連接的作用,了解更多的知識。課堂練習我知道:1、你會用泥巴做成(大樹)(動物)( 杯子)2、做泥巴的方法有(搓)(印)(捏)等3、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做泥巴的過程。(自由發揮) 學生回顧這節課的學習的成果。鞏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布置作業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曬干后著色,體驗制作的樂趣。 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把科學延伸到生活中。幫助理解課文,鞏固課文,激勵學生把興趣進一步引向校外。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看到了學生們參與的熱情,自己動手,感覺泥性,把泥巴玩出新的方法,這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總結全文,整體掌握。1.3沙子與黏土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1.3沙子與黏土單元一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探索并感知沙子的基本特性。2、探索并感知黏土的基本特性。3、了解沙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沙土游戲的快樂。重點探索并感知沙子和黏土的基本特性。難點了解沙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沙土游戲的快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師問:同學們,你們在哪里見過沙子嗎?反饋:海灘邊,沙池等地方都可以看到沙子。2、展示圖片:廣闊的沙漠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沙漠里的沙子是什么樣子的?反饋:黃色的、干燥的、小顆粒狀的。積極討論,引起學生對新課程的興趣。講授新課一、引入沙子和黏土的概念1、沙子是指細小的石粒。2、將篩出的泥土放進瓶里,用鋁箔紙封好,用極細的針扎孔。從這些孔里篩出的就是黏土。二、探究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1、提供材料:干沙子、干黏土。2、讓學生隨意玩沙和黏土,通過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的步驟,感受沙子和黏土的特性。3、談話:同學們在接觸了沙子和黏土之后,有什么實際感受呢?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討論表達自己的感受。反饋:觸摸到沙子時,感覺比較硬,抖一抖手,沙子就從手中掉落,不會在手上殘留。觸摸到黏土時,感覺比較細膩,稍稍有一些粘手的感覺,并且無法從手上掉落干凈。答:干沙子的特點:不沾手、顆粒大、粗糙。干黏土的特點:沾手、顆粒小、細膩。三、探究沙子和黏土對水的保持1、提供材料:干沙子、干黏土、水。2、請學生分別用兩個同樣的塑料杯(杯底打孔)裝等量的沙、土,再請學生分別向兩個瓶子倒入同樣的水,觀察現象并討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反饋:盛黏土的瓶只有少量的水流出,大部分水被黏土吸收;沙子中的大部分水較快地從瓶底流出,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3、談話:同學們觀察到了同樣的水進入到沙子和黏土中之后有不同的結果,這個現象,是跟沙子和黏土的特性關聯的。沙子的顆粒大,顆粒和顆粒之間的孔隙就大,所以保水性就差,水從沙子中經過,大部分都會流出了。而黏土的顆粒小,顆粒之間的孔隙也小,保水性比沙子強很多,所以水經過之后,大部分都被黏土吸收了。四、沙子和黏土的應用1、談話: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幾個圖片,猜測他們是用什么做的。(展示沙堡、瓷娃娃、泡菜壇、沙畫的圖片)答:沙堡:沙子瓷娃娃:黏土泡菜壇:黏土沙畫:沙子設計實驗,加深學生對課堂的感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設置實驗,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引入沙子和黏土的概念,加深學生的科學觀念。對沙子和黏土的特性進行對比,便于學生記憶。擴展沙子和黏土的應用。課堂練習1、沙子是指細小的(石粒)。2、泥土放進瓶里篩出的就是(黏土)。3、干沙子的特點:(不沾手、顆粒大、粗糙)。干黏土的特點:(沾手、顆粒小、細膩)。學生回顧課堂內容。練習課堂小結沙子是指細小的石粒。將篩出的泥土放進瓶里,用鋁箔紙封好,用極細的針扎孔。從這些孔里篩出的就是黏土。干沙子不沾手、顆粒大、粗糙。干黏土的特點:沾手、顆粒小、細膩。沙子的顆粒大,顆粒之間孔隙大,保水性差。而黏土的顆粒小,顆粒之間的孔隙也小,保水性比沙子強很多。總結板書沙子:不沾手、顆粒大、粗糙。顆粒間孔隙大,保水性差黏土:沾手、顆粒小、細膩。顆粒間孔隙小,保水性好板書4.水是什么樣的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4.水是什么樣的單元二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用各種感官觀察了解水的特征。2、能用語言描述所觀察的水的形態特征。3、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重點能用語言描述所觀察的水的形態特征。難點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談話:在今天的課堂之前,我們先來猜幾個謎語。(1)雙手抓不起,千刀萬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2)越洗越臟。(3)此物不稀奇,生命不能離,用刀切不斷,用網撈不起。反饋:沒錯,這些謎語的答案都是水。2、水是我們天天都能見到的物體,你們能舉出生活中哪些用水的例子嗎?反饋:洗菜做飯、洗衣服、刷牙、澆花。談話: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讓我們來親自探索下水的特性吧。積極參與課堂表達,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便于課堂的開展。講授新課一、探究水的特性1、師問:大家對于水這么了解,那你們能在實驗盤中的五只杯子里辨別出哪個是水嗎?記得要充分運用你們的各種感官哦。(讓學生分別用眼、鼻、舌、手來辨別它們的顏色、氣味、味道。)注意:提示學生對于不認識的物體,我們不能隨便去聞,更不能隨便去嘗,知道為什么嗎?(以免引起中毒)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在下表中。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水討論:水是什么樣的物體?反饋:水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2、引入: 同學們已經初步了解水的特征了,現在老師問一個問題,水有形狀嗎?讓我們動手來探究一下。(1)提供材料:水、各種形狀的瓶子。(2)將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不同形狀的瓶子中,觀察水的形狀。(3)總結:水的形狀不固定,它會隨著容器的形狀而變化。因此水是沒有形狀的。3、引入:接下來同學們試著用手接一接水,觀察水的形狀。反饋:水不能保持住固定的形狀,會從指縫中流走,說明水有流動性。4、引入:請同學們把手握成拳頭,在手背上滴水。要先滴一滴,過一會再滴一滴。反饋:后滴的水珠會和之前滴的融合,這也是因為水具有流動性。5、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并且會流動的物體叫“液體”。二、水在生活中的分布1、師問:現在我們對水已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同學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嗎?反饋:天空中、地表、地下、空氣中、動植物體內都含有水分。2、師問:那么水在大自然中是如何流動的呢?反饋:水先是在江河湖海中流動,被太陽照射下變成水蒸氣到天上,成為云;云到了適當的時候就變成雨下到地上,又匯集到江河湖泊中,當然,有些水流進了地下,有些水結成了冰。最后,很多水又回到了海。通過感官觀察水,增強學生自主探知的能力。設置動手探究,讓學生對水的認知更清晰。舉出自然中的水的例子,加深學生對水的認知,認識到水的重要性。讓學生自己討論歸納,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入液體的概念,讓學生有宏觀認知能力。課堂練習1、水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2、水是(沒有)形狀的,水有(流動)性。3、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并且會流動的物體叫(C)。A.固體 B.氣體 C.液體練習課堂小結水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水是沒有形狀的。水有流動性。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并且會流動的物體叫“液體”總結板書無色無味水透明沒有形狀流動性板書蘇教版科學一年級5.玩轉小水輪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5.玩轉小水輪單元二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制作小水輪,讓小水輪轉起來。2、了解如何讓小水輪轉得更快,認識水流有力量。3、了解水輪在生活中的應用。重點制作小水輪,讓小水輪轉起來。難點了解如何讓小水輪轉得更快,認識水流有力量。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展示小水輪的圖片。)引入:游樂場中的水輪車轉動的秘密是什么呢?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它。2、談話:研究水輪,我們應該有一個小水輪,我們先來組裝一個小水輪。組裝前先看看小水輪的組成。通過小水輪的轉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入本節內容。講授新課一、組裝小水輪1、提供材料:鋁片、鐵絲、切好的胡蘿卜。2、組裝步驟:(1)準備好材料。(2)依次在胡蘿卜中插入鋁片和鐵絲。(3)學生分組組裝小水輪,教師巡視指導。二、探究小水輪轉動的秘密1、引入:試試各種方法使小水輪轉動起來,比如用嘴吹、用手撥。反饋: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小水輪轉動,但是轉動得很慢、不靈活。引入:同學們能不能想出什么方法,怎樣讓小水輪轉得更靈活?反饋:用水的力量讓小水輪轉起來。2、設計實驗步驟(1)要求學生把組裝的小水輪放在支架上。(2)學生實驗:用水沖小水輪。3、提問:水為什么能使小水輪轉動?答:水從高處往下流動時會產生一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小水輪轉動。實驗說明:水流有力量。三、探究水輪轉動快慢的秘密1、引入:根據同學們玩小水輪和平時的生活經驗,你們認為應該怎樣判斷小水輪轉得快與慢?反饋:當小水輪轉動時,看輪葉密,就說明小水輪轉得快;看輪葉疏,就說明小水輪轉得慢。引入:請同學們想一下,要使小水輪轉得快,你有什么辦法?請大家自主探索并實驗驗證。2、設計實驗步驟(1)水位高低的對比實驗1.用一定的水量沖小水輪,在高水位沖下,觀察水輪轉動快慢。2.用同樣水量沖小水輪,在低水位沖下,觀察水輪轉動快慢。3.將實驗結果記錄在下表中。實驗方法實驗現象水量一定水位高小水輪轉動快低小水輪轉動慢3、(2)請同學們想一下,要使小水輪轉得快,你還有什么辦法?請大家自主探索并實驗驗證。(3)師問:能不能用紙杯代替漏斗做這個實驗?(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反饋:四、流水的力量應用1、提問:水塔為什么造的很高?反饋:水塔必須足夠的高,才能產生足夠的壓力將水送到樓房的頂層。2、引入:水輪可以借助水的力量轉動,那它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反饋:引水灌溉農田、水力發電。學生動手組裝小水輪,加強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記錄實驗結果,培養嚴謹的習慣。學生思考、討論。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思維性。通過實驗探究,加強學生對水的力量的認知。拓展學生視野。課堂練習1、小水輪能被水沖轉動說明(水流有力量)。2、水位高,小水輪轉動得快;水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輪就轉得快。()練習課堂小結水從高處往下流時會產生一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小水輪轉動,水流有力量。水位高,小水輪轉動的快。流水的力量可以引水灌溉農田。水力發電。總結板書轉動小水輪流水的力量灌溉農田、水力發電板書蘇教版科學一年級6.鹽和糖哪兒去了教學設計課題 6.鹽和糖哪兒去了單元二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2、 進行水溶解物質的實驗。3、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重點進行水溶解物質的實驗。難點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提問:有兩杯分別是糖水和鹽水的水,你能區分出糖水和鹽水嗎?用什么方法呢?反饋:試著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思考:既然是糖水和鹽水,為什么看不到糖和鹽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簡單的實驗引出本節知識。講授新課談話: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三種材料:沙子、紅糖、食鹽。仔細觀察各物質的樣子,如果我們把它們分別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展開討論。)一、探究溶解實驗1、提供材料:紅糖、鹽、沙子、量杯、水、攪拌棒。2、實驗步驟(1)把它們分別放入水中。(2)用小棒輕輕攪拌。(3)靜置三分鐘。(4)觀察實驗結果。3、談話:通過觀察之后可以發現,放鹽和糖的量杯中,鹽和糖溶解到水中了,而沙子仍留在燒杯中。有些物體與水混合后不會化在水里還能看見,而有些物體與水混合后,就會化在水里看不見。反饋:鹽和糖溶解到水中了。溶解是一種物質分散于另一種物質中成為溶液的過程。二、探究面粉溶解的實驗1、引入:同學們在嘗試了溶解上面幾個東西后,再試試面粉會不會溶解呢?2、提供材料:面粉、量杯、水、攪拌棒。3、實驗步驟(1)把面粉放入水中。(2)攪拌一會兒。(3)觀察水的變化。4、反饋:面粉在水中擴散開,但是沒有溶解于水,形成白色的液體,稱為懸濁液。三、探究能否將溶解物分離出來1、談話:把鹽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別倒在濾紙上,你看到了什么?反饋:鹽水倒過的濾紙沒有留下任何東西,面粉倒過的濾紙留下了很多面粉。2、談話:鹽已經溶于水了,所以通過過濾無法將鹽過濾出來,而面粉沒有溶解于水,通過濾紙的過濾,面粉就留在了濾紙上。說明濾紙可以分離出沒有溶解的物質。四、觀察溶液和懸濁液的區別1、引入:同學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鹽可以溶解于水,而面粉不可以,那么加了鹽的水和加了面粉的水有什么區別呢?2、談話:把加了面粉的水靜置一段時間,觀察它和鹽水有什么不同。反饋:靜置一段時間之后,面粉沉淀到了水的底層,分成了水層和面粉層,而鹽水還是清澈透明的。五、生活中的可溶物1、引入: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溶于水的物質,同學們能舉出幾個例子嗎?那不溶于水的物質呢?答:可溶于水的:洗衣粉、味精、奶粉。不可溶于水的:油、豆子、沙子、鐵粉。動手操作實驗,通過實驗現象加深認知。探究認知有的物質不會溶于水。引入溶解的概念,講解重點知識。引導認知溶液和不溶液體的區別。拓展學生視野,將科學的興趣拓展到課堂之外課堂練習1、溶解是一種物質分散于另一種物質中成為(溶液)的過程。2、面粉在水中擴散開,能溶解于水。()3、濾紙可以分離出(沒有溶解)的物質。練習課堂小結溶解是一種物質分散于另一種物質中成為溶液的過程。濾紙可以分離出沒有溶解的物質。總結板書可溶解的物質不可溶解的板書蘇教版科學一年級3.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3.1找空氣單元三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了解空氣的特點。2、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3、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重點了解空氣的特點。難點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師問: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你們能猜到是什么嗎?2、試著用塑料袋來裝空氣。談話:在操場上、樹林里、教室里和桌肚里試著用袋子裝入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積極討論,引起學生對新課程的興趣。講授新課一、探究空氣的特點1、談話:同學們已經裝好了這種奇妙的東西,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小游戲探究一下,袋子里面的東西是什么。(1)在塑料袋上戳一個洞,將洞口對著自己的臉,試著將里面的東西放出來。提問:你有什么感受?反饋:感知到有風流出。(2)在塑料袋口裝一個小哨子,擠壓袋子。提問:你聽到了什么?反饋:哨子被氣流吹響。(3)在壓入水中的塑料袋上扎一個孔。提問:你看到什么?反饋:看到有氣泡從水中升出。2、總結:這種神秘的東西就是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二、空氣的重要性1、談話:同學們,接下來讓我們做一個小游戲。請大家嘗試憋氣,看誰堅持的時間最長。注意不要勉強自己,憋不住了一定要及時停下哦。提問:憋氣時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反饋:感到胸悶,氣短。因為空氣中的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拓展思考:浮潛時為什么要帶一根管子?游泳時為什么要張大嘴巴?反饋:都是因為空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浮潛或游泳時通過管子或張大嘴巴吸入空氣。2、空氣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 新鮮空氣中含有大約21%的氧氣,這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質氧氣含量降低,人體就會缺氧,當空氣中含氧量降到12%時,人體就會呼吸困難;降到了7%-8%以下,就要危及生命。3、談話:同學們知道了空氣對人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那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不要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比如睡覺時蒙著被子,留在密封的車內等。設計實驗,加深學生對課堂的感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小游戲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更進一步認識到空氣的重要性。通過實驗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學生的科學觀念。課堂練習1、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2、空氣中的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3、注意(不要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學生回顧課堂內容。練習課堂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空氣中的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注意不要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總結板書板書蘇教版科學一年級3.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3.2這里面有空氣嗎單元三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 知道一些物品的內部空氣里有空氣。2、 知道一些物品的空隙中有空氣。3、 能通過拓展活動進一步感知空氣的存在。重點知道一些物品的內部空氣里有空氣。難點能通過拓展活動進一步感知空氣的存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師問:同學們,在上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什么是空氣。那么空氣存在在哪里呢?請大家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積極討論,引起學生對新課程的興趣。引入課堂。講授新課一、尋找瓶內的空氣1、談話:敞口的空瓶里有空氣嗎?讓我們動手來探究一下。2、談話:準備好一個塑料空瓶,試著把蓋上蓋子的空瓶壓入水中,再打開瓶蓋。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反饋:蓋著蓋子的空瓶壓入水中時,水的高度上升了;打開瓶蓋之后,水灌入空瓶中,水位就下降了。提問:再試試把敞口的空瓶斜著壓入水中,會有什么現象?反饋:水會逐漸注入瓶中,瓶口產生氣泡。3、總結:這些現象都說明空瓶中存在空氣。二、尋找物品空隙里的空氣1、師問:觀察下面的圖片,猜測一下這些物品里有空氣嗎?(展示物品圖片。)2、談話:試著將這些物品放入水中,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 提問:你有什么發現?反饋:物體的表面冒出小氣泡。三、空桶里的空氣1、談話: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個空桶,你們覺得里面有空氣嗎?2、談話: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檢測到桶里是否有空氣呢?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討論總結出檢測方法,稍后每個小組派個代表來交流討論。反饋:將桶密封好,向里面注水,會發現水沒辦法注入,證明里面有空氣占據了空間;將燃燒的香放入桶中并密封好,如果香還能繼續燃燒,證明桶里有空氣。 四、總結談話:通過學習,我們在校園里、操場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氣,我們還在空瓶子里、物體的孔隙里面找到了空氣。設計實驗,加深學生對課堂的感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實驗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更進一步認識到空氣的存在。通過實驗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學生的科學觀念。課堂練習1、 在空瓶子中(存在)空氣。2、 物體的孔隙中存在著空氣。(正確)3、 所有的地方都有空氣。(錯誤)學生回顧課堂內容。練習課堂小結通過學習,我們在校園里、操場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氣,我們還在空瓶子里、物體的孔隙里面找到了空氣。總結板書空氣校園里、操場上、教室里、空瓶子里、物體的孔隙里板書蘇教版科學一年級3.3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3.3水是什么樣的單元三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 知道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2、 知道空氣會流動3、 運用多種感官比較全面的描述空氣的特點。重點知道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難點運用多種感官比較全面的描述空氣的特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談話: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之前學洗過水是什么樣的嗎?還記得在那課中是怎么觀察水的嗎?今天我們用相同的方法繼續研究空氣。積極參與課堂表達,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便于課堂的開展。講授新課一、探究空氣的特性1、談話:大家對于空氣已經了解了很多了,我們今天來繼續學習空氣的其他特性。請同學們試著給氣球充氣。2、師問: 氣球里面充滿氣后,氣球鼓起來了,你們觀察一下,氣球的形狀像什么呢?反饋:有的像棍子;有的像愛心,有的像方便面提問:那氣球里面的空氣是什么形狀的?反饋:和氣球是一個形狀的。3、談話:空氣隨著氣球的形狀不同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說明空氣和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二、探究空氣的特點1、師問:同學們現在知道了空氣也是沒有形狀的,那么空氣會和水一樣具有流動性嗎?讓我們做幾個小實驗研究一下。2、談話:請同學們試著把瓶子里面的空氣移到水杯里,像圖示一樣操作。在將空氣移到水杯中過程中,會有很多氣泡從水中升起。這就說明瓶子里的空氣移到了杯子里。3、談話:接下來請同學們將氣球對著紙屑,輕輕松開用手捏著的氣球口,觀察實驗現象。提問:松開氣球口之后,你看到了什么?哪里的空氣把紙屑吹走了?反饋:氣球里的空氣跑出來了,把紙屑吹走了。我們借助紙屑看到氣球里的氣跑出來了。其實這就是空氣在流動。4、總結:上面的實驗都說明了空氣不僅是沒有形狀的,空氣也同樣具有流動性。三、總結談話: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空氣沒有具體的形狀,空氣具有流動性。我們用這些方法學習觀察了石頭、沙子、水、空氣。今后繼續用這些方法觀察其他的物質,發現更多的秘密。通過仔細觀察,增強學生自主探知的能力。設置動手探究,讓學生對空氣的認知更清晰。總結空氣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空氣的認知。讓學生自己討論歸納,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動手實驗,加強學生的科學認知。課堂練習1、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2、空氣是(沒有)形狀的,空氣有(流動)性。3、空氣對人類來說至關重要。()練習課堂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空氣沒有具體的形狀,空氣具有流動性。總結空氣板書無色無味透明沒有形狀流動性板書蘇教版科學一年級4.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4.1形形色色的動物單元四學科科學年級一學習目標1、知道常見動物的名稱。2、知道常見動物的特征。3、了解如何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動物。重點知道常見動物的特征。難點了解如何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動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師問:同學們,你們去過動物園嗎?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動物,你們能認出它們嗎?試著說說這幾個是什么動物吧。(展示多種動物圖片。) 反饋:分別是蜜蜂、蜻蜓、毛毛蟲、蝌蚪、大象、海豚、企鵝。積極討論,引起學生對新課程的興趣。講授新課一、認識動物的特征1、談話:同學們已經認出了許多動物,接下來讓我們做幾個關于動物的小游戲,那么試著猜猜這幾個關于動物的謎語吧!(1)有頭無頸,有眼無眉,無腳能走,有“翅”難飛。答:魚。(2)有位大夫醫術高,尖嘴就是手術刀,剝開樹皮把病瞧,叼出害蟲一條條。答:啄木鳥。(3)吃進的是草,擠出的是寶,從來不耕地,功勞卻不小。答:奶牛。2、談話:同學們幾個小謎語猜的真不錯!接下來我們來做另一個小游戲,我隨機抽幾個同學上臺,讓他們隨意模仿一個動物的叫聲,然后大家一起來猜猜是什么動物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