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4.4《變化中伴隨的現象》.docx
4.變化中伴隨的現象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變化中伴隨的現象是物質的變化單元第4課。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的物質,同時也從觀察與實驗中發現化學變化往往伴隨著一些現象的發生,如產生氣體、水和其他物質。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觀察更多伴隨物質變化產生的現象,幫助學生從現象上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然后通過尋找證據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最后確定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學生分析】對于學生來說,本課的學習難點在于許多物理變化也像化學變化那樣伴隨著一些現象的產生。那么,如何區別哪些現象是化學變化產生的?哪些現象是物理變化產生的?教科書分別呈現了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幾種典型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證據來證明變化現象后是否產生新的物質,以此來判別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比如,鐵釘生銹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但學生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銹是否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現象發生。2.物質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可以根據是否產生新物質來判別它們。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描述物質變化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2.能夠根據物質變化的現象判斷物質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來源:Z|xx|k.Com科學態度目標來源:學。科。網Z。X。X。K1.尊重證據。當多人觀察、實驗出現不一樣的結論時,樂于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2能堅持長時認真細致觀察鐵釘生銹的現象,發展探究鐵釘生銹的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人類可以利用科學與技術干預物質變化。【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觀察鐵釘生銹的實驗現象得出鐵釘生銹的過程是化學變化。難點:通過尋找證據來證明變化現象后是否產生新的物質,以此來判別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來源:Z#xx#k.Com【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可樂、牛奶、活動記錄表、“鐵釘生銹過程”記錄表、鐵釘生銹閱讀資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牛奶、可樂、紅墨水、清水、攪拌棒、靜置的泥水、活動記錄表、鐵釘生銹閱讀資料。來源:學+科+網Z+X+X+K【教學過程】一、聚焦1通過PPT呈現前面幾節課研究過的實驗圖片,如蠟燭燃燒、塑料袋中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前后、白砂糖加熱實驗等。2提問:這些物質變化的實驗是我們前幾節課學習的內容。在這些實驗中,可以觀察到哪些現象?設計意圖:回顧前幾節課實驗發生的現象,聚焦變化中伴隨的現象。3.揭題:變化中伴隨的現象。二、探索活動一:變化中伴隨的現象1.物質的變化經常會產生很多現象,例如剛才所討論的,蠟燭燃燒的現象是發光、發熱,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的現象是產生氣體,加熱白砂糖的主要現象是顏色改變。2.談話: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兩種常見的飲料,它們有什么特點?它們混合后會有什么現象?動手試試吧。3.學生觀察完兩種飲料的特點后,將牛奶倒入可樂中,觀察發生的現象。描述:產生的物質沉在底部。小結現象:產生沉淀。4.談話:請同學們將剛才的變化填入下面的表格中。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發生這些現象?請補充進來,并在你認為是化學變化的例子后面打勾。自己填寫好后,可以和同組同學相互交流。5.學生分享自己的記錄表,其他學生可補充或提建議(生生交流)。6.研討:你是依據什么來判斷它們發生了化學變化?我們能根據現象直接判斷它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嗎?設計意圖:通過可樂和牛奶的混合引入新的變化現象產生沉淀;再引導學生舉例子,初步判斷所舉例子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引發思維沖突;進而引導學生探究鐵釘生銹的例子,尋找證據。活動二:觀察、分析鐵釘生銹的過程1.研討:鐵釘生銹會發生顏色改變的現象,它屬于化學變化嗎?上星期,老師讓同學們做了鐵釘生銹過程的長期觀察實驗,你能用什么證據來解釋鐵釘生銹發生了化學變化?2.出示鐵釘生銹連續幾天變化的對比圖片,請學生分享觀察記錄,并從記錄中尋找證據。3.播放一段鐵釘生銹過程的視頻,提問:剛才這些證據能說明鐵銹和鐵不一樣嗎?4.再播放一段微視頻鐵和鐵銹的比較(顏色、光澤、堅硬度、導電性等)。提問: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你們的觀點?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長期觀察實驗發現,鐵釘生銹的過程會發生顏色改變和產生沉淀物,但這些證據還是不能讓學生相信鐵銹是一種新的物質。于是,教師通過兩段視頻(鐵釘生銹過程、鐵和鐵銹的比較)找到證據,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鐵釘生銹發生了化學變化。5.談話:鐵釘生銹產生的鐵銹是新物質,鐵釘生銹是化學變化,而且這個化學變化比較緩慢。鐵為什么會生銹?鐵生銹和什么有關?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鐵為什么會生銹?鐵生銹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同樣是鐵制品,有的很容易生銹,有的卻很難生銹。放在潮濕地方的鐵制品很容易生銹,放在干燥地方的鐵制品不容易生銹;裸露在空氣中的鐵制品很容易生銹,涂了油漆的鐵制品不太容易生銹。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鐵生銹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水分和氧氣是鐵容易生銹的原因。光有水不會使鐵生銹,只有當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在水里時,氧在有水的環境中與鐵發生化學反應,才會生成一種叫氧化鐵的東西,這就是鐵銹。鐵銹是一種棕紅色的物質,它不像鐵那么堅硬,很容易脫落。一塊鐵完全生銹后,體積可增大8倍。如果不及時除去,海綿狀的鐵銹特別容易吸收水分,鐵也就銹得更快了。6.研討:在生活中有哪些防止鐵生銹的措施?這些措施的依據是什么?三、研討1.剛才我們通過討論、尋找證據,分析了鐵生銹屬于化學變化。下面我們根據變化中伴隨的現象來判斷哪些例子發生了化學變化,并說出判斷的依據。2.學生分享記錄表(生生交流)。3.出示一組圖片:電燈發光、墨水滴進水中、靜置泥水、水沸騰。這些變化都有什么現象?發生了什么變化?4.小結:物質發生變化伴隨的現象可以初步作為判斷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依據,但最終還要看變化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新物質。設計意圖:通過對變化中伴隨的現象的研討,得出變化中的現象是初步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本質判斷依據是是否產生新物質。【板書設計】 變化中伴隨的現象發光、發熱 產生氣體 產生沉淀 改變顏色來源:學_科_網初步判斷的依據本質判斷依據:是否產生新物質【活動手冊使用說明】第一個表格在活動一中使用。通過調查發現,根據前面學過的內容和生活經驗,知道一些變化會伴隨“發光發熱”“顏色改變”“產生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但并不能確定這些變化就是化學變化。所以需要在此表最后再加一行,備注:在你認為是化學變化的例子后面打“”。在第二個表格中,學生要觀察記錄鐵釘生銹的過程,這需要課內外結合才能完成。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觀察實驗并對學生的持續觀察記錄做出評價。在學生如實觀察記錄的基礎上組織他們開展研討分析,判別鐵釘生銹產生了顏色改變的現象同時產生了新的物質鐵銹,形成“鐵生銹的過程是化學變化,這個變化需要較長的時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