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5.3《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學反思(廣東部級優課).docx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教學反思課例“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單元中第二課時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三角形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在對“三角形三邊的關系”這節課的重新推敲中,我一直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經歷有效的課堂學習?怎樣借助更為簡潔的教學流程,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加順其自然?個人認為有效的學習活動之一應該是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安排學習流程,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思考;不為突出教師設計的“精彩”而過于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難度。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引領學生開展研究學習,做了以下探索:一、 在探究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四年級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空間與圖形”知識與經驗,具備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可以在比較抽象的水平基礎上認識圖形,進行探究。在本課中,我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活動一: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究,學生在畫一畫、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發現“三角形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活動二:怎樣的三根小棒可以擺成一個三角形,學生在想一想、擺一擺、比一比等活動中,進一步明確三角形三邊中“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學生在這兩個探究活動中,經歷了“從生活經驗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抽象思維引領“從量、算、邊長研究具體的例證到歸納一般結論”的歸納思維方式的運用“得到結論后運用結論解決簡單問題”的演繹思維訓練等,進行了有效的數學思考,經歷了探究數學問題的全過程。二、巧設題組,加大練習的思維含量。知識的應用也可以看作是知識的再遷移。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一般從表面理解到比較深刻的理解過程。為了加深學生對“三角形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只需判斷兩短邊的和是否大于第三邊,就能判斷三條線段或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的立體理解,我巧設了一組練習:長度分別為5dm和5dm的小棒,5dm和6dm的小棒, 5dm和7dm的小棒,在這三種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將其中一根截成兩段(整分米),使得三根木棒能擺成三角形?通過這一題組,巧妙地讓學生掌握分長邊滿足“三角形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再判斷兩短邊的和是否大于第三邊。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說理分析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同時通過對比、思辨,發現解決這一類問題優選法,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培養了多角度思考問題,類推歸納的思維品質。本課的教學,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既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又經歷了探究數學問題的全過程,進行了有效的數學思考;在練習中,既經歷了知識的應用過程,又提高了思維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