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8.4《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案(杜老師安徽省級優課).doc
第四節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四節內容。在學生學習了固體的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的基礎上引入的,內容與生活和科學技術聯系密切,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從而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是對整章物理知識“有用觀”的升華。二、學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維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渡期。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現象比較感興趣,喜歡動手,但欠缺對問題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維。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從直觀現象入手,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特別是讓學生通過創造性地“玩”,來探究物理規律,拉近了學生與物理的距離,激發學生好奇心,提高學生在學習中克服困難的能力。三、教學目標l 知識與技能:知道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并能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l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被發現的過程,學會從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觀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體會科學技術的力量,關注科技的兩面性,加強安全教育四、教學重點、難點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應是本節課的重點。因該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有較廣泛的應用,且較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關它的應用機翼升力產生的原因是本節的難點。五、教法與學法教法:這節課綜合采用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比較歸納并輔以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創設情境,倡導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學法:把學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導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問題意識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產生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六、教學過程設計(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出示幻燈片,圖片上有鳥兒飛翔和飛機在空中飛行的畫面。教師質疑:為什么鳥和飛機能在空中自由翱翔?(二)新課教學對比實驗:兩架泡沫塑料飛機模型,一架機翼的上下表面都是水平,另一架上凸下平。讓氣流流過機翼,觀察現象。分析原因:機翼橫截面的上下形狀不對稱,在相同的時間內,機翼上方氣流通過路程長,因而速度較大,壓強較小;而機翼下方氣流通過路程短,因而速度較小,壓強較大。這就產生了作用在機翼上的向上的升力。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教師對同學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并簡單進行物理學史教育: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實際上早在200多年以前,瑞士物理學家伯努利已經用上述裝置驗證了這一結論。】教師質疑:當汽車在高速行駛時,為什么會有“飄”的感覺?學生觀察汽車的風洞實驗,思考并回答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教師質疑:當汽車在高速行駛時,如何防止汽車向上“飄”?學生觀察汽車的尾翼上的“氣流偏導器”,并解釋它的作用。學生閱讀課外知識-歷史上的“鄂洛多克慘案”。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找到藏在幕后的“黑手”。播放視頻:巴西足球運動員在足球比賽中踢“香蕉球”學生思考并討論:為什么足球運動軌跡是曲線?請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利用多媒體課件,詳細并直觀的分析出原因。學生閱讀課外知識-另一個相同的事故 “奧林匹克”號慘案。引導學生:1. 這兩個事故的產生具有共性,找出它們的共性2. 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現場模擬,自己選擇器材,自己設計實驗,自己演示3. 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教師點評:通過這些實驗,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抽象問題直觀化,利于同學們成功找到產生現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嘆人類的不遵循自然的規律必遭大自然的懲罰。告誡學生不能跨越安全線,不能靠近高速行駛的列車,不能讓兩船并列行使,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三)課堂小結學生活動:【實驗l】將兩張紙平行豎立起來,自然下垂,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實驗2】把一張小紙條放在嘴邊,用力從紙條上方吹氣學生分析:l 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兩次實驗現象的共性?l 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教師追問:根據實驗現象和實驗分析,請同學們解釋:臺風為什么會把房頂掀翻? 播放視頻:播放中央臺二套欄目中的模擬實驗,用實驗檢驗學生的分析(四)鞏固練習PPT(五)家庭作業PPT【板書設計】第四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流體:氣體與液體的統稱二、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較小的地方壓強較大三、應用與危害l 危害:火車的吸力安全線;并行的兩船相撞不能并列航行l 應用:飛機的機翼、汽車尾翼板、足球中的“美麗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