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2.2《長度與時間的測量》教案(章老師安徽省級優課).doc
長度與時間的測量(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2、能根據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刻度尺正確測量長度。3、知道長度的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4、 知道測量有誤差,用多次測量的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過程與方法1、體驗通過日常經驗粗略估計長度的方法2、體驗刻度尺測量長度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長度的測量過程,激發操作興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質及良好的實驗習慣。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教學重點:1、知道什么是單位,以及引入單位概念的必要性.2、認識長度的測量工具,通過活動,使學生掌握長度測量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測量習慣.教學難點:1、如何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正確讀數,2、了解誤差不可避免,知道長度測量時減小誤差的最常用方法。教學用具:多媒體(希沃電子白板)、小長方體、三角板、鋼卷尺、不同分度值的米尺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說明新課引入師:在古時候,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用自己熟悉的東西來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寬度等。比如用“步長”、“腳長”、“拃”等。師:那我們也來用這種方法測量一下課桌的長度。師:從各位同學的匯報情況看,如果我們要知道物理的準確長度,首先要統一單位。學生活動:學生利用自己的“拃”“拳頭”等估測課桌的長度。學生匯報自己的估測方法和估測結果。由于學生估測經驗各異,估測的結果會呈現多樣化,應鼓勵學生自主地表達想法一、長度的單位師:請同學們結合以下課件閱讀課本17-18頁,學習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在空格處填寫適當內容,并思考填寫的依據。教師請同學在希沃電子白板上直接填寫相關內容并說明自己的依據,并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學生活動:依據課件內容閱讀課本17-18頁生:在白板上填寫長度的基本單位和常用單位,說明自己的填寫依據。生:其他同學討論并評價所填結果單位換算在物理學習中比較重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并找到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對后期學習中進行單位換算比較有利。二、長度的測量【認識刻度尺】師:要想知道物體的具體長度,我們就需要進行測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19-20頁,并找到課件中刻度尺相應的四個物理概念。教師展示不同刻度尺,并對幾位同學的匯報進行評價。結合下面課件講解分度值的概念。學生活動:閱讀課本19-20頁,了解刻度尺的單位、零刻度線和量程,嘗試理解分度值的含義,簡單了解測量的基本方法。一位同學在白板上把四個物理量拖動到相應括號中,并描述分度值的概念。另外幾位同學進行評價。學生活動:觀察課桌上的不同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對于測量至關重要,所以在認識刻度尺部分把分度值的理解作為重點講解。【刻度尺的使用】師:根據同學們閱讀課本的內容,一起來判斷下列有關刻度尺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展示以下課件頁面,要求學生討論讀數并進行匯報,說明結果并闡述讀數方法。師生共同評價匯報結果,并得出刻度尺使用時要做到“讀對”,即測量值 = 準確值 + 估讀值 + 單位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組實驗】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實驗要求:1、分別測量長寬高2、 簡單設計實驗表格3、 組內分工討論交流教師最后展示參考實驗表格學生判斷并理解“放對”和“看對”兩條注意事項。學生相互討論讀數方法,得到讀數的結果。幾位同學在白板上寫出自己的讀數結果并闡述讀數的方法。學生活動:學生按要求進行分組實驗。學生先展示實驗結果,師生共同評價。“讀對”部分相對比較重要,也比較難,因此在“讀對”的部分讓學生先讀,再匯報分析,充分討論,分組實驗后還需要進行估讀的分析,以確保大部分同學在本節課后掌握刻度尺測量的讀數環節。【測量誤差】師:在測量的過程中,你每次的讀數都一樣嗎?與同學交流、討論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引導后,讓學生體會到:由于在測量時,要進行估讀,不能保證每次讀出的數據都完全相同,據此提出誤差概念:物體真實長度只有一個,由于測量中估讀值有時偏大,有時偏小,這樣就會產生誤差。師:如何減小測量誤差?師:誤差不可避免,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的方法如下。測量三次的時,物體長度為學生交流討論,領悟到誤差的存在。學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減小誤差最常見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減小誤差的方法較多,鑒于課堂時間以及難易程度的問題,本堂課只講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一種方法。三、課堂小結提出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活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總結。四、課后作業1、課本練習1、4。2、通過測量了解身邊物體。五、板書設計長度與時間的測量(第一課時)一、長度的單位1、基本單位:米m2、常用單位二、長度的測量1、認識刻度尺:量程、單位、零刻度線、分度值2、刻度尺的使用:放對、看對、讀對測量值 = 準確值 + 估讀值 + 單位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測量誤差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