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2017版)四年級下冊科學5.蠶出生了-教學設計.docx
5.蠶出生了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蠶出生了學科小學科學年級四年級學期春季教學目標一、 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使用感官和放大鏡、直尺等工具觀察蠶卵和蟻蠶,并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2.了解蠶卵孵化需要的條件,能正確孵化蠶卵。【科學探究】了解寫養蠶日記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辦法記錄觀察、調查、測量的數據或現象,以及產生的問題和想法。【科學態度】對養蠶中的科學實踐活動表現出較強的探究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通過養蠶活動,了解并意識到人類為滿足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不斷改進技術和產品。二、教學重點1.使用感官和放大鏡、直尺等工具觀察蠶卵和蟻蠶,并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2.了解蠶卵孵化需要的條件,能正確孵化蠶卵。三、教學難點了解寫養蠶日記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辦法記錄觀察、調查、測量的數據或現象,以及產生的問題和想法。教學過程時間教學環節主要師生活動一、提出和聚焦問題1.提出問題(1)談話:不知不覺,春天已經悄然到來,給萬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老師家中,也多了幾位新“客人”,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學生辨認出圖片中的小動物是蠶。(2)談話:同學們,你們養過蠶嗎?在養蠶的過程中,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兒?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分享自己的養蠶趣事:學生1:老師,我養過蠶,蠶寶寶可挑食了,就愛吃桑葉。而且它們還特別貪吃,不光白天吃,晚上也在吃,需要給它們準備很多的桑葉,才能不讓它們餓肚子。學生2:我還想補充一點,蠶寶寶也不是一直這么貪吃,當它長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吃桑葉了,這時候它們就開始準備吐絲結繭了。(3)談話:這兩位養過蠶的同學,對蠶寶寶的觀察真是細致。關于養蠶,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學生1:老師,我想知道長大了的蠶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學生2:我想知道蠶是怎樣出生的?學生3:怎樣才能把蠶寶寶養得又白又胖呢?2.聚焦本課問題(1)談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這個單元我們會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研究,今天我們就從:蠶是怎樣出生的?這個問題入手,開始今天的學習。二、科學實踐活動:觀察蠶卵1.圍繞觀察蠶卵提出問題(1)談話: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有些動物,像羊、貓和兔是直接從動物媽媽體內生出來的,我們稱之為胎生。而像鴿子和雞是動物媽媽先產出卵,再孵化出來的,我們稱之為卵生。那你知道蠶是哪一種嗎?(出示小羊喝奶、小雞破殼的圖片)學生回憶前面所學知識,提出蠶是卵生的。(2)談話:你說得很對,蠶確實是卵生的。老師這里有一段蠶蛾媽媽產卵的視頻,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蠶蛾媽媽產卵視頻):同學們,你們注意觀察了嗎?它產的卵是什么樣的?讓我們再來仔細看一看。(出示蠶蛾媽媽產卵圖片)學生初步對蠶卵進行觀察,發現蠶卵很小,是淡黃色的,像小芝麻,形狀似乎是圓的。但是它的細節就看不太清了。(3)談話:的確,蠶的卵很小,我們平常在進行科學觀察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細小、不容易觀察的物體,那同學們能不能開動腦筋,想想辦法呢?學生1:那能不能使用放大鏡呢?學生2:用顯微鏡看得更清楚。(4)談話:你們的工具選得太好了,當我們肉眼看不清所觀察的物體時,可以借助像放大鏡或顯微鏡這樣的工具。今天我們就使用放大鏡來觀察蠶卵。2.學生進行觀察活動。(1)談話:在放大鏡下觀察蠶卵,又會有哪些發現呢?同學們也可以試著用放大鏡來觀察蠶卵。再將蠶卵畫下來,并使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下它的特點。(出示蠶卵觀察記錄表)沒有找到蠶卵的同學也不要著急,我們先來聽聽同學們的分享。 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學生1:經過觀察,我發現:蠶卵的顏色有黑色、黃色和淺灰色三種,在放大鏡下觀察,它就像一顆小芝麻,特別小。(2)談話:非常好,你觀察得特別仔細,不僅關注到了蠶卵的形狀和大小,還發現蠶卵的顏色也發生了變化,不是剛出生時的淺黃色了。變為黑色和黃色的蠶卵說明蠶寶寶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孵化,而變為淺灰色的蠶卵則預示著蠶寶寶快要出生了。讓我們再來聽一聽下一位同學的分享。學生2:蠶卵的形狀扁扁的、是橢圓狀的。我想用直尺來測量一下蠶卵的精確長度,但是因為它太小了,我沒測出來。(3)談話:這位同學特別關注了蠶卵的大小,還希望能利用測量的數據使他的觀察更具有科學性,真像是一位小科學家!確實是這樣,一粒蠶卵實在太小了,很難準確測量,像這樣小的物體,我們該怎樣測量和描述它的大小呢?大家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學生提出可以先測量排成一行的幾粒蠶卵的長度,再除以粒數,就能得出一粒蠶卵的長度。(4)談話: 你的方法太巧妙了,能想到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其他同學同意這個方法嗎?老師就用你的方法來對蠶卵進行測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一粒蠶卵到底有多大。(出示測量蠶卵長度視頻)(5)談話:經過測量,我們發現,一粒蠶卵的長度約為1毫米。(三)科學實踐活動:孵化蠶卵1.猜測并討論蠶卵的孵化方式(1)談話:蠶卵是怎么變成蠶寶寶的呢?同學們能不能嘗試著猜測一下?學生討論交流:學生1:老師,我雖然沒有孵化過蠶卵,但是我以前在科技館見到過在孵化箱里孵出的小雞。小雞會自己啄破蛋殼,我猜:蠶寶寶會不會也像小雞那樣咬破蠶卵,爬出來呢。學生2:可是為什么我去年保存的蠶卵,到現在都還沒孵化呢?已經過了這么長時間,一點兒動靜也沒有。學生1:嗯,我注意到孵化小雞用的孵化箱上,都標記著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所以我想孵化蠶卵和孵化小雞一樣,也需要合適的溫度、濕度才行。學生3:我非常同意你的見解,我查閱過孵化蠶卵的資料,給你做個補充:蠶卵孵化時,溫度要控制在25左右,并保持一定的濕度。孵化的時間約為10天,前8天應采取自然光照,要經常打開門窗換氣;最后2天,要把蠶卵用干凈的黑布包上,進行黑暗保護。(2)談話:感謝幾位同學的發言,科學課就是要大膽質疑、勇于表達,你們不僅通過生活經驗做出了合理的猜測,還利用查閱資料的方式驗證了自己的想法,真是太棒了!2.展示孵化蠶卵的具體操作(1)談話:正如這位同學查閱的資料所說,只有具備了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蠶寶寶才能孵化出來。學生提出問題:想要孵化蠶卵具體該如何進行操作。(2)談話:大家別擔心,孵化蠶卵也不難,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操作?(出示孵化蠶卵具體操作的視頻)(3)談話:然后我們就可以將孵化盒放置在家中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耐心等待。別忘了要每天揭開蓋子對蠶卵進行觀察,正好也可以趁此機會給孵化盒通風!(出示孵化盒放置位置照片)3.設計蠶卵孵化觀察記錄表(1)談話:我們一定要把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文字、畫圖或照片等形式加以記錄,你們準備記錄哪些內容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幾位同學有什么好想法吧。學生1:學生1:我想把蠶寶寶出生那一刻的樣子拍下來。學生2:我要把剛孵出來的蠶寶寶畫下來。(2)談話:這兩位同學的想法太有趣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的記錄。學生1:在等待蠶寶寶出生時,我拍攝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蠶寶寶已經將蠶卵咬開了一個小口子,你都可以看到它黑色的小腦袋了,經過了十多分鐘的等待,開口越來越大,黑色的蠶寶寶終于從蠶卵里爬出來了。(3)談話:原來蠶寶寶確實是像小雞一樣,是從卵里爬出來的,那剛出生的蠶寶寶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下一位同學的記錄!學生2:剛出生的蠶寶寶毛絨絨的,是深灰色的,大約像螞蟻那么大。(4)談話:這位同學使用了畫圖的方式,記錄了剛孵化出的蠶寶寶的樣子,真是太有趣了!讓我們使用顯微鏡,再放大一些進行觀察。(出示蟻蠶的高清圖片)(5)提問:同學們,剛出生的蠶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1:剛出生的蠶寶寶個頭兒很小,身上毛茸茸的。學生2:看它的樣子,真像是一只小螞蟻呢!(6)談話:正如同學們所說,剛從蠶卵孵化出來的蠶很小,毛茸茸的,像小螞蟻一樣,所以這個階段的蠶也被稱為“蟻蠶”,是不是很形象。(7)談話: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在仔細觀察蠶卵的基礎上,嘗試著對蠶卵進行了孵化,并觀察了蟻蠶的特點。別看蟻蠶現在還這么小,但是它長得可快了,每天都會發生一些新變化,同學們可要及時進行記錄呀。大家可以參考這個表格,繼續記錄在蠶的生長過程中你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對應的觀察日期。(出示蠶卵孵化過程觀察記錄表)(四)拓展與應用1.出示養蠶日記示例(1)談話:蠶的一生要經過四十多天的時間,我們在記錄它的生長變化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份養蠶日記。下面就讓我們欣賞一位同學的養蠶日記吧!(2)談話:這位同學的養蠶記錄,不僅記錄詳實,搭配了照片,還仔細分析了養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制定了對應的改進措施,真是太棒啦!(3)談話:剛才這位同學的養蠶日記非常精彩,具有自己的特色,你喜歡哪種記錄方式呢?我們的養蠶日記可以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像這樣以表格的方式對蠶的體長、樣子、進食情況、運動狀態進行定期記錄,清晰明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請同學們一定要實事求是、真實地記錄下你觀察到的現象。那下面就請大家來設計一下自己的養蠶日記吧。(4)同學們在課后還可以通過實地調查、查閱書刊、上網搜索等方式,搜集更多有關養蠶的資料豐富你的養蠶方法, 并對這些資料分類整理,以便下節課進行交流。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