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物理第10章第三節 做功了嗎 教案(含教學反思).doc
第三節 做功了嗎【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理解機械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計算公式進行簡單計算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力沒有做功而是“勞而無功”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會用功的計算公式WFs進行簡單計算【教學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當有多個力作用在物體上時,各個力做功的計算【教具準備】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刻度尺、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課時】1課時【新課引入】老師播放視頻“叉車運貨”:叉車搬運貨物時,把貨物從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車用力托起貨物,使貨物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置的移動.叉車對貨物做功了嗎?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做功了嗎”.【課堂導學】【指導預習】閱讀課本P195P197頁的文字內容和插圖,在基本概念、定義、規定及規律上,用紅筆做上記號,并完成學案中“課前預習”部分.各小組內部交流討論,提出預習疑問.【交流展示】1.各小組代表舉手發言,報告“課前預習”答案,教師評價訂正.2.學生質疑,教師指導釋疑.【拓展探究】知識點1 機械功學生小組內部按課本圖10-23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探究機械功,并討論交流,回答下列問題:師1.通過實驗,有什么發現?生:1.FsGh.師2.什么是機械功?生:2.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簡稱功.知識點2 怎樣才算做功學生小組內部交流討論,回答下列問題:師1.課本圖10-24中(a)、(b)、(c)哪些物體未做功?哪些物體做了功?生:1.(a)中人沒有做功,(b)中汽車牽引力做功;(c)中吊車做了功.師2.通過上面的實例分析,你認為做功的必備條件(或必要因素)是什么?生:2.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教師用課件出示三種不做功的圖例,如圖所示,學生小組內部討論交流,列舉生活、生產中的對應實例:(1)踢足球,球離開腳后前進了一段距離,踢力消失未做功.(2)推桌子推而未動,缺距離未做功.(3)背著書在水平路上前進了一段距離,力與距離垂直不做功.師生互動歸納總結:(1)缺力無功(有距離無力):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距離,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物體向前滑動.(2)缺距離無功(有力無距離):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沒有移動距離,如人用力搬石頭,但沒有搬起.(3)垂直無功(有力有距離但力與距離方向垂直):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距離的方向與力的方向垂直,如提著一桶水沿著水平方向前行.知識點3 怎樣計算功學生小組內部討論交流,回答下列問題,教師引導點撥.師1.物理學中是怎樣規定“功”的?生:1.物理學中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即功力距離.師2.功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單位怎樣?計算中應注意什么問題?生:2.計算公式:WFs.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距離單位是米(m),功的單位是牛頓米(Nm),它有一個專用名稱叫焦耳,簡稱焦,符號用J表示.1J1Nm.解題中應注意:(1)單位要統一;(2)s必須是物體在力F上通過的距離;(3)重力做功WGh,克服摩擦力做功Wfs.課堂小結教師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么.課后作業1.請同學們完成課本P198頁作業1-5.2.請同學們完成本課時對應的練習.教材習題解答(P198)1.沒做功,因為他對蘋果施加了力的作用,但沒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2.300 03.運動員對杠鈴施加的力F=G=mg=165kg9.8N/kg=1617N,她在挺舉過程中對杠鈴做的功W=Fs=1617N1.6m=2587.2J4扶梯對小蘭的支持力F=G=mg=40kg10Nkg=400N扶梯對小蘭做的功W=Fs=400N112m=4.48104J.5雪橇在水平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vt=15m/s260s=1800m水平拉力做的功W=Fs=200N1800m=3.6105J.(一)機械功: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簡稱功(二)怎樣才算做功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2不做功的幾種情況:(1)缺力無功:F=0,s0;(2)缺距離無功:F0,s=0;(3)垂直無功:F0,s0且Fs(三)怎樣計算功1物理學中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即功=力距離.2公式:W=Fs3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1焦耳1牛頓米.本節課首先通過實驗探究使用機械和直接用手時效果相同,引出功的定義,然后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自已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種不做功的情況,使學生能熟練判斷做功和不做功的現象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通過實驗技能技巧的掌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使課堂充滿了生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