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制第6課 探訪古代文明第一課時教案.doc
6.探訪古代文明教材分析“探訪古代文明”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初步了解一些人類的文化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的要求。第6課“探訪古代文明”有兩個話題:早期文明發祥地、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兩個話題共同闡釋了“人類文明的多元”。第一個話題“早期文明發祥地”:教材中沒有出現“四大文明古國”字眼,但教材第44頁“活動園”大河流域文明發祥地的地圖顯示的仍是四大文明古國所處的位置,旨在突出“人類早期文明位于大河流域”,這些早期文明為人類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后教材第45頁“活動園”以中國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黃河流域的半坡人為例說明 “母親河”長江和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之后由點到面,依次呈現了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以此說明人類文明史是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第二個話題“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教材首先指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人民的驕傲,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之后分別介紹了中國商代的殷墟、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古羅馬的斗獸場等一系列世界文化遺產,展現了人類古代文明輝煌的成就。最后教材指出,古代文明的遺跡需要我們去珍惜、領悟和傳承。尤其強調了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因此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學情分析六年級的學生對歷史知識已有初步了解,如對四大文明古國,特別是對甲骨文、金字塔、古羅馬斗獸場等比較熟悉,也很感興趣。但學生對這些只是零碎、膚淺、孤立的了解,沒有形成全面、深刻、系統的認知,沒有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設置本課,讓學生通過對代表性文明的了解,認識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六年級學生對教材中出現的歷史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且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利用網絡。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互聯網查閱、整理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分享,以此達到預期學習目標。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驗不同的早期文明,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激發對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2.理解自然環境對文明起源所起的作用,提升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3.樹立文化自信。行為與習慣1.養成自主查閱學習資料的習慣。2.注重對身邊文化遺產的保護。3.欣賞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知識與技能1.了解四大早期文明發祥地的共同點及重大影響。2.了解世界文化遺產,認識到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過程與方法1.結合地圖、圖片、文字等資料,分析早期文明區域的共同點及其影響。2.通過建筑遺址、文化遺存、歷史文物、文獻記載等多角度了解和體會人類文明。教學重難點重點1.了解人類早期文明成就及古代遺跡,探訪人類早期文明。2.感悟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珍惜、領悟和傳承古代文明。3.理解自然環境對文明起源所起的作用,提升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4.知曉文字的誕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難點1.探訪人類早期文明。2.珍惜、領悟和傳承古代文明。第一課時 早期文明發祥地案 例 一教學設計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時教學PPT,相關圖片、文獻資料。學生準備:課前搜集四大文明古國文明成就的相關資料,欣賞人類早期文字。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1.同學們,近些年各市都在積極申報、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舉國上下掀起了“創文”的熱潮。2.那么,人類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文明呢?文明起源于什么地方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探訪人類早期文明吧!二、探訪人類早期文明發祥地活動一:看一看、找一找、圈一圈、說一說1.教師出示大河流域文明發祥地示意圖,學生找一找:人類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2.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總結:是的,我們發現這些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來,讓我們動筆依次把這些大河流域的名稱圈出來。3.教師提問:同學們,大家認識這些河流嗎?4.教師引導總結: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長江和黃河,也知道它們是我國最主要的兩條河流,被稱為“母親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活動二:小小考古學家(一)探訪中國文明發祥地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45頁“活動園”,了解位于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人的房屋、生活用具、食物等。2.出示圖片,思考:他們的房屋是如何建造的?他們使用什么樣的工具?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3.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從衣、食、用等方面選擇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在全班分享討論。4.評選出講述最詳盡、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小組為“最佳考古學組”。5.小組合作探究:河姆渡人為什么建成桿欄式房屋、半坡人卻是半地穴式房屋?他們生活的器具有何不同?提示: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自然條件的影響,南方地區潮濕、溫熱,建造桿欄式建筑既能通風防潮,又可以防蛇、蟲之害;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冷,干燥,建半地穴式房子可以保暖。6.教師補充介紹:(1)半坡人:時間:距今約六千年。地點:陜西西安的半坡村(黃河流域)。作物:粟(世界最早種植)、魚、肉、蔬菜等。工具:磨制的石器、木制的耒耜石刀、箭頭、魚鉤、骨頭制品等。生活:飼養動物,半地穴式房子,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考古地位: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2)河姆渡文化: 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七千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房屋的遺跡。7.小結:遠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漸學會栽培農作物,在狩獵生活中學會了飼養動物,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了從采集到農耕、從漁獵到畜養的偉大變革,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二)探訪它國文明發祥地1.閱讀教材第46頁“活動園”,你有哪些收獲?2.小組交流:(1)尼羅河流域的文明:主要指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用尼羅河水灌溉農田,種植作物,把尼羅河流域建成了“糧倉”。 (2)兩河流域的文明:主要指古巴比倫文明,人們在與洪水的斗爭中,學會了修堤壩、引渠灌溉、發展農業。(3)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文明:主要指古印度文明,人們馴養動物、種植谷物和棉花。3.小結:這些大河流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祥地,因此這些國家也成了早期的文明古國,連同中國,一同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4.教材第46頁“活動園”中,除了提到農業文明,還提到了文字。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中國的甲骨文、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看看它們有哪些共同點、有哪些不同點。提示:共同點: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以符號表示概念和音節,字形逐漸簡化。不同點:楔形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比較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起來表達。象形文字是一種以圖像表達意思的文字。5.延伸:文明古國創造的燦爛文化除了農業文明和文字,還有醫學、數學、建筑、文學、藝術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文明古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三、課時活動總結放眼世界,人類擁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溯本求源。世界多個地區古代遺跡的發現,告訴我們人類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早期文明區域的出現,表明人類開始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區域文明的興衰、交融和變遷,構成了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畫卷。“四大文明古國”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板書設計 黃河、長江流域(中國)早期文明發祥地 大河流域 尼羅河流域 (古埃及)兩河流域 (古巴比倫)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