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制第8課第一課時對世界的不斷探索 教案.doc
8 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教材分析:“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是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的第一課。本課有三個話題:對世界的不斷探索、科技改變世界、科技讓夢想成真。三個話題圍繞“科技”這個主題依次講述了:科學家、航海家、生物學家對世界最早的探索、科技進程和發展改變著世界、科技實現了夢想,感受科技的力量。落實了課程標準第五條,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產、生活及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第一個話題“對世界的不斷探索”,教材通過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闡述科技使人類認識自然;通過達爾文的故事,闡述知道科技使人類認識自身;通過鄭和、麥哲倫、哥倫布的故事闡述科技使人類認識世界。第二個話題“科技改變世界”,了解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以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為例,說明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看到了科技推動人類的進步。信息技術時代,互聯網對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影響為例,證實科技改變人們生活。但是科學技術對社會也有的負面影響,要規管科技,善用科技,知道善用科技才能造福人類。第三個話題“科技讓夢想成真”,以人類對飛行的探索、中國航天夢的實現為例,分別講述了古代人類、現代人類對夢想的探索;以“科技活動周”為例,讓學生暢想他們的科技夢想,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素養。學情分析:小學生年齡特點就是特別愛聽故事,本課講述了有不少科學家的故事,有驚心動魄的、也有貼近我們小學生平凡生活的。所以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比較濃厚、積極性比較高,再加上語文課本上也學過其中的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學生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再則,本課教育主題是讓學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大大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課講述的科技影響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每一天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能充分感受到科技成果(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的用處。但是,由于小學生接觸的社會面非常有限,對于了解科技成果帶來的危害或負面影響,可能會僅僅停留在對環境污染這方面。因此,課前需要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或信息進行多方面的了解或收集。或調查、或請教專業人士、或上網查閱等多種途徑來獲取信息。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1.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2.感受科技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3.樹立學生不斷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明確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教條的意識。行為與習慣1.初步養成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2.提升愛科學的意識。3.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知識與技能1.知道科學技術不斷探索的影響,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用途廣泛。2.知道科學技術對于航天發展的影響,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用途廣泛。過程與方法1.在活動中體驗科技帶給航天事業的意義,學習科學知識。2.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源,初步了解前人對世界的不斷探索。教學重難點重點1.感受科技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讓學生知道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技術有著無窮的力量,懂得科學技術可以造福人類。3.樹立學生不斷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明確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教條的意識。難點1.對我國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了解。2.理解科學家的道德自律。第一課時 對世界的不斷探索案 例 一教學設計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日心說”、鄭和七下西洋目的和意義、物種起源相關資料學生準備:收集著名的科學家、航海家的故事教學過程1、 導入1.科技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技發展到今天,人類經歷了怎樣的探索?探索者背后又有怎樣的辛酸、離奇的故事?我們一起來了解。2.板書課題活動一:對宇宙的探索1.介紹引入:16世紀之前,人們曾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陽、月球及其他星球都圍繞地球旋轉。一批有識之士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教條,為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甚至不惜犧牲生命。2.聽說過“地心說”和“日心說”嗎?講述的是哪幾位科學家的故事?3.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8頁“活動園”中天文學家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故事。4.教師補充相關故事。5.思考:(1)“日心說”和“地心說”,究竟哪種說法正確?你知道這是為什么?(2)哥白尼和伽利略為追求真理,付出了什么? 伽利略(3)這兩位科學家表現了怎樣的精神?6.學生交流,師提示:(1)“日心說”正確。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臨終時發表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天體運行論,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說”理論。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太陽是行星系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它一邊像陀螺一樣自轉,一邊又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轉動。地心說:盡管地心說把地球當做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容置疑。(2)哥白尼和伽利略兩位勇敢的科學家,能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教條,敢于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為了真理甚至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3)勇于探索、堅持真理、甘于奉獻的科學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欽佩!7.你還知道哪些勇于探索的科學家,有哪些偉大的發明與發現?為人類做出了怎樣的貢獻?講一講他們的故事。8.生講故事。師補充幾例。活動二:對航海的探索1.介紹引入:15世紀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經發生了兩次享譽史冊的偉大航行,你們知道嗎?對,就是我們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和歐洲的哥倫布航海。之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積極開辟新的航線。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系,拓展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2.閱讀案例故事:生自主閱讀教材第59頁的著名航海家鄭和和麥哲倫的航海故事。3.請學生交流分享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4.教師補充鄭和七下西洋的重大意義,對今天一帶一路深遠的影響。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目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后,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歷史意義: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擴展資料: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鄭和從南京出發,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5.請學生講一講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故事。6.師補充:鄭和七下西洋比麥哲倫發現新大陸,在時間上整整早了87年。再一次感受我國對航海事業的發展的起著是重大的作用,(查閱意思表達準確)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7.你還知道哪些著名的航海家的故事?請分享你課前收集的資料,講一講他們的故事吧!8.小組內交流分享。活動三:對人類自身的探索1.剛剛我們了解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對海洋的探索。人類在認識自然界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化對自身的認識。關于人的起源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19世紀初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改變了人類對整個世界和人類自身的看法。2.講述有關達爾文和進化論的相關故事。3.教師補充介紹: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對人類有杰出的貢獻。物競天擇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漢語解釋是生物互相競爭,能適應生活者被選擇存留下來。在生物進化論中的意思是每種生物在繁殖下一代時,都會出現基因的變異。若這種變異是有利于這種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這種有利變異就會通過環境的篩選,以“適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來。物競天擇是現代漢語中屬成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是現代生物學的口號,不知不覺地,它成了現代社會學的口號,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不能追上時代,自然要被淘汰了。物種起源是達爾文(1809-1882年)論述生物化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該書大概是19世紀最有爭議的著作,其中的觀大多數為當今科學界普遍受。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化論的觀。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達爾文認為現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專門創造的,而是因生物化產生的。這種規律有跡可循,它們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這并非是超自然力量干預的結果,而是自然界內部斗爭的結果。達爾文的此番言論推翻了以往物種不變論的形而上學的觀,在整個生物學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三、課堂總結無論是天文學家哥白尼、伽利略,還是航海家鄭和、麥哲倫,或是生物學家達爾文,這些科學家勇于探索、堅持真理、甘于奉獻、堅持不懈、不怕犧牲的精神讓我們欽佩。正是他們不斷地探索,我們人類越來越多地認識了世界。板書設計: 對世界的不斷探索宇宙探索 航海 認識世界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