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物理2.3《快與慢》教案(宋老師安徽市級優課).doc
第三節 快與慢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2)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進行簡單的運算;(3) 通過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4)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實例分析、對比、討論; (2) 初步體會雙元相關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維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劉翔獲得奧運會冠軍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重點難點: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教學方法:小組交流合作、閱讀、講授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情境引入觀看多媒體,問:大家看哪個跑得快呢?學會回答要知道哪個動物跑得快,我們必須要比較。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本節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二、新課教學(一)比較速度的方法學校的運動會上,田徑賽跑正在進行,你怎樣判斷誰跑得快呢?(1)假如你是觀眾,你怎樣判斷誰跑得快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樣判斷誰跑得快呢?教師總結 (1)比較方法: 相同時間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時間。(二)速度: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定義:在物理學中,把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叫做速度。即=如果用符號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則上面的公式可寫成計算公式: 單位:米/秒(m/s) 、千米/時(km/h)知道了公式,我們還需要知道速度的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和時間的單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單位用米,時間單位用秒,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這是速度的主單位。在交通中還有一個單位“千米/時”算 算看:1 m/s的速度與1 km/h的速度比較哪個大?所以1 m/s1 km/h提問:如果各個速度的單位不同時,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鞏固練習:完成下列單位換算。寫出具體換算過程。(1)54km/h= = = m/s(2)15m/s= = = km/h(3)7200km/h= = = m/s(4)0.5m/s= = = km/h(介紹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運動速度)課件例1: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聽到距你3.4km處產生的雷聲?已知:聲音的傳播速度為V=340m/s,路程s=3.4km=3400m求:聽到雷聲需要的時間t解:由公式:可得答:需要大約2.94s才能聽到相距3.4km處產生的雷聲。(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最后強調解題格式 課件展示)接下來學生獨自完成例2(課件展示)(三)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學生獨立閱讀課本第2527頁并完成圖226和圖227提問:(1)汽車的運動有哪些特點?總結:1、 運動速度不變2、 直線運動3、 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我們把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既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2)天鵝的運動有哪些特點?學生回答總結:1、 運動速度發生變化2、 直線運動3、 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一定都相等我們把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運動中,運動快慢在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平均速度來大致表示物體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三、課堂小結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惑呢?四、課堂作業課本作業1、2、3當堂達標1、請你給下列測量結果填寫合適的單位。(1)自行車的速度約為4 ; (2)高速公路上小汽車的速度可達30 ;(3)磁懸浮列車的設計速度可達500 ;(4)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0108 ;2、小紅已經測量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她家離學校720m,為了不遲到,她至少提前 min,從家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