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物理10.2《滑輪及其應用》教案(王老師安徽市級優課).docx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十章第2節 滑輪及其應用1、 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全一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十章第二節 滑輪及其應用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基礎上對滑輪的學習。本節的實驗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滑輪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提高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無論在知識的學習還是學生的能力的培養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定滑輪、動滑輪,并能識別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滑輪,以及掌握定滑輪、定滑輪的結構、特點;學會組裝滑輪組并分析其省力情況。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初二的學生經過一段的學習,對物理課的特點比較熟悉,對物理有一定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初步養成了良好的實驗習慣。滑輪及其應用是在學生有初步杠桿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滑輪的特點、實質較難理解,通過實驗使知識化抽象為具體使初中學生易于掌握。三、設計思想1、本節課從上節課的知識出發,由生活中的滑輪引入,從生活走進物理。2、在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協作的實驗探究為主線,充分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交流、討論等方式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4、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從物理走向生活。四、教學目標1、認識定滑輪、動滑輪,能識別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滑輪。2、掌握定滑輪、定滑輪的結構、特點。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4、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5、學習滑輪組的組裝及分析其省力情況6、通過了解滑輪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五、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動滑輪、定滑輪的作用及特點難點:動滑輪和定滑輪的實質,判斷滑輪組承擔阻力的繩子股數。六、教具1、學生按2人一組,每組配置鐵架臺一個,鉤碼一盒,繩子,單滑輪兩個,彈簧測力計一支。2、老師用器材單個滑輪4個,鐵架臺3個,線,鉤碼一盒七、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提綱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說明一.引入新課ppt顯示升旗儀式的圖片,問大家在觀察升國旗過程中有沒有疑問,比如國旗運動方向如何?旗手施力方向如何?為什么旗手施力方向與國旗運動方向相反,國旗卻能順利上升?原來是因為旗桿頂端有一個滑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滑輪及其應用。板書課題第二節 滑輪及其應用向上向下讓學生通過結合生活中所見到的實例自然過度到本節所學內容二.新課教學請大家看看桌上的滑輪的構造。那大家想想,用一根繩和一個滑輪將貨物提到高處,你有什么方法?演示單個滑輪的兩種用法,得出滑輪分為定滑輪和動滑輪兩種。組織學生實驗:學生兩人一組,分工協作,探究兩種滑輪的使用特點及結構特點探究一:定滑輪的特點與性質(板書)要求學生對照圖10-14實驗,把彈簧測力計的讀數記錄在該圖下面。再在滑輪下加掛鉤碼,按黑板上的PPT表格要求進行實驗。巡回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可得到什么結論?解釋:不省力的含義是動力不小于阻力;用手直接提升鉤碼人必須施加向上的力,而使用定滑輪提升鉤碼可以施加向下的力即改變施力方向的意思。想一想使用定滑輪為什么不能省力呢?PPT展示圖10-15得出定滑輪的本質是等臂杠桿,L1=L2探究二:動滑輪的特點與性質(板書)要求學生按照圖10-16組裝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把實驗數據記錄在該圖下面。再改變鉤碼質量兩次重復實驗。巡回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可得到什么結論?解釋:省力指的是使用動滑輪動力可以比阻力小,但是施力方向要與阻力方向相反,如同用手直接提升鉤碼的施力方向一樣。PPT展示動滑輪的杠桿示意圖,告訴學生動滑輪支點的位置,得出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桿,L1=2L2有 F2R=(G物+G滑輪)R2F=(G物+G滑輪)PPT分析繩子自由端如果不豎直向上,L1會變小,則F變大,所以使用動滑輪拉力要豎直向上。那么如果既要省力又想改變力的作用方向應當采用什么方法呢?(板書)三 、滑輪組定義:定滑輪與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的裝置叫做滑輪組。展示滑輪組裝置。PPT展示一個定滑輪與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的兩種繞法。邊演示使用滑輪組的方便情況,邊借助PPT分析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指出滑輪組上與動滑輪直接連接的繩子均承擔阻力。拉力F的大小與吊起動滑輪的繩子股數n有關。結論:動滑輪被幾股繩子吊起,所用拉力就是物重和動滑輪重的幾分之一nF=G+G動PPT展示滑輪組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小結1、 定滑輪的使用特點、結構特點2、 動滑輪的使用特點、結構特點3、 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布置作業(略)板書設計第二節 滑輪及其應用1、 認識杠桿2、 探究定滑輪的使用特點3、 探究動滑輪的使用特點4、 滑輪組學生觀察滑輪的構造。學生分組實驗,一人繞線,把彈簧測力計校零掛在線端,負責拉彈簧測力計、讀數。另一人掛鉤碼,記錄數據。結論: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施力方向學生在圖10-15旁邊記下使用定滑輪的其他結論F=G,s=h學生仍然分工協作,一人繞線、拉彈簧測力計、讀數;一人加掛鉤碼,記錄數據在圖10-16(a)下面。兩人輪換分工。結論: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施力方向。記錄使用動滑輪的其他結論:s=2h,v=2v物將動滑輪與定滑輪組合起來使用。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獲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教師指導:一個鉤碼50g,可以根據G=mg計算鉤碼重力大小,也可以稱其重力大小。把拉力大小與重力大小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精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時鞏固知識有利于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