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音樂4《送別》教學設計(內蒙古市優).doc
送別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送別是一部流行于我國二十世紀初的,并用于電影城南舊事中的插曲,幾乎人盡皆知。作者李叔同雖然詞曲兼擅,但是這首歌曲的曲調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的意境。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演唱歌曲送別。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演唱感受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情感目標: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正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別。 難點三度,四度音準,長音的演唱及音樂結構的劃分等。 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1、教師演唱童年這首歌。以流行影視歌曲引情激趣,將學生生活中已有的音樂感受帶進課堂,既拉進了師生距離,體現了教學活動與生活相結合的課改新理念,以提問的方式了解音樂的產生時間,當時時代的作用-校園歌曲引出學堂樂歌。【設計意圖】調動情緒,創設一個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愉快、興奮地開始音樂課。提問學生這是什么時代的歌曲,讓學生校園歌曲從而引出學堂樂歌,在此時播放送別曲。 (二)感受體驗,學唱歌曲送別(20分鐘)學堂樂歌二十一世紀初,流行于學校的歌曲,叫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倡導、推廣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啟蒙音樂教育家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認識它們,但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學堂樂歌以舊曲填新詞為主,用中國民歌、小調的曲調或歐美歌曲的曲調填進創作的新詞。3、介紹李叔同學堂樂歌作者,音樂、美育教育家,早期話劇活動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開元寺。1906年李叔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 “春柳社”,同年,又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并擔任了太平洋報的文藝編輯。李叔同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一生從事多方面的藝術活動,除音樂、戲劇外,繪畫、書法、篆刻、詩詞均所擅長。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主要音樂代表作品有送別、西湖、春景、憶兒時、春游、留別、早秋等。師:“同學們通過演唱感受朗誦歌詞,單獨練習5 3 5 i用柯達伊手勢。【設計意圖】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與表現,對音準有感受,了解作品/作家/時代背景。感受音樂的要素。節拍、四四拍子、速度、力度、強弱、情緒、憂傷、惆悵,深情。(三)、出示歌譜,學唱歌曲(1)分句學唱歌譜。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輕聲地學唱歌譜,老師唱一句,請同學們跟唱一句。”(2)學唱歌詞。師:“同學們,我唱譜你們唱詞,請注意表現出歌曲憂傷悵惘的情緒。(3)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進一步練唱。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演唱。B、注意斛字的讀音。C、歌詞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歌曲表達了一種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最后一句應唱得漸慢漸弱。(4)讓學生用齊唱的形式演繹歌曲送別,練習時強調聲音的強弱的對比。(5)由學生演唱后讓學生進行音樂情境劇的表演。(四)總結下課(2分鐘)1、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學堂樂歌這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學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別。學習了音樂的一些要素,歌曲完美地抒寫了人生離合的真實體驗和世間永存的摯意真情,從而使這首歌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 五、教學反思音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影視音樂中有安排中過影視音樂作品,我選擇的內容是我國影片城南舊事中的插曲:送別。這是一首一段體的歌曲,D大調,表達出一種依依不舍的誠摯情感。歌曲的旋律優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詞下,使歌詞和歌曲達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遠,成為一首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田園詩歌。通過歌詞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園;再由景寫人,這種特有的中國式描摹方式,總是使文字得到了升華,升華至人們內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使離別那淡淡的愁情,躍然心底。這對學生的價值觀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間還有如此美好的友情。這節課在實際的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是我今后很寶貴的經驗,感謝有這樣的機會,工作中也應多讓自己尋找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