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2.3《機械效率》教案(青海省級優課).doc
第十二章 第3節 教學設計課題第十二章第3節機械效率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有用功和總功。2、理解機械效率。(二)方法與過程1、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2、通過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1、在學生合作實驗過程中,培養集體思考的團隊精神。2、在學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形成互相尊重、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3、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有用功和機械效率的概念是重點。教學難點:機械效率的理解是難點。教學方法本節課內容為新授課。本節課采用以教師引導為主、探究為輔的綜合啟發式教學。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滑輪、細繩、鉤碼、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教學過程引入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課題直接提升物體做功,與使用機械提升物體做功相同嗎?用上有什么不同呢?仔細觀察,回答問題看圖,思考并回答:直接提升物體所做的功?W=F*S (W=G*H)使用機械所做的功?W=F*S (W=F*S)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分析,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新課講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講授新課講授G/Nh/mW直/JF/Ns/mW機/J20.10.21.20.20.24聆聽結合剛才的圖片嘗試理解這一概念觀察實驗,分析數據不使用機械時做功情況使用機械做功情況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和數據思考和總結sh使用機械和不使用機械的特點。講授使用動滑輪比直接提升物體不省功。概念:有用功:直接對物體所做的功(工作目的)總功:利用機械所做的功(實際付出)額外功:由于機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響,而不得不做的功(無用付出)一、機械效率: 在使用機械工作時,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份額越多越好。它反映了機械的一種性能,物理學中表示為機械效率。1、 定義: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2公式: *100% 使用任何機械不省功。總功=有用功+額外功W總=W有+W額聆聽,思考1、沒單位2、小于13、百分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和數據思考和總結定滑輪的特點。練習1關于機械效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越省力的機械,效率越高B做有用功越多的機械,效率越高C做相同的功,額外功的值越小,效率越高D做功越快的機械,效率越高2如圖,忽略繩重和摩擦,用拉力F拉著10 N的重物勻速上升,繩子自由端移動1 m,動滑輪重力2 N,求:(1)拉力F; (2)物體上升的距離; (3)有用功,總功,機械效率。學生參與練習。加深理解二、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原理實驗器材注意事項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我們通過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測是否正確。實驗1 保持動滑輪重一定,改變鉤碼重力。 結論:動滑輪重一定,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實驗2 保持鉤碼重力一定,改變動滑輪重。 結論:物重一定,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低。*100% 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鐵架臺、滑輪、細線、鉤碼。 豎直向上,緩慢拉動測力計。進行實驗驗證學生參與,完備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思考和總結機械效率特點和規律。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反饋練習1圖為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鉤碼總重6 N。 (1)實驗時要豎直向上______拉動彈簧測力計,由圖可知拉力大小為_______N,若鉤碼上升的高度為8cm,則彈簧測力計向上移動______cm,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___。(2)若僅增加鉤碼的個數,該滑輪組有機械效率將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回答問題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答簡單的物理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的能力。2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同一滑輪組進行兩次實驗,實驗數據如下表: 此實驗所用滑輪的個數至少是____個,其中動滑輪有_____個。第一次實驗測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___,第二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______第一次的機械效率(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次數 鉤碼重/N 鉤碼上升高度/cm 彈簧測力計示數/N 彈簧測力計移動距離/cm 1 2 10 0.8 40 2 5 5 1.5 20 回答問題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答簡單的物理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的能力。課堂小結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機械效率的知識進一步了解了簡單機械的理解和實際應用的理解和問題解決的手段。學生總結梳理機械效率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板書設計第三節 機械效率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