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2.3《機械效率》教案(甘肅省級優課).docx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W有用/W總進行有關計算,知道機械效率小于1。(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2過程與方法(1)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讓學生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2)通過活動討論,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概念教學和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探究;2、難點:在實例中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確定,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教材分析:機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學法中既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學生對全章知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知識結構,真正掌握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難就維在:1前面在講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都沒有考慮摩擦和某些機械自身的重。因此對本節課討論的內容很難捉摸理解,在具體實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2對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不能真正理解,只會死記公式,遇到具體問題就感到無從下手。為此我在教學中將“用動滑輪提升重物”這個綜合性的問題分解成三個單一的問題提出來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輪c用滑輪將重物提升。學生分析:學生在前一章的學習中已對“功”有一定的認識,并且在杠桿和滑輪學習中知道在用機械進行做功時無法避免對機械本身做功;日常生活、學習中也體會到“效率”的問題,為這節教學的開展和知識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礎。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識:(白板展示,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3功的原理內容是怎樣的?二、引入新課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三、新課教學1思考:(白板展示三種方法將沙子運到三樓)通過比較三種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沒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機械的三種功,并總結出三種功之間的關系。引入機械效率。2有用功的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將沙子運到三樓所做的功)W有=Gh3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圖1中對人和桶做的功,圖2中對桶和滑輪做的功,圖3中對滑輪和袋子所做的功)W額=W總- W有任何機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對運動的零件間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機械,不僅要作有用功,還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額外功,這時動力所做的總功等于有用功加額外功。4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5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例如總功是500 J,有用功是400 J,機械效率就是400 J /500 J =0.8=80%。6了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輪組的效率是50%-70%,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60%-80%。7例題:一臺起重機將重3600 N的貨物提高4 m。如果額外功是9600 J,起重機做的有用功是多少?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機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額外功?解:起重機提高物體的力等于物體的重力F=G=3600 N起重機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W有=Fh=Gh=3600 N4 m=14400 J=1.44104 J起重機做的總功W總=W有+ W額=14400 J+9600 J=2.4104 J8如保提高機械效率通過對例題進行改動得出使用同一動滑輪提起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從而得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四、鞏固練習:出示幻燈片,對本課內容進行檢測五、小結:讓學生說本節課的收獲有哪些?六、作業:1.課后習題2、3、42.配練16板書設計:一、機械的三種功:有用功:對人們有用的功。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二、機械效率:1.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2.公式:3.公式討論:(1)W額0(實際存在)所以1(2) W額=0(理想狀況)所以=1三、如何提高機械效率1.減少機械自重.2.減少機械的摩擦等來減小額外功.3.在額外功一定時,增大有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