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1《浮力》教案(廣東省級優課).doc
浮力教學設計學 校授課教師職稱授課班級學科物理課題浮力課時1課型新授課一、教學情況分析(一)教學內容分析:(地位、作用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是在綜合應用重力、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不僅是學生對前面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又為學生學好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2.學生情況分析:(基礎、能力等分析)初二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仍需要借助具體形象的材料來輔助他們的認知。浮力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和小學自然常識課的學習中已對浮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這節課要求學生對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還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力和運動、液體的壓強、壓力,物體的受力分析等重要知識;科學探究環節還要進行科學的分析、猜想、設計實驗、測量、數據處理、推理歸納等,可以說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綜合分析能力是學生今后學習必須具備的,學習有關浮力的知識,可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另外,本節課都是從身邊的實驗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從生活走向物理”,為第三節浮力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從物理走向生活”做準備。二、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及本校的學情和教學條件,我在本節教學中將主要采用實驗法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分組探究實驗。具體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能通過實驗證明上述結論的正確性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過程與方法】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對在液體中上浮、漂浮、懸浮、下沉各種情況進行受力分析,感受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的方向;2通過學生實驗,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3通過教學視頻和演示實驗,結合液體壓強特點進行推理,使學生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4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實驗,讓學生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通過實驗,強化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量具的習慣、良好的實驗習慣及合作學習的習慣。三、教學重難點1本節的重點之一是“測量浮力的大小”其依據 :大綱對測量浮力的大小的要求是“會”這一層次;測量浮力的大小是學生進一步判斷在水中下沉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的步驟,從測量的結果分析比較,可找到物體在水中下沉的依據;另一方面,會測量浮力的大小為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做了知識和能力的準備。2本節重點之二是“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大綱要求學生“經歷”這個實驗過程。這個要求,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浮力的概念,另一方面為阿基米德原理做好準備。傳授科學研究方法是物理教學的一大任務,只有當學生在體會到物理科學正確研究的方法時,他們才會產生自發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并從中得到創新思維的啟迪,進而提高其創新能力。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生活現象、合理進行猜想、科學控制變量、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記錄實驗數據、數據歸納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的全過程,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觀察和實驗能力、創新能力十分有益。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本節課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力爭做出一些努力。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復需教”,而“不復需教”的前提是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基礎,且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本節課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科學的認知習慣,我把學習浮力分了四個板塊。(1)感受浮力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理解浮力的方向。這部分的設計,我通過演示實驗,將乒乓球、番茄、鋁塊在水中上浮、懸浮、下沉的三種情況都展示給學生。在液體中上浮、漂浮和懸浮的物體,學生容易理解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知道浮力方向向上。為了讓學生知道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我利用演示實驗給乒乓球拉線的方法,讓學生直接觀察現象,利用二力平衡原理分析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接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對物體做受力分析,讓學生知道物體在不同情況下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關系,為物體的浮沉條件研究做準備。(2)測量浮力通過體驗,感受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要學生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學生往往認為上浮、漂浮、懸浮的物體一定是受到浮力的作用,而沉入水中的物體不受浮力的作用。教學中,我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開展必要的體驗性實驗活動,讓一個學生分別提起在空氣中時和沉入水中時的一大玻璃瓶的水,感受兩種情況用力的不同,體驗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時用這個實驗做啟發,讓學生找到測量浮力的方法,并通過學生實驗學會浮力的測量。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用測量的結果比較重力和浮力的關系,讓學生知道下沉的物體是因為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認識了任何浸入到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也完善了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通過實驗現象從液體壓強的特點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這部分的內容我通過播放教科書后配的視頻,并利用截圖讓學生觀察水中被薄膜包裹的正方體的各個面受到水的壓力后不同的內凹情況,從液體壓強的特點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并用一個去底的大可樂瓶和乒乓球驗證乒乓球的下表面不受液體壓力,乒乓球不會上浮,通過現象說明浮力的確是液體給物體的壓力差產生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學會理性分析,利用知識間的聯系,借助直觀的現象,加深對浮力產生原因的認識,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小組合作,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懂得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步驟。這部分的設計,我關注三個重要環節:猜想、實驗、匯報。猜想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提出問題及猜想。在猜想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原有的經驗和知識合理推測,而不要瞎猜。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一方面,經歷這個過程對接下來的探究起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利用科學方法梳理問題的能力。實驗環節:在猜想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做分組實驗,引導學生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里的設計,我采用了不同小組配發不同的實驗儀器,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驗儀器從中選擇一個或兩個猜想進行實驗,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知識和思維檢索的過程,因為學生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驗儀器分析判斷本組可以探究哪個猜想。另外,根據我區正在開展的“研學后教”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及物理課“實驗導學創新”的學科要求,我們學校要求每個班都幫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按優、中、差組合,每組4人),學生經過一階段小組合作的引導訓練后,他們在合作學習(討論、互幫互助等)方面會有很大的提高。匯報環節:分組實驗完成后,教師組織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本組的實驗操作,分析數據,及得到的實驗結論。教師在合理性和規范性上給予指導,對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給予評價。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小組評比和展示,讓學生有自我發揮和表現的機會,這樣處理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動、好強心理。一方面:通過他們親自動手,充分調動其原有的知識結構,自己分析概括探究浮力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方法,符合學習物理的思維規律。另一方面:小組內部的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延伸到班級內部的共同合作,通過不同小組的探究,利用最后的匯報,既完成了探究的內容,又節省了探究的時間。以上四個板塊讓學生能夠整體掌握浮力的知識,為后面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的“不復需教”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把這一單元中蘊含的推理和綜合應用知識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淋漓盡致展現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和創新能力。 五、教學環境與資源準備學校教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學過程中,為配合學生的學、研與教師的導,運用演示實驗、教學視頻等手段,增強直觀性,趣味性。學校的實驗儀器充足,可以讓每小組擁有一套實驗器材,方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觀察的機會。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感知引入階段一、感受浮力創設情境 、聯系實際1演示實驗:用手把一個重為G的乒乓球按入水中,松開手,乒乓球會怎樣?2分析實驗現象可知:浸沒在水中的乒乓球,除了自身的重力,還____(填“會”或“不會”)受到水對它力的作用。3用一段紅線,將其兩端固定在乒乓球和鋁塊上,將鋁塊和它們一起沉入到水中,讓燒杯平放和傾斜,觀察被拉直紅線的方向,用已有的知識解釋看到的現象。圖10-1-14請畫出乒乓球上浮時、靜止在水面時受力的示意圖,分析浮力跟重力的關系。5【演示實驗】讓小番茄在調制好的鹽水中懸浮,請畫出雞蛋靜止時受力的示意圖,分析浮力跟重力的關系。6【演示實驗】(1)將鋁塊浸沒到水中,放手后,鋁塊會怎樣?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創設條件、親身體驗開心體驗: 讓同學們推選的一個大力氣的男同學,用一根手指提起一個裝有10kg水的玻璃瓶。說出自己的體驗感受。把這個裝有10kg水的玻璃瓶,放入另一個裝有水的大桶中,玻璃瓶在水中下沉,再找一個同學們推選的小力氣的女同學,讓她也用一根手指提這個玻璃瓶。說出自己的體驗感受。分析:是不是女同學的力氣比男同學的大?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學生觀察、說出看到的現象學生思考回答,并利用二力平衡做受力分析,說出理由學生觀察思考,并用二力平衡知識解釋回答找學生到黑板完成(或學生說,老師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并利用二力平衡做受力分析,說出理由,作圖可找學生到黑板完成(或學生說,老師完成)。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原因學生體驗,說出感受,分析原因讓學生知道浮力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自已的語言和已有知識基礎,表達對浮力的認知,認識在水中上浮、漂浮的物體受到水對它浮力的作用。讓學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觀察現象,加深印象)通過受力分析讓學生知道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在水中漂浮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讓學生用自已的語言和已有知識基礎,表達對浮力的認知,認識在水中懸浮的物體受到水對它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自身的重力。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引導探索階段歸納達標階段二、浮力測量提供儀器、進行觀察1請你思考設計實驗,并動手測量在水中下沉的鋁塊受到浮力F浮的大小。實驗步驟: 稱重法:F浮=__________(公式)= (測量數據)= (結果)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2)請在圖中,畫出鋁塊受力的示意圖。學生實驗、測力浮力(3)提供實驗儀器測量鋁塊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提出問題、歸納結論學生思考,然后讓一名學生說出測量浮力的方法,并演示。學生通過受力分析,找到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浮力的測量方法的依據要求全體學生分組實驗,記錄測量結果,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比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認識水中物體下沉的原因是因為: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觀察現象,并通過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現象的本質,并加以歸納得到結論。三、浮力產生的原因四、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小結檢測知識回顧、提出問題1請在圖10-1-6中畫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觀察現象、分析原因2播放人教版教師用書“浮力產生的原因”視頻討論一:在同一深度,正方體左、右表面, 前、后表面受到的水的壓力有什么關系?依據是什么?討論二:正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壓力有什么關系?依據是什么?3【演示實驗】 用乒乓球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讓學生回憶液體壓強的特點,并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壓力的情況。(學生說,老師板演)學生觀看視頻,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讓學生關注理性分析、體現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關注實驗觀察過程,利用模型的直觀展示,加深認識、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表達能力讓學生關注實驗觀察過程,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提供素材、合理猜想1.猜想現象:(1)木塊在水中漂浮,鐵塊在水中下沉。(2)人在水中下沉,在死海中能漂浮在水面。(3)人在水中越往深處走就越覺得所受浮力越大; 這些生活現象讓你猜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合作探究、實際測量請你們根據老師配發給你們的實驗儀器,選擇猜想因素中的一項或兩項,設計實驗并進行測量,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儀器準備:第1、2、3、4組一支彈簧測力計、一杯清水、兩個系有細線的體積相同的鋁塊和鐵塊,第5、6、7組一支彈簧測力計、一杯清水、一個帶有掛鉤,標有刻度線、可封閉的塑料桶(內裝幾個小鋁塊)第8、9、10組一支彈簧測力計、一杯清水、一杯酒精、 一個系有細線的鋁塊教師巡視觀察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引導糾正。交流成果,歸納提升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后,根據你小組選擇的探究內容,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數據,由學習小組代表在全班展示本小組的實驗操作、分析數據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總結歸納: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根據顯現合理猜想組織學生做分組實驗,引導學生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采用不同的小組配發不同的實驗儀器,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驗儀器從中選擇一個或兩個猜想進行實驗。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本組的實驗操作,分析數據過程,及得到的實驗結論。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通過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提出問題及猜想。在猜想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原有的經驗和知識合理推測,而不要瞎猜,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一方面,經歷這個過程對接下來的探究起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利用科學方法梳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知識和思維檢索,根據自己的實驗儀器分析判斷本組可以探究哪個猜想。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引導訓練,提高他們在合作學習、討論、互幫互助等方面的能力。這個過程是學生經歷實驗探究,歸納提升的過程。教師在合理性和規范性上給予指導,對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給予評價。小組評比和展示,讓學生有自我發揮和表現的機會,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動、好強心理。交流展示還可使小組內部的合作延伸到班級的共同合作,通過不同小組的探究,利用最后的匯報,既完成了探究的內容,又節省了探究的時間。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還想知道什么問題?學生回答總結簡單回顧本節知識教師提供4道符合知識目標要求的題目學生可在課后完成了解學生對本節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七、板書設計:八、教學評價與反思優點:教法分析:根據本節課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用實驗引導探索法、問題導學法、討論歸納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整節課由4個具體問題(感受浮力、浮力測量、浮力產生原因、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串接組成,大問題套有子問題,環環相扣,在解決問題當中完成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思考和合作中完成教學目標。通過師生合作學習,把整個教學過程建立在師生共同活動的基礎上,把教和學的活動有機統一起來,較好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差異資源”,以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采用實驗引導探索式教學,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目的不僅在于掌握知識,而且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在大量觀察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為,在中學生中應用“引導探索式”進行教學,完全適應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引導探索式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和引導,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法分析:本節內容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且本班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較好,也比較乖巧。這節課因為學生知道是錄像課,所以更注意課堂上的表現,從錄像中可以看出,學生坐姿端正,回答問題主動積極。因此,在教學中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接著讓學生上臺演示,總結歸納出測量浮力的方法和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本節課創新點是,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三個演示實驗,非常簡單而直觀的將浮力的方向、浮力產生的原因讓學生得到了認識,達成了教學大綱的目標。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本節課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缺點:(1)這節課借用其它學校的場地上課,因上課前電腦視頻播放出現故障,錯過上課時間,為不影響上課錄播室關掉了上課和下課的鈴聲,開始上課我沒留意時間,所以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2)開心體驗環節,本來是讓同學們推選一個大力氣的男同學,用一根小手指提起一個裝有10kg水的玻璃瓶。說出自己的體驗感受。然后再把這個裝有10kg水的玻璃瓶,放入另一個裝有水的大桶中,玻璃瓶在水中下沉,再找一個同學們推選的小力氣的女同學,讓她也用一根小手指提這個玻璃瓶。讓他們說出自己的體驗感受。通過這樣極大的反差,讓學生在開心中感受,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但因為找的這個男同學用中指直接快速提起了玻璃瓶,使在空氣中用力較大的效果沒能體現出來,所以我直接就讓他自己再提沉入水中的情況,通過他自己的感受說明浮力的存在,雖然也能說明浮力的存在,但開心體驗的效果減弱了。(3)剛開始上課我介紹今天要學的內容后,一時找不到PPT的翻頁筆,所以沒有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因為開始實驗時“一心二用”,邊準備實驗,邊找翻頁筆,所以在放乒乓球時有口誤,“把乒乓球放入水中”說成“把這瓶水放入水中”。(4)這節錄像課我沒有做任何剪輯,也沒有試錄,這并非是我對這節課不重視,我這樣做目的是把最常態的課堂教學呈現給大家,也包括其中存在的一些小瑕疵,希望能通過這些小瑕疵引起大家注意。(5)板書設計,我采用課前先呈現本節基礎知識結構,課堂完善知識內容的方法,注意用不同顏色筆對重要知識點強化,但因為課上書寫較快,所以字跡不夠工整,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