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1《浮力》教案(湖南省級優課).docx
10.1浮力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產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與探究,感受浮力、認識浮力。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實事求是地記錄數據,并根據實驗數據提出自己的見解,有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2教材分析本節探討浮力的初步知識,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樣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浮力現象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學生根據生活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有些是片面的,本節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浮力,對于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至關重要,同時用“稱重法”認識浮力并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后面順利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提供了知識和方法上的準備。本節教學重點:浮力概念貫穿全章,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是本章各個探究實驗的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本節教學難點:研究浮力的產生原因,需要借助抽象的物理模型液柱,還要綜合應用壓力、液體壓強等知識,因而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關,涉及的因素較多,從猜想到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開放性都比較強,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3、教學過程一:引入觀看視頻鯊魚和卡卡的乒乓球爭霸賽,一個擦邊球,鯊魚沒接住,球滾落到了小洞里,怎么辦?倒水進去,球就“浮”出來了,引出浮力。二:新課講授探究一:【什么是浮力】教師演示小球浮上來了的實驗,分析小球的受力情況,感覺小球被水托起來了,這個托力就是浮力。由二力平衡知識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活動一:學生實驗,將瓶蓋蓋緊的飲料瓶壓入水中,感受浮力。活動二:觀察一組圖片,帶著問題思考、討論、交流,理解浮力。提出問題:浮在液面的物體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塊、金屬塊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向學生演示橡皮筋吊著金屬塊在水中下沉的情景,通過橡皮筋變短了直觀的感受到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為后面稱重法測浮力打下基礎。小結:(板書)什么是浮力?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稱為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探究二:提出問題: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呢?演示實驗: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浮力是因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所受壓力差產生的。(板書)F浮= F向上-F向下探究三:提出問題:浮力大小怎樣測量呢?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掛著鐵塊,用手向上托,觀察現象,分析原因,然后浸入水中,要學生觀察現象并討論,找到測量浮力的方法。活動三:學生分組探究1.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的重力G。2.將石塊浸沒入水中,記下彈簧測力計此時的示數F拉。則浮力的大小:F浮=G-F拉 (稱重法)注意:提醒學生實驗過程中要注意重物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側壁。例題一:1、一物體重29.4N,浸沒在水中稱時,讀數為24.5N,求物體受到的浮力? 探究四:【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把一小礦泉水瓶和一大飲料瓶分別壓入水中,感受浮力大小的變化,提出問題: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引導學生分析,可能與浸入液體深度,液體密度,物體體積,物體密度、浸入液體中的體積等有關,分組探究,每組選一至兩個可能因素探究。學生展示,分享探究成果。得出結論:1、浸在液體里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浸在液體里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所受浮力越大。2、浸在液體里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跟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等無關,物體完全浸沒在液體中后,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浸入深度無關。課堂練習:例題2:如圖所示: A . B . C 三個物體體積相等, 浸沒在液體中。此三個物體所受浮力大小關系如何? 例題3、按在水底的木塊放手后將上浮,在它浮出水面之前,它所受到的浮力( )。(填變大,變小,不變) 課堂小結:1、浮力: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 到液體(或氣體)向上托的力。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3、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入液體或氣體的物體上下底面所受壓力差4、浮力的大小:稱重法:F浮=G-F拉5、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1) 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 體積有關(2) 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全部浸入液體后的深度無關。課堂檢測:1浸沒在湖水中的物體,隨著浸沒深度的增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受到的壓強增大 B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增大C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增大 D物體受到的浮力不變2質量相同的鐵球和鋁球,分別掛在兩個相同的彈簧測力計上,將兩球同時浸沒在水中。若掛鐵球的示數變為F1,掛鋁球的示數變為F2,則 ( )A. F1F2 B. F1=F2 C. F1F2 D. 無法比較課后作業:P52 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