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第2節《海陸的變遷》教案.docx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教案教材分析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習本節知識,要求能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培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2.了解板塊構造學說,能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形成過程,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2.通過“海陸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3.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4.通過板塊運動及產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難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地震的成因。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邏輯推理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情景導入:展示圖片及資料: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提問: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古詩嗎?追問:什么是滄海桑田的變化?讀神話故事的資料,互動交流,說一說自己對滄海桑田的理解利用成語故事,引導學生互動,盡快進入學習中去活動一:尋找滄海桑田變化的證據1. 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1)你能找到哪些證明滄海桑田變化的例子呢?(2)請說出導致滄海桑田變化的原因有哪些?2.引導學生展示交流:(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追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海陸變遷?模擬實驗: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陸地變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3)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會不斷擴大?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因素是哪一個?4.資料搜集大展示:(1)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在太行山巖石中發現的螺蚌化石。(2)我國臺灣海峽的海底發現森林和古河道的遺跡。1.合作交流:2.展示交流(1)該區域曾是一片海洋(2)該區域曾是一片陸地總結:通過模擬實驗,可總結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3)總結:人類活動也能造成海陸的變化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是自然原因 ,也是主要因素;人類活動是人為因素。4.展示交流:南京雨花臺大量堆積著卵石,古河床的天然遺物,說明這里過去曾經有河流。我國香港、澳門的填海造陸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發現、表達的學習意識開展小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地球運動的兩種主要力量給學生搭建平臺,展示搜集到的資料活動二: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1. 海洋變為陸地,陸地變為海洋,海陸是不斷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變的?二十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出示地球“活動論”和地球“固定論”2.設置小小科學家環節:觀察世界局部圖,說一說你能發現什么問題? 追問:你知道是誰發現這個秘密的嗎?3.展示閱讀材料: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里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是不是后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的?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這一發現,促使魏格納開始研究大陸漂移。通過收集資料和實地考察,魏格納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證據。魏格納依據前人的研究和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陸漂移說”。4.提問:大陸真的在漂移嗎?你能找到哪些證據來證明呢?5.引導學生圖說大陸漂移的過程提問:看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追問: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1.參與交流:我們腳下的大地在運動,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斷變化的。大地多么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的。2.觀察發現: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輪廓十分相似,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3.閱讀資料,談感想,談收獲:但是,他的假說在當時被認為是荒謬的。為了進一步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魏格納前往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探險考察,在他50歲生日那天不幸遇難。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陸漂移說,現在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一偉大的科學假說,以及后來發展起來的板塊構造學說,使人類重新認識了地球。4.總結歸納:(1)海岸輪廓線相吻合;(2)動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層的相似性(4)南極地區發現厚厚的煤層也是大陸漂移的證據奧!5.圖說地球的歷史:大西洋是由亞歐大陸、非洲大陸與美洲大陸分離而形成的。太平洋慢慢縮小了。學生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學生自主發現,鍛煉學生的觀察、總結的能力利用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樹立科學探索的勇敢精神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在互幫互助中獲得知識和能力活動三:探究板塊運動1. 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的基礎上,科學家們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展示六大板塊圖,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2.解讀板塊構造學說:a.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b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c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3.利用六大板塊圖: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二:(1)這六大板塊中哪個板塊基本上全部是海洋?(2)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哪個板塊?(3)結合地形圖,亞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屬于哪個板塊?4.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圖中:“”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任務三:(1)板塊的兩種運動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呢?(2)板塊運動的位置在哪?5.動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張裂和擠壓產生的現象。6.引導學生利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1)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2)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3)喜馬拉雅山脈是怎樣形成的?深入探究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7.出示山系圖:請找出世界兩大山系,為什么?追問:對比板塊分布圖,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的運動有什么內在的關系嗎?環太平洋地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8.鏈接生活: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為什么又被稱為“火山國”呢?1.閱讀與讀圖自主完成任務一:(1)請找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2)在圖中準確找出六大板塊。2.圖文結合理解記憶板塊構造學說理論3.讀圖分析,展示交流(1)太平洋板塊(2)印度洋板塊(3)印度洋板塊4.思考交流:分別表示擠壓和張裂兩種運動。發現都在板塊交界的地方5.觀看動畫,理解張裂和擠壓運動可能產生的地理現象。擠壓作用:陸地:山脈;海洋:海溝;海洋縮小。張裂作用:陸地:裂谷、斷層;海洋:海洋、海嶺。6.合作交流:(1)地中海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相對運動,相互碰撞擠壓下不斷縮小,最終將消失。(2)紅海是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運動形成的,最終會形成新的海洋(3)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運動形成的。7. 找一找: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觀察發現: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活躍的板塊交界處。8.七嘴八舌,參與交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設置自主學習任務,發揮學生能動性用科學的理論引導學生學習,先入為主明確具體的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逐步思考利用動畫演示來形象的幫助學生理解板塊產生的運動現象利用學生好動、且有的好奇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應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解決現實問題課堂總結:拓展應用1.圖片展示地震帶來的災難。2.合作交流:地震來了怎么辦?(要求:在教室、家里、公路上)(1)在教室里,先不要急于跑出教室,首先躲在桌子下面,護住頭部。等地震稍微緩和的時候,再有序撤離。(2)在路上,找空曠的地方抱頭蹲下。(3)在家里,尋找內墻(特別是承重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地方進行躲藏,千萬不能跳樓逃生。增加實踐內容,更好的解決生活問題課堂達標1.造成地球上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B.全球氣候的變化C.大量的水土變化 D.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2.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時,地表產生的地理現象是( )A.形成裂谷 B.形成低谷C.形成海洋 D.形成高山3.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 B.美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4.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說明海洋可變為陸地B.地震、火山活動可在短時間內改變地形C.臺灣海峽底部有古代森林遺跡,說明陸也可變為海洋D.大地非常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5.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國土狹小 B.日本經濟發達C.日本人口眾多 D.日本位于板塊交界地帶 讀“世界板塊的分布圖”,回答67題:6.關于圖中板塊的敘述,錯誤的是()A.板塊是亞歐板塊 B.板塊是非洲板塊C.板塊幾乎全部位于印度洋 D.板塊是南極洲板塊7.下列地區地殼較為穩定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隨堂練習,鞏固基礎,課堂達標